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元化、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等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环境、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坚持因材施教等哲学方法来加以应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并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带来了一些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外化为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使他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在当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趋势,也就是说,在大学生价值观领域中有多种信仰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信仰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被弱化。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普遍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主要被动的通过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以及有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来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实用主义色彩浓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比理科学生高的多,呈现出“文强理弱”的特征。
1.3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有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过于遥远;有的大學生为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信心;一些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不纯,例如,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考研和考公务员。
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的哲学分析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不断地展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这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金钱万能”、“金钱至上”观念极端泛滥, 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观念被推崇备至, 导致了享乐主义泛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念极端流行,导致了利己主义大行其道。这些都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带来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次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我们在解决基本矛盾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大学生脱离我国国情,用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来衡量我国实际,认为“共产主义太渺茫”,甚至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
2.3 内因和外因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外部世界的诱惑和吸引力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提供了网络游戏、各种信息、多元价值观,甚至黄赌毒等有害信息,这导致有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赌博、恐怖暴力等内容,传播消极的非社会主义文化,给其健康发展极大的危害。
3 解决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途径分析
3.1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也说:“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些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要想牢固形成某些道德观念和某种道德品质是不可能的。
3.2 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产生信仰困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大学生自身素养还没有完全养成,这决定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而外在的客观条件包括政治氛围、经济态势、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都对信仰起着影响、推动、加速或抑制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中许多人渴望功成名就,但自身又有诸多缺点,如年轻气盛容易急躁冒进,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等。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更经不住挫折和诱惑。对他们应加强引导,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使其内因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外因,我们要净化网络、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做到网上网下言行一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现大学生的高素质、高格调,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与和谐家园。
3.3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坚持因材施教。
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有集中统一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又要有个别、细致的“因材施教”教育。
我国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材施教不够。因此,要因人施教,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加大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又要重视个性教育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唐森树. 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 .
[2] 朱桂芳,焦颜伟.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1) .
[3] 刘虹.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作者简介:
庞承智,男,198412,安徽芜湖,江西省新余学院学生工作处,助教,本科,高校思政管理、文化生态学、文艺美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理论联系实践;因材施教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并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带来了一些困境。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外化为自觉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使他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面临多元化的挑战。在当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趋势,也就是说,在大学生价值观领域中有多种信仰的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信仰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主导信仰被弱化。
1.2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当代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普遍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主要被动的通过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以及有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来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实用主义色彩浓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比理科学生高的多,呈现出“文强理弱”的特征。
1.3 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缺乏坚定的信念。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有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过于遥远;有的大學生为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信心;一些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不纯,例如,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考研和考公务员。
2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的哲学分析
2.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不断地展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这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金钱万能”、“金钱至上”观念极端泛滥, 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观念被推崇备至, 导致了享乐主义泛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念极端流行,导致了利己主义大行其道。这些都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带来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次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我们在解决基本矛盾时,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大学生脱离我国国情,用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准来衡量我国实际,认为“共产主义太渺茫”,甚至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
2.3 内因和外因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外部世界的诱惑和吸引力没有较强的抵制能力。而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提供了网络游戏、各种信息、多元价值观,甚至黄赌毒等有害信息,这导致有部分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更有甚者整天沉溺于网上黄色、赌博、恐怖暴力等内容,传播消极的非社会主义文化,给其健康发展极大的危害。
3 解决信仰教育困境的哲学途径分析
3.1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也说:“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这些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要想牢固形成某些道德观念和某种道德品质是不可能的。
3.2 提高自身素养,塑造良好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产生信仰困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大学生自身素养还没有完全养成,这决定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而外在的客观条件包括政治氛围、经济态势、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等,都对信仰起着影响、推动、加速或抑制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中许多人渴望功成名就,但自身又有诸多缺点,如年轻气盛容易急躁冒进,实际工作中缺乏经验等。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更经不住挫折和诱惑。对他们应加强引导,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使其内因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外因,我们要净化网络、社会环境,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做到网上网下言行一致,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现大学生的高素质、高格调,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与和谐家园。
3.3 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坚持因材施教。
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有集中统一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又要有个别、细致的“因材施教”教育。
我国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材施教不够。因此,要因人施教,把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加大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又要重视个性教育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针对性,增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唐森树. 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体系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1) .
[2] 朱桂芳,焦颜伟.当代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1) .
[3] 刘虹. 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作者简介:
庞承智,男,198412,安徽芜湖,江西省新余学院学生工作处,助教,本科,高校思政管理、文化生态学、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