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教学教研37年,回忆自己的求学、教学、科研之路,发现自己一直都在追求与探索……
我的求学之路
大约7岁,我进入了乡村西斛大队“五七”学校(当时都是这样称呼)读书。当时7岁入学应该算是比较早的,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学校条件很差:好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同一间大教室里,由同一位教师执教(现在叫复式班);课桌是泥土砌成的,学生要自己带上板凳。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学习很努力。我1976年进入高中,学校教学秩序逐渐得到恢复,“学工学农”基本停止,校园里重新出现琅琅读书声,我有幸赶上全国恢复高考。
我极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喜欢写作文,我选择了文科。高考复习时我们没有正规教材,复习资料用的是钢板刻写版、手抄资料等,我们拼命地背政治、历史和地理(那时候文科考6门课);没有专业的教师,政治专业出身的周道奇老师一人教我们政史地3科。1979年,我顺利拿到了扬州师范学院(现在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因为我成为当时大家都羡慕的吃“公家粮”、有“铁饭碗”的大学生。
大学时,我积累下大量的历史阅读卡片和历史读书笔记。在历史系,我最崇拜的是当时教我们古代隋唐史的卞孝萱老师,卞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学生,他幽默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为人品质,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的教学之路
1981年,我大学毕业时刚满20岁,被分配至句容县天王中学,成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中学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小学科教师很少。我分配到天王中学后,当时学校的张校长欣喜若狂。为了发挥我的专业作用,张校长决定办一个10人左右的文科小班,由我任班主任。当时班上有许多学生与我年龄相仿,我与学生们相处无隙,现在仍有许多那几年的弟子與我保持密切联系。记得第一次进课堂,我心中忐忑不安,面对学生和数位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既害怕又激动。课后,听课的教师、领导和学生对我的课都很满意,从此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讲台一站就是30年。
在天王中学工作并“盘踞”了8年,由于连续带毕业班、补习班,经过几年的磨炼,我竟然成了句容小有名气的历史教师。1989年我被调至成人文化学校成为专职的教师,1992年调入江苏省句容中学,2004年调入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任历史研训员。从2002年至今,我连续当选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镇江市科技骨干,先后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写到这里,我建议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对年轻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勇挑重担,挖掘自己的潜能。我认为,一名教师能够不断成长是有各种因素的,而遇到一个好领导,得到机会往往更重要。正如任彦申同志所说:“在你成长的经历中,如果能遇到一个英明的领导,那真是‘三生有幸’,机遇难得,或许从此改变了你的命运,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反之,如果遇上一个不开明的领导,你非常无奈,不仅会埋没你的才华,甚至会耽误你一生的前途。”很庆幸,在我职业生涯的37年里,遇到的都是开明、唯才是用的好领导,他们总是对我的工作、学习报以宽容、鼓励、尊重,我很感谢他们。
我的科研之路
教而不研则空,这是我在37年教学、教研生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写作一直与我的教师生涯相随相伴。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不用教师晚上坐班,备课之余我便在自己简陋的单身宿舍里,伴星月苦读,陪虫鸣疾书,并练习自己的写作。
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于l989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当时的工资只有百元,当我拿到10元的稿费单时,心中澎湃不已。在此后的岁月里,我笔耕不辍。任研训员以来,我与教师共同探索,以课堂调研为根基,借助教学改革的春风,感悟颇深,为此我写下了关于教学、教研的感受与建议。围绕历史新课程、新高考方面的30余篇文章陆续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有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课题研究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2011年,我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刘克明老师共同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历史课程素养下互动型教学的重建研究”,并于2013年12月在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下顺利结题;2015年,我又开始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初中专项课题“基于史学素养培育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研究”。此外,我多次开展省、市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作为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历史研训员,我必须发挥好引领与辐射作用。2004年,我初任全市初中、高中的历史研训员,在14年的研训员生涯中,通过骨干展示专业引领、以课促师资源共享、以赛磨课培育骨干、校本研讨以研育师、各级培训共同提高等方法,引领历史教师成长、成熟、成名。近年,我被聘为“句容市乡村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我多次邀请专家与教师互动,为教师评课,指导命题技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等等。此外,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立了“句容市初高中历史坊”“二中片历史群”“华阳片区历史组”等QQ群,共享各种教学资源,打造句容历史教师的“教学乐园”。
《成为好教师的7项修炼》中写道:“也许老师一辈子都成不了教育家,但至少那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追求。”我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由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我在自己从事教科研的同时,带领教师在赛课、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方面共同努力,是“多赢”之举。
