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峰山下,沅水带前,被誉为文物之邦、风景之国的武陵,不仅桃花源古朴的风韵、天然的秀色令人大饱眼福,而且桃花源情味悠长的美食也脍炙人口,让你大快朵颐。除“秦人擂茶”、“桃源年粑”并称桃花源美食“双绝”之外,尚有“桃花鱼”、“桃源鸡”和“粑肉”三味名重天下,是避秦人款待游客既饱口福又享眼福的上乘佳品,倘若失之交臂,会令你遗憾终身!
桃花鱼
“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在震古烁今的《桃花源记》里确切地描述了桃花源的地方风情,也是避秦人自古以来的一种谋生手段。
武陵渔民大多使用网具钓具捕鱼,但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方法,即“斧头捕鱼”。在桃花源前山后岭的冷水溪流里,生长着一种鳞皮呈麻色、肉质肥嫩、骨刺极少、味道鲜美的“土哑巴”鱼,一年四季均可捕食,尤以桃花烂漫时节为盛,人称“桃花鱼”。由于它进退迟钝,不浮不跃,喜欢潜伏于流水急滩的溪谷旮旯里,故又叫“岩窝鱼”。在十分狭窄的溪沟里捕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捕鱼工具也难以如愿。于是,武陵人独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绝招,即用一把斧头在有鱼的岩窝重重一捶,顿时,桃花鱼便被震得昏厥过去,伸手将其捡拾回家,鱼篓里的岩窝鱼儿又睁眼苏醒,活蹦乱跳起来。
此法简易,往往临餐而举,佐以食盐、生姜、大蒜、香葱、胡椒粉……并用竹筷挟入不稀不浓的面粉中拌一下,油热而烹。盘中珍馐,速充席上珍品。兴趣浓厚的游客,你也不妨一试身手!
粑肉
桃花源在插秧季节时兴吃“粑肉”,这种肉的制法别具风格。每年冬至宰了年猪,挑选精美之肉切成200 g重的肉块,然后拌上食盐和炒熟磨细的米粉、茴香粉、花椒粉和红曲粉。肉块拌上作料随即放进陶瓷坛里,并用湿泥将坛口密封(桃花源把用这种制作鲜肉的方法称为“”),半年后,即可食用。生吃略带酸味,不腻不腥,又香又辣;蒸熟食用,味道极佳,非常可口,只是油性显得稍重一些。
传说插秧时节吃粑肉始自唐代,并与大将尉迟恭极有关系。粑肉本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吃的美味,穷苦百姓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有一年尉迟恭出外查访来到桃花源,凝望农民一个个骨瘦如柴,还得拼命为地主抢插早稻,不由怒火万丈,严命地主备足米饭,每天供应猪肉,不然就举刀斩首!财主佬一时杀猪来不及,只好每人一碗粑肉。肉放在盛满米饭的碗面上,称“盖面”,戏称“铺天盖地”;大方的,则盛在盘中让人吃个饱,称“吃望庄”。据说,从此就形成了插秧时节吃粑肉的风俗。
桃源鸡
桃花源还生产一种体形特别高大的鸡,称为“桃源鸡”。据《桃源县志》记载,桃源鸡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间,就以个大、形美、味佳而闻名。1906年6月,桃源鸡作为肉卵兼用型地方良种鸡,首次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曾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桃源鸡不仅是全国著名的种鸡,在港澳台市场上也是抢手货。
桃源鸡生长速度快。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良好的天然环境的影响,黄羽或麻羽母鸡可长到4 kg、红羽青灰脚公鸡可长至6kg以上,从春季孵出的小鸡到秋末就可开始产蛋,一年可产蛋200只左右,平均蛋重50.88g,最大蛋重69.7 g,桃源鸡不论公母,体躯均呈三角形,颈较粗长,一般为单冠,冠齿五至八个。母鸡羽毛蓬松,虹彩金黄,背宽而直,后躯深且圆,头部清秀,双眼微凹,炯炯有神;公鸡羽翼长得非常丰满,主翼呈黑色,尾羽短而上翘,腿长胫直,前胸宽阔,头颈高昂,鸣声宏亮……桃源鸡以桃花源一带出产的为最好,这里是石灰岩丘陵,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土壤含钙丰富,钙质是鸡生长骨架不可缺少的养分。桃花源饲养的雏鸡出壳3天后随母亲终日野外觅食,得到充分的光照和运动,长得十分肥大。曾有好事者把桃源鸡传到外地,但它们的后代却被当地鸡同化后,逐渐变异。
桃花源有一款用桃源母鸡做的名菜——黄焖鸡。制作分为备料、炸、焖和装盘四步程序。备料,将鸡肉切成一字条或块状;炸,把锅烧热后放油,一般一份250 g~500 g的鸡肉耗油50 g,将鸡肉放入油锅里翻炒,酥干水份;焖,鸡肉炸至八成熟后,再放适量生姜并加入刚好淹没鸡肉的冷水,在锅盖下慢慢煮开。待鸡肉烂熟汤熬成乳白色的汁液便算焖好,再往锅里加上大蒜、食盐、胡椒粉并化入不稀不稠的生粉水,500 g鸡肉以一调羹生粉汁为宜,可使鸡肉色泽金黄,并保住一定的鲜度。黄焖鸡亦可炖吃,并在汤里加进木耳为最好。
桃源鸡肉质细嫩似羔羊,味道鲜美如走兽飞禽,不论煎、烹、烧、烤、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凡游桃花源的美食家,无不以一品为乐。口说无凭,请君前来问津时,摘一枝桃花送给你,喝喝香擂茶,品品粑肉,吃吃桃源鸡,将使您乐不思蜀,做一回避秦的村仙。
桃花鱼
“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在震古烁今的《桃花源记》里确切地描述了桃花源的地方风情,也是避秦人自古以来的一种谋生手段。
武陵渔民大多使用网具钓具捕鱼,但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方法,即“斧头捕鱼”。在桃花源前山后岭的冷水溪流里,生长着一种鳞皮呈麻色、肉质肥嫩、骨刺极少、味道鲜美的“土哑巴”鱼,一年四季均可捕食,尤以桃花烂漫时节为盛,人称“桃花鱼”。由于它进退迟钝,不浮不跃,喜欢潜伏于流水急滩的溪谷旮旯里,故又叫“岩窝鱼”。在十分狭窄的溪沟里捕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捕鱼工具也难以如愿。于是,武陵人独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绝招,即用一把斧头在有鱼的岩窝重重一捶,顿时,桃花鱼便被震得昏厥过去,伸手将其捡拾回家,鱼篓里的岩窝鱼儿又睁眼苏醒,活蹦乱跳起来。
此法简易,往往临餐而举,佐以食盐、生姜、大蒜、香葱、胡椒粉……并用竹筷挟入不稀不浓的面粉中拌一下,油热而烹。盘中珍馐,速充席上珍品。兴趣浓厚的游客,你也不妨一试身手!
