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但凡烟花爆竹行业人士,见面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烟花爆竹向何处去?
内有不少非法违法经营的商家扰乱市场,外有安全、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舆论压力,以致一些正规经营企业家甚至开始“痛恨”烟花爆竹行业,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转行,如此不一而足。
我国是世界上烟花爆竹最大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国,这个传承千年的“高危”行业和传统文化产业究竟怎么了?
中国烟花爆竹产业在经历了1998年到2012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2011年,随着公众对雾霾天气和PM2.5的关切,烟花爆竹产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寒流,突出表现在安全压力、环保压力、国家标准、消费倾向、禁限放等方面。
但在很多方面,公众对烟花爆竹的印象,其实都是误解。
从安全的角度,有人说烟花爆竹引发伤亡事故越来越多。我们来看真实的数据。
就全国来看,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十一五”初的2006年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十年年均下降5.75%;再看烟花爆竹行业,“十一五”初的2006年死亡276人,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死亡79人,十年年均下降12.98%。
可以看到,“十一五”至“十二五”十年间的年均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烟花爆竹行业都比全国下降的幅度大,年均下降速度是全国的2倍多。“烟花爆竹引发事故越来越多”是没有依据的。
当然必须明确,烟花爆竹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是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不当处置所造成的,非法烟花爆竹产品则是爆炸品,完全背离了烟花爆竹喜庆纳福的文化本质,是异化了的产品。
也有人从环保的角度,说燃放烟花爆竹造成雾霾。其依据似乎来自个别专家的测试和媒体公布的数据。
有专家使用3只小爆竹在30立方米的密闭测试仓中进行燃放实验,得出了其产生的PM2.5是爆表值的2.46倍的结论;某媒体公布了上海2013年初一凌晨2点PM2.5是523微克/立方米,超过日均浓度标准6倍。
殊不知,前者在一间小卧室大小的密闭空间里测试,属于极端测试环境。后者用瞬时值对比日平均值,忽视了空气质量指数是24小时平均浓度值的常识,夸张了后果。这些都是在时空方面出现的问题。
还有人从文化角度看,说燃放烟花爆竹是陋俗。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卑。很多年轻人对烟花爆竹少有童年的记忆,不了解习俗和传统文化。
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气氛。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了国人除旧、迎新与祈福的心意,是娱乐欢庆、人情交融等精神内核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更是维系中国千年文化的仪式。
1990年代初中期,不少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若干年之后被迫解禁。这充分说明了时间筛选制度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判定。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放还是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放什么、怎么放,我们才有可能在历史与现在、健康与环保、年味与民俗的完美融合中,产生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
事实上,对于烟花爆竹产业,国家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国办印发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中将烟花爆竹列在传统文化产品一项,提出加快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制定。
在“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安全生产与监管、质量提升、满足消费,从而推动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烟花爆竹产业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必须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质,走“安全、环保、文化并举”的产业发展道路,使这个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首先是生产经营要安全。需要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做到人机、人药分离;推进从涉爆原材料到消费终端全产业链的可视化智能管理;完善法规、标准,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突破口,员工主动参与为手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和集团化发展,促进市场开放和行业自律。
其次产品要环保。要有组织强化试验研究,完善产品、设备等相关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并推广环保原材料、药物;研究新配方,创新微烟/无烟、少硫/无硫、易降解环保产品。
最后文化要创新。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沉积,烟花爆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了“点燃吉祥,传递祝福、放飞梦想”的文化核心内涵,符合“中国梦”文化的主旋律。正由于这种文化的内涵,烟花爆竹才能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认同的文化产品。
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首次将烟花爆竹产业列入國家文化产业目录并予以统计,标志烟花爆竹产业正式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特色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
烟花爆竹文化创新,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化公共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烟花爆竹的科学认知度,明确烟花爆竹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加大传统文化产品宣传展示力度,促进传统文化产品出口,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
二是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创新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与文学、音乐、美学、互联网等关联度更强,更密切;讲好每个产品的美好故事与深刻寓意。
三是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如适宜孩子、年轻人玩的玩具烟花和喷花;毕业典礼、求婚、婚礼烟花;公益燃放、旅游点燃放、少数民族燃放、国外燃放等等。
有理由相信,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广受欢迎的市场前景,有着安全环保的创新发展,只要整个行业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担当的精神,合力同行,中国烟花爆竹必将迎来更加绚丽灿烂的明天。
内有不少非法违法经营的商家扰乱市场,外有安全、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舆论压力,以致一些正规经营企业家甚至开始“痛恨”烟花爆竹行业,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转行,如此不一而足。
我国是世界上烟花爆竹最大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国,这个传承千年的“高危”行业和传统文化产业究竟怎么了?
