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础物理教育应关注学生科学的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这都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过实验探究全过程的学生,才能更准确地答题。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初中物理实验;学生能力;途径多元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更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课标解读》指出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实验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让学生从多层面、全方位地认识物理规律,丰富他们的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对比,在解释中使学生学会比较、应变与迁移,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课本原有器材的基础上,多发一块平面镜给学生,让学生分别用玻璃板和平面镜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体会,再引导学生分析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线也能被光穿过,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讲升华这一节课时,可先演示新教材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再演示旧教材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证明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体而不必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应选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并分析原因,得出新教材做这改动的原因。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及根据上述材料做出合理的分析。学生不仅仅经过理解掌握了升华的概念,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充分展示构建物理概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批评性思考,而不是“人云我也云”。
2.实验中巧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因果推理能力
物理教学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验过程的适当时机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提高教学效果。如演示课本实验“用手捏厚玻璃瓶,厚玻璃瓶是否会发生弹性形变”后,增设问题:玻璃细管中水柱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厚玻璃瓶发生形变,也可能是瓶内的水受热膨胀;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你的想法?瓶中水的温度应与手的温度一样或戴上隔热手套。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上述三个案例中,教师在演示实验后,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因果推理能力。使演示实验从单一的观察现象模式,发展为探索规律、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多元型结构。又如在讲授升华这节课时,我们按课本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后,增设问题:大家看见碘蒸汽是固态碘直接变成气态?还是固态先变为液态然后再变为气态的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因为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往往很容易超过碘的熔点、沸点。而水的沸点是100℃,因此碘在水中加热,碘的温度不会超过100℃,这就说明碘不会出现熔化、沸腾现象。试管中出现的碘蒸汽是直接从固态碘而来的。在“酒精蒸发实验”中,按课本步骤演示实验后增设问题:保鲜袋为什么会涨起来呢?可能是袋里空气受热膨胀,可能袋里的酒精由液体变为气体,也可能上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3.实验评估环节,培养评估意识和改进探究方案能力
通过“预设”反馈情景,培养评估意识和改进探究方案的能力。教师通过研究教材中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实际,在实验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评估,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把“失败实验”和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将会收到意外的效果。通过在实验评估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做观察水沸腾实验。同学们测得的水的沸点大多数竟然都不同,有的等于100℃,有的高于100℃,也有低于100℃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可能是温度计的问题,可能是水的问题,可能是酒精灯的问题等等,如果要探究是否是温度计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把不同的温度计正确放入同一杯沸水中,如果示数相同,则不是温度计的问题;如果示数不同,则应是温度计的问题。如果要探究是否是水的问题呢?同学们再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用实验去验证。这一“异常现象”的出现,制造了认知冲突和失衡,给学生提供了机遇,进行评估,认识未知,使“异常”变为正常,是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探索未知進而认识和发现真理的绝好教材。
参考文献
[1]朱青.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小实验的教学[J].中学物理,2010(4).
[2]丁冬泉.例谈对比性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作用[J].中学物理,2010(2).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初中物理实验;学生能力;途径多元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更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课标解读》指出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物理实验,……基础物理教育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实验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目前相当数量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实验,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1.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让学生从多层面、全方位地认识物理规律,丰富他们的思维。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对比,在解释中使学生学会比较、应变与迁移,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论证的能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课本原有器材的基础上,多发一块平面镜给学生,让学生分别用玻璃板和平面镜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体会,再引导学生分析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射光线也能被光穿过,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讲升华这一节课时,可先演示新教材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再演示旧教材的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证明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体而不必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应选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并分析原因,得出新教材做这改动的原因。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及根据上述材料做出合理的分析。学生不仅仅经过理解掌握了升华的概念,而且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充分展示构建物理概念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批评性思考,而不是“人云我也云”。
2.实验中巧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因果推理能力
物理教学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验过程的适当时机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提高教学效果。如演示课本实验“用手捏厚玻璃瓶,厚玻璃瓶是否会发生弹性形变”后,增设问题:玻璃细管中水柱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厚玻璃瓶发生形变,也可能是瓶内的水受热膨胀;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你的想法?瓶中水的温度应与手的温度一样或戴上隔热手套。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上述三个案例中,教师在演示实验后,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因果推理能力。使演示实验从单一的观察现象模式,发展为探索规律、启迪思维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多元型结构。又如在讲授升华这节课时,我们按课本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后,增设问题:大家看见碘蒸汽是固态碘直接变成气态?还是固态先变为液态然后再变为气态的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因为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往往很容易超过碘的熔点、沸点。而水的沸点是100℃,因此碘在水中加热,碘的温度不会超过100℃,这就说明碘不会出现熔化、沸腾现象。试管中出现的碘蒸汽是直接从固态碘而来的。在“酒精蒸发实验”中,按课本步骤演示实验后增设问题:保鲜袋为什么会涨起来呢?可能是袋里空气受热膨胀,可能袋里的酒精由液体变为气体,也可能上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3.实验评估环节,培养评估意识和改进探究方案能力
通过“预设”反馈情景,培养评估意识和改进探究方案的能力。教师通过研究教材中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实际,在实验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评估,探索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把“失败实验”和实验的“异常现象”能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将会收到意外的效果。通过在实验评估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实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学《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做观察水沸腾实验。同学们测得的水的沸点大多数竟然都不同,有的等于100℃,有的高于100℃,也有低于100℃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可能是温度计的问题,可能是水的问题,可能是酒精灯的问题等等,如果要探究是否是温度计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把不同的温度计正确放入同一杯沸水中,如果示数相同,则不是温度计的问题;如果示数不同,则应是温度计的问题。如果要探究是否是水的问题呢?同学们再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用实验去验证。这一“异常现象”的出现,制造了认知冲突和失衡,给学生提供了机遇,进行评估,认识未知,使“异常”变为正常,是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探索未知進而认识和发现真理的绝好教材。
参考文献
[1]朱青.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小实验的教学[J].中学物理,2010(4).
[2]丁冬泉.例谈对比性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作用[J].中学物理,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