粑肉
桃花源在插秧季节时兴吃“粑肉”,这种肉的制法别具风格。每年冬至宰了年猪,挑选精美之肉切成200 g重的肉块,然后拌上食盐和炒熟磨细的米粉、茴香粉、花椒粉和红曲粉。肉块拌上作料随即放进陶瓷坛里,并用湿泥将坛口密封(桃花源把用这种制作鲜肉的方法称为“”),半年后,即可食用。生吃略带酸味,不腻不腥,又香又辣;蒸熟食用,味道极佳,非常可口,只是油性显得稍重一些。
传说插秧时节吃粑肉始自唐代,并与大将尉迟恭极有关系。粑肉本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吃的美味,穷苦百姓只能过屠门而大嚼。有一年尉迟恭出外查访来到桃花源,凝望农民一个个骨瘦如柴,还得拼命为地主抢插早稻,不由怒火万丈,严命地主备足米饭,每天供应猪肉,不然就举刀斩首!财主佬一时杀猪来不及,只好每人一碗粑肉。肉放在盛满米饭的碗面上,称“盖面”,戏称“铺天盖地”;大方的,则盛在盘中让人吃个饱,称“吃望庄”。据说,从此就形成了插秧时节吃粑肉的风俗。
桃源鸡
桃花源还生产一种体形特别高大的鸡,称为“桃源鸡”。据《桃源县志》记载,桃源鸡于明嘉靖(公元1522)年间,就以个大、形美、味佳而闻名。1906年6月,桃源鸡作为肉卵兼用型地方良种鸡,首次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曾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桃源鸡不仅是全国著名的种鸡,在港澳台市场上也是抢手货。
桃源鸡生长速度快。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良好的天然环境的影响,黄羽或麻羽母鸡可长到4 kg、红羽青灰脚公鸡可长至6kg以上,从春季孵出的小鸡到秋末就可开始产蛋,一年可产蛋200只左右,平均蛋重50.88g,最大蛋重69.7 g,桃源鸡不论公母,体躯均呈三角形,颈较粗长,一般为单冠,冠齿五至八个。母鸡羽毛蓬松,虹彩金黄,背宽而直,后躯深且圆,头部清秀,双眼微凹,炯炯有神;公鸡羽翼长得非常丰满,主翼呈黑色,尾羽短而上翘,腿长胫直,前胸宽阔,头颈高昂,鸣声宏亮……桃源鸡以桃花源一带出产的为最好,这里是石灰岩丘陵,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土壤含钙丰富,钙质是鸡生长骨架不可缺少的养分。桃花源饲养的雏鸡出壳3天后随母亲终日野外觅食,得到充分的光照和运动,长得十分肥大。曾有好事者把桃源鸡传到外地,但它们的后代却被当地鸡同化后,逐渐变异。
桃花源有一款用桃源母鸡做的名菜——黄焖鸡。制作分为备料、炸、焖和装盘四步程序。备料,将鸡肉切成一字条或块状;炸,把锅烧热后放油,一般一份250 g~500 g的鸡肉耗油50 g,将鸡肉放入油锅里翻炒,酥干水份;焖,鸡肉炸至八成熟后,再放适量生姜并加入刚好淹没鸡肉的冷水,在锅盖下慢慢煮开。待鸡肉烂熟汤熬成乳白色的汁液便算焖好,再往锅里加上大蒜、食盐、胡椒粉并化入不稀不稠的生粉水,500 g鸡肉以一调羹生粉汁为宜,可使鸡肉色泽金黄,并保住一定的鲜度。黄焖鸡亦可炖吃,并在汤里加进木耳为最好。
桃源鸡肉质细嫩似羔羊,味道鲜美如走兽飞禽,不论煎、烹、烧、烤、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凡游桃花源的美食家,无不以一品为乐。口说无凭,请君前来问津时,摘一枝桃花送给你,喝喝香擂茶,品品粑肉,吃吃桃源鸡,将使您乐不思蜀,做一回避秦的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