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侧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点,本文对我院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分析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同时教学中,将课堂上所学理论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对接,从小课堂走入大课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互融合,互相渗透,让课改与时代的需求同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服装专业课程
0.引 言
新形势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传统工艺被逐步淘汰,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的现状。这与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所抱有的期望相差甚远。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课程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的必要改进。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分析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渗透,以达到课改的良好效果。
一、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
(一)服装企业用人急迫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矛盾
据调查,所有的服装企业都相应的存在用工不足、熟练缝纫工短缺、员工跳槽频繁、生产岗位开工不足等问题,但是中职学生在服装企业就业率极低,大部分企业不足2%。不得不说,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服装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的原因,除了服装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理想有差距之外,主要原因就是知识技能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学校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不相适应的矛盾
毕业生分到企业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适应不了实际岗位,还得重新拜师学习,三年的专业教育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分析: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整套工序从头到尾的技能,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相关部分。而目前中职服装教育涉及的知识相对企业生产流程实际来说,显得无法适应,说明教学中“就业导向”尚不明确。
(三)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单一与企业用人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企业按工种招工、定岗。中职服装教育培养目标在岗位定位方面模糊,没有不同工种的课程设计。
分析:多年来中职教育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研究不够,导致毕业生初到企业时达不到技能多样化的用人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科学的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的结合。拓展中,应当强化技能教学的统一和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又必须紧紧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谓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就是说在整个服装教学过程中,要有合乎规范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基本目标。实质上就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制订适宜的量化技术技能拓展目标,再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及全面的考核和管理。在拟定目标的细则时,应充分注意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科学性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规定,而其中的每一个目标均应根据培养目的和教学要求系统合理地拓展深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插在教学进度中。使每一个目标都尽量反映出服装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准确性是指所教学的每一种服装样式的产品质量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每一目标的内容、范围、技能标准、评分分配、操作时间均以大纲、教材特别是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定,以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而定。适应性是指每个目标对每一位服装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来说,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能够认识、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并应顺理成章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考核和检查。这样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更应当与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相联。具体来说,拓展后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并进行达标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可总结为十个基本技能目标: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茄克衫,8、女西装,9、男西装,10、西装马夹。这些技术技能既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又要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总之,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要很好地与服装企业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把握好与时俱进,才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是引入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更深切的认识实践的重要性;二是聘请专家。为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辅导;三是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实际,要大力倡导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在教学中加大实践的比例,把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着眼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加强与服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借助企业的力量积极推行仿真教学,学生就业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操作技能与适应能力。
綜上所述,要找准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计划,更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改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课改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把企业的项目任务放到教学中完成,并按企业标准评判。有步骤有重点的将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促进教学课程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我们应紧跟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中职教育这一广阔的平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服装专业课程
0.引 言
新形势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央在有关职业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办好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但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传统工艺被逐步淘汰,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的现状。这与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所抱有的期望相差甚远。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课程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的必要改进。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面应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本文主要探索我校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分析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等。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渗透,以达到课改的良好效果。
一、中职教育现状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
(一)服装企业用人急迫与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矛盾
据调查,所有的服装企业都相应的存在用工不足、熟练缝纫工短缺、员工跳槽频繁、生产岗位开工不足等问题,但是中职学生在服装企业就业率极低,大部分企业不足2%。不得不说,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分析:服装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的原因,除了服装企业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偏低;服装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理想有差距之外,主要原因就是知识技能不够全面,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学校教学体系与企业生产流程不相适应的矛盾
毕业生分到企业后,所学的知识技能适应不了实际岗位,还得重新拜师学习,三年的专业教育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分析:服装企业用人,要求的是整套工序从头到尾的技能,可能涉及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心理学、服装工业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中的相关部分。而目前中职服装教育涉及的知识相对企业生产流程实际来说,显得无法适应,说明教学中“就业导向”尚不明确。
(三)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单一与企业用人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企业按工种招工、定岗。中职服装教育培养目标在岗位定位方面模糊,没有不同工种的课程设计。
分析:多年来中职教育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教学方式,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研究不够,导致毕业生初到企业时达不到技能多样化的用人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科学的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的结合。拓展中,应当强化技能教学的统一和标准化目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又必须紧紧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所谓标准化目标课程教学,就是说在整个服装教学过程中,要有合乎规范的、统一的、标准化的基本目标。实质上就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制订适宜的量化技术技能拓展目标,再进行课程的教学以及全面的考核和管理。在拟定目标的细则时,应充分注意它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适应性。科学性是指整个目标体系要有科学的、规范的规定,而其中的每一个目标均应根据培养目的和教学要求系统合理地拓展深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插在教学进度中。使每一个目标都尽量反映出服装教学的客观规律性。准确性是指所教学的每一种服装样式的产品质量都要有严格的等级标准,每一目标的内容、范围、技能标准、评分分配、操作时间均以大纲、教材特别是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定,以企业单位的实际要求而定。适应性是指每个目标对每一位服装专业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们来说,应该是能够被接受的,能够认识、理解和操作执行的,并应顺理成章地接受有关部门的统一考核和检查。这样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更应当与服装行业、服装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密相联。具体来说,拓展后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并进行达标的考核。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可总结为十个基本技能目标: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茄克衫,8、女西装,9、男西装,10、西装马夹。这些技术技能既要符合教材的要求,又要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总之,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要很好地与服装企业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把握好与时俱进,才会给课改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打破仅在课堂上组织教学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是引入现场教学。将学生带入服装生产现场参观、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更深切的认识实践的重要性;二是聘请专家。为弥补学校理论教师生产实际经验的不足,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来校讲课辅导;三是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互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操作能力较差的实际,要大力倡导以能力为本的课改思想,在教学中加大实践的比例,把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把实践教学分成:实验、实训、实习、生产等不同阶段,着眼适应服装企业的工作需要,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地与企业接轨,缩短上岗适应期。
(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教学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加强与服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借助企业的力量积极推行仿真教学,学生就业前,在校内进行相应的仿真操作,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操作技能与适应能力。
綜上所述,要找准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断完善课程改革的计划,更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课改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课改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把企业的项目任务放到教学中完成,并按企业标准评判。有步骤有重点的将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促进教学课程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我们应紧跟时代的发展,立足于中职教育这一广阔的平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让课改的步伐更好地合上时代的节拍,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