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B超引导下子宫黏膜下肌瘤消融术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子宫黏膜下肌瘤消融术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对比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时间和出血量方面,观察组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0型和Ⅰ型肌瘤的治疗效果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Ⅱ型粘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结论:B超引导下子宫粘膜下肌瘤消融术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不需要住院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粘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 宫腔镜 B超 肌瘤消融术
在临床的统计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发生几率占所有子宫肌瘤的13%左右,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加、周期变短、经期时间延长,依靠药物治疗方式的效果较差,传统的开腹手术剔除肌瘤方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经过了多年的应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本主要对比B超引导下子宫粘膜下肌瘤消融术与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7月份到2014年7月份经过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98例,年龄在37岁到54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42.1±3.1岁,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直径在1.6cm到5.4cm之间,平均的直径为3.5±1.1cm。根据荷兰的分级标准,0型为有蒂黏膜下肌瘤,没有向周围的基层发展;Ⅰ型和Ⅱ型均為无蒂,Ⅰ型向基层扩展低于50%,Ⅱ型向基层扩展在50%以上,选取的98例患者中,有0型10例,Ⅰ型54例,Ⅲ型34例。有43例患者合并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91g到10g之间,34例患者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61g到90g之间,5例患者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60g以下,将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都进行常规的血尿、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检查,确定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然后采用静脉复合性麻醉,手术后给与一定的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要给与相应的抗贫血治疗,手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在B超的引导下将BBT子宫肌瘤活检抢经过阴道和宫颈进入到宫腔中,取得病变组织送检,然后将治疗刀刺入到肌瘤组织中,刀尖到肌瘤中心的位置,开启治疗刀。推出治疗刀,用小号的刮匙将凝固的肌瘤刮出。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同样要纠正贫血的情况,手术前口服150mg左右的米非司酮,手术前2小时口服600μg的米索前列醇,使患者的宫颈扩张,手术中患者取截石位,根据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类型和大小等,适当的选择旋切法、开窗法、刨根法等,对于患者的出血处,要及时的进行电凝止血。
1.3 评判标准
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是患者的月经量正常或减少,月经周期规律;痛经的情况有明显的减轻,手术后的月经明显减少,肌瘤体积缩小80%以上,无效是指患者手术后月经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肌瘤体积没有明显的缩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其中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都顺利的完成手术,没有患者出现子宫穿孔等情况,手术的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详细的统计数据如表1。
经过电话随访和来院复查,观察组的4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都为有效,而对照组的患者中,0型和Ⅰ型肌瘤的32例患者为有效,Ⅱ型肌瘤的17例患者中仅有6例为有效,其余1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了阴道出血,积极的采取治疗措施后,出血情况得到了控制,0型和Ⅰ型肌瘤的治疗效果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Ⅱ型粘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详见表2.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子宫切除术为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恢复的时间较长,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而且子宫作为女性的生殖器官,除了具有孕育胎儿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应该尽量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结构。本文的研究表明,宫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为12.4±2.9分钟,书中出血量为5.±1.7ml,住院时间在3天到7天之间,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相近。射频消融术是妇科领域新兴的微创技术,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其主要的原理是在B超的监测下,从人体自然抢到把射频电磁波经过治疗刀进入到肌瘤中,使得病变组织局部产生高热效应,肌瘤最终会凝固变性、直至坏死,起到治疗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中,采用该方式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在治疗效果上,对于0型和Ⅰ型的肌瘤,两种治疗方法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的有效率都达到了100%,但是在Ⅱ型肌瘤的治疗中,B超监测下的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说明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要好于宫腔镜电切术。
参考文献
[1] 薛涛.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5):165-167.
[2] 支翠芳. 宫腔镜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对比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5):633-635.
[3] 代琳. 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10):1521-1523.
[4] 张娟. 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术在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J]. 微创医学, 2014, 9(1):76-78.
【关键词】 粘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 宫腔镜 B超 肌瘤消融术
在临床的统计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发生几率占所有子宫肌瘤的13%左右,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患者,会出现月经量增加、周期变短、经期时间延长,依靠药物治疗方式的效果较差,传统的开腹手术剔除肌瘤方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经过了多年的应用,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本主要对比B超引导下子宫粘膜下肌瘤消融术与宫腔镜下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7月份到2014年7月份经过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98例,年龄在37岁到54岁之间,平均的年龄为42.1±3.1岁,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直径在1.6cm到5.4cm之间,平均的直径为3.5±1.1cm。根据荷兰的分级标准,0型为有蒂黏膜下肌瘤,没有向周围的基层发展;Ⅰ型和Ⅱ型均為无蒂,Ⅰ型向基层扩展低于50%,Ⅱ型向基层扩展在50%以上,选取的98例患者中,有0型10例,Ⅰ型54例,Ⅲ型34例。有43例患者合并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91g到10g之间,34例患者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61g到90g之间,5例患者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水平在每升60g以下,将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都进行常规的血尿、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检查,确定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然后采用静脉复合性麻醉,手术后给与一定的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要给与相应的抗贫血治疗,手术中取膀胱截石位,在B超的引导下将BBT子宫肌瘤活检抢经过阴道和宫颈进入到宫腔中,取得病变组织送检,然后将治疗刀刺入到肌瘤组织中,刀尖到肌瘤中心的位置,开启治疗刀。推出治疗刀,用小号的刮匙将凝固的肌瘤刮出。
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同样要纠正贫血的情况,手术前口服150mg左右的米非司酮,手术前2小时口服600μg的米索前列醇,使患者的宫颈扩张,手术中患者取截石位,根据患者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类型和大小等,适当的选择旋切法、开窗法、刨根法等,对于患者的出血处,要及时的进行电凝止血。
1.3 评判标准
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是患者的月经量正常或减少,月经周期规律;痛经的情况有明显的减轻,手术后的月经明显减少,肌瘤体积缩小80%以上,无效是指患者手术后月经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肌瘤体积没有明显的缩小。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其中p值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都顺利的完成手术,没有患者出现子宫穿孔等情况,手术的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详细的统计数据如表1。
经过电话随访和来院复查,观察组的4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都为有效,而对照组的患者中,0型和Ⅰ型肌瘤的32例患者为有效,Ⅱ