有所误解的“高危”产业
中国烟花爆竹产业在经历了1998年到2012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2011年,随着公众对雾霾天气和PM2.5的关切,烟花爆竹产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寒流,突出表现在安全压力、环保压力、国家标准、消费倾向、禁限放等方面。
但在很多方面,公众对烟花爆竹的印象,其实都是误解。
从安全的角度,有人说烟花爆竹引发伤亡事故越来越多。我们来看真实的数据。
就全国来看,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十一五”初的2006年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十年年均下降5.75%;再看烟花爆竹行业,“十一五”初的2006年死亡276人,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死亡79人,十年年均下降12.98%。
可以看到,“十一五”至“十二五”十年间的年均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烟花爆竹行业都比全国下降的幅度大,年均下降速度是全国的2倍多。“烟花爆竹引发事故越来越多”是没有依据的。
当然必须明确,烟花爆竹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是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不当处置所造成的,非法烟花爆竹产品则是爆炸品,完全背离了烟花爆竹喜庆纳福的文化本质,是异化了的产品。
也有人从环保的角度,说燃放烟花爆竹造成雾霾。其依据似乎来自个别专家的测试和媒体公布的数据。
有专家使用3只小爆竹在30立方米的密闭测试仓中进行燃放实验,得出了其产生的PM2.5是爆表值的2.46倍的结论;某媒体公布了上海2013年初一凌晨2点PM2.5是523微克/立方米,超过日均浓度标准6倍。
殊不知,前者在一间小卧室大小的密闭空间里测试,属于极端测试环境。后者用瞬时值对比日平均值,忽视了空气质量指数是24小时平均浓度值的常识,夸张了后果。这些都是在时空方面出现的问题。
还有人从文化角度看,说燃放烟花爆竹是陋俗。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卑。很多年轻人对烟花爆竹少有童年的记忆,不了解习俗和传统文化。
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气氛。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了国人除旧、迎新与祈福的心意,是娱乐欢庆、人情交融等精神内核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更是维系中国千年文化的仪式。
1990年代初中期,不少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若干年之后被迫解禁。这充分说明了时间筛选制度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判定。
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放还是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放什么、怎么放,我们才有可能在历史与现在、健康与环保、年味与民俗的完美融合中,产生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
安全环保文化发展之道
事实上,对于烟花爆竹产业,国家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国办印发的《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中将烟花爆竹列在传统文化产品一项,提出加快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制定。
在“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安全生产与监管、质量提升、满足消费,从而推动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烟花爆竹产业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必须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质,走“安全、环保、文化并举”的产业发展道路,使这个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首先是生产经营要安全。需要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做到人机、人药分离;推进从涉爆原材料到消费终端全产业链的可视化智能管理;完善法规、标准,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突破口,员工主动参与为手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和集团化发展,促进市场开放和行业自律。
其次产品要环保。要有组织强化试验研究,完善产品、设备等相关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并推广环保原材料、药物;研究新配方,创新微烟/无烟、少硫/无硫、易降解环保产品。
最后文化要创新。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沉积,烟花爆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了“点燃吉祥,传递祝福、放飞梦想”的文化核心内涵,符合“中国梦”文化的主旋律。正由于这种文化的内涵,烟花爆竹才能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认同的文化产品。
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首次将烟花爆竹产业列入國家文化产业目录并予以统计,标志烟花爆竹产业正式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特色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
烟花爆竹文化创新,主要有三点:
一是强化公共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烟花爆竹的科学认知度,明确烟花爆竹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加大传统文化产品宣传展示力度,促进传统文化产品出口,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
二是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创新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与文学、音乐、美学、互联网等关联度更强,更密切;讲好每个产品的美好故事与深刻寓意。
三是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如适宜孩子、年轻人玩的玩具烟花和喷花;毕业典礼、求婚、婚礼烟花;公益燃放、旅游点燃放、少数民族燃放、国外燃放等等。
有理由相信,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广受欢迎的市场前景,有着安全环保的创新发展,只要整个行业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担当的精神,合力同行,中国烟花爆竹必将迎来更加绚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