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着悄然变化,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新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现象。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认真审视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反思。
一、对待实验方面出现两种极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十分重视实验。新教材中的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
1.基本上不安排学生实验
有这种做法的教师一来觉得教学时间本来就紧张,如果还安排学生实验的话,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来觉得有些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并且实验态度不好,他们中有些是抱着玩的态度来做实验的,因此担心他们做实验时出现实验事故;三来觉得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给课堂上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来觉得实验室比教室宽阔,台面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大好。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仍然按老办法上课,即把实验尽可能改成演示实验或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分追求实验探究式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验的难度和安全系数,把教材上的实验全部开设为学生实验,结果导致一些实验成功率不高,现象不明显,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有些实验耗时太长,实验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同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出发,善于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傳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总以为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如有些教师去江苏洋思中学学习回来,头脑发热,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照搬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按照“学生自学15分钟,然后教师讲课的时间为15分钟,最后学生检测的时间为15分钟”的模式进行教学,有些甚至刻板地把教师说话的时间都算入教师讲课的时间,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他们没有想到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正如一个人长期吃一种菜,再好吃的菜也会乏味的。由此可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放弃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如把一些简单易懂,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在表面上看来,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有些教师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要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同时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团体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虽然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要多,但总体难度下降,按照新课标的课时要求,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平时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学生接受能力差,原因在哪?只要走进课堂,不难找到答案,是因为那些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难度和深度,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一步到位的原则,随意加大了教学难度造成的。比如在讲人教版化学1(必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只要求掌握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但不少教师为了“保险”,还是把旧教材的要求搬到新教材中,从而造成了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赶进度,在课堂上拼命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由于难度加大,不少学生接受不了,于是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点知识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素材,这对于帮助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联系实际,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
六、忽略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以及科学视野等
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读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添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了科学视野。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材上的这些栏目很少关注,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浪费时间。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对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基础。而科学视野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阅读,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的教学理念,保证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与收获。
一、对待实验方面出现两种极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十分重视实验。新教材中的实验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目的是让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然而,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
1.基本上不安排学生实验
有这种做法的教师一来觉得教学时间本来就紧张,如果还安排学生实验的话,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来觉得有些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并且实验态度不好,他们中有些是抱着玩的态度来做实验的,因此担心他们做实验时出现实验事故;三来觉得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大声喧哗的现象,给课堂上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四来觉得实验室比教室宽阔,台面上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大好。由于以上原因,导致部分教师仍然按老办法上课,即把实验尽可能改成演示实验或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分追求实验探究式
有些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验的难度和安全系数,把教材上的实验全部开设为学生实验,结果导致一些实验成功率不高,现象不明显,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其次,由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有些实验耗时太长,实验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同时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出发,善于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傳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迷失了方向,总以为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才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如有些教师去江苏洋思中学学习回来,头脑发热,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照搬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每节课都按照“学生自学15分钟,然后教师讲课的时间为15分钟,最后学生检测的时间为15分钟”的模式进行教学,有些甚至刻板地把教师说话的时间都算入教师讲课的时间,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他们没有想到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正如一个人长期吃一种菜,再好吃的菜也会乏味的。由此可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放弃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是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场面”,将“合作学习”当作“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如把一些简单易懂,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在表面上看来,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有些教师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要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放在学生思维的敏感区,同时把握好难度,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团体精神与批判性思维,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随意加大教学难度
虽然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要多,但总体难度下降,按照新课标的课时要求,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平时经常听到有些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学生接受能力差,原因在哪?只要走进课堂,不难找到答案,是因为那些教师未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难度和深度,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一步到位的原则,随意加大了教学难度造成的。比如在讲人教版化学1(必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只要求掌握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但不少教师为了“保险”,还是把旧教材的要求搬到新教材中,从而造成了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赶进度,在课堂上拼命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由于难度加大,不少学生接受不了,于是对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点知识可以作为课堂内容的素材,这对于帮助学生注意身边的化学现象,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更好地学以致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意联系实际,很少补充与生活、社会紧密相关的知识,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
六、忽略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以及科学视野等
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可读性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添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了科学视野。然而,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教材上的这些栏目很少关注,认为作用不大甚至浪费时间。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教材上的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对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基础。而科学视野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以及化学与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栏目,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阅读,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的教学理念,保证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