我的每一天都在前进路上,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我的求学之路
大约7岁,我进入了乡村西斛大队“五七”学校(当时都是这样称呼)读书。当时7岁入学应该算是比较早的,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学校条件很差:好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同一间大教室里,由同一位教师执教(现在叫复式班);课桌是泥土砌成的,学生要自己带上板凳。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学习很努力。我1976年进入高中,学校教学秩序逐渐得到恢复,“学工学农”基本停止,校园里重新出现琅琅读书声,我有幸赶上全国恢复高考。
我极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喜欢写作文,我选择了文科。高考复习时我们没有正规教材,复习资料用的是钢板刻写版、手抄资料等,我们拼命地背政治、历史和地理(那时候文科考6门课);没有专业的教师,政治专业出身的周道奇老师一人教我们政史地3科。1979年,我顺利拿到了扬州师范学院(现在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因为我成为当时大家都羡慕的吃“公家粮”、有“铁饭碗”的大学生。
大学时,我积累下大量的历史阅读卡片和历史读书笔记。在历史系,我最崇拜的是当时教我们古代隋唐史的卞孝萱老师,卞老师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学生,他幽默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为人品质,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的教学之路
1981年,我大学毕业时刚满20岁,被分配至句容县天王中学,成了一名中学历史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中学的专业教师特别是小学科教师很少。我分配到天王中学后,当时学校的张校长欣喜若狂。为了发挥我的专业作用,张校长决定办一个10人左右的文科小班,由我任班主任。当时班上有许多学生与我年龄相仿,我与学生们相处无隙,现在仍有许多那几年的弟子與我保持密切联系。记得第一次进课堂,我心中忐忑不安,面对学生和数位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既害怕又激动。课后,听课的教师、领导和学生对我的课都很满意,从此我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讲台一站就是30年。
在天王中学工作并“盘踞”了8年,由于连续带毕业班、补习班,经过几年的磨炼,我竟然成了句容小有名气的历史教师。1989年我被调至成人文化学校成为专职的教师,1992年调入江苏省句容中学,2004年调入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任历史研训员。从2002年至今,我连续当选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镇江市科技骨干,先后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写到这里,我建议学校管理者、教育部门对年轻教师要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勇挑重担,挖掘自己的潜能。我认为,一名教师能够不断成长是有各种因素的,而遇到一个好领导,得到机会往往更重要。正如任彦申同志所说:“在你成长的经历中,如果能遇到一个英明的领导,那真是‘三生有幸’,机遇难得,或许从此改变了你的命运,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础。反之,如果遇上一个不开明的领导,你非常无奈,不仅会埋没你的才华,甚至会耽误你一生的前途。”很庆幸,在我职业生涯的37年里,遇到的都是开明、唯才是用的好领导,他们总是对我的工作、学习报以宽容、鼓励、尊重,我很感谢他们。
我的科研之路
教而不研则空,这是我在37年教学、教研生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写作一直与我的教师生涯相随相伴。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不用教师晚上坐班,备课之余我便在自己简陋的单身宿舍里,伴星月苦读,陪虫鸣疾书,并练习自己的写作。
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怎样评价历史人物》于l989年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上发表。当时的工资只有百元,当我拿到10元的稿费单时,心中澎湃不已。在此后的岁月里,我笔耕不辍。任研训员以来,我与教师共同探索,以课堂调研为根基,借助教学改革的春风,感悟颇深,为此我写下了关于教学、教研的感受与建议。围绕历史新课程、新高考方面的30余篇文章陆续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有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课题研究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2011年,我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刘克明老师共同承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历史课程素养下互动型教学的重建研究”,并于2013年12月在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下顺利结题;2015年,我又开始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初中专项课题“基于史学素养培育的农村初中历史拓展性自主阅读的实践研究”。此外,我多次开展省、市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专题讲座。
作为镇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历史研训员,我必须发挥好引领与辐射作用。2004年,我初任全市初中、高中的历史研训员,在14年的研训员生涯中,通过骨干展示专业引领、以课促师资源共享、以赛磨课培育骨干、校本研讨以研育师、各级培训共同提高等方法,引领历史教师成长、成熟、成名。近年,我被聘为“句容市乡村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我多次邀请专家与教师互动,为教师评课,指导命题技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等等。此外,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立了“句容市初高中历史坊”“二中片历史群”“华阳片区历史组”等QQ群,共享各种教学资源,打造句容历史教师的“教学乐园”。
《成为好教师的7项修炼》中写道:“也许老师一辈子都成不了教育家,但至少那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追求。”我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由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必由之路。我在自己从事教科研的同时,带领教师在赛课、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方面共同努力,是“多赢”之举。
我的每一天都在前进路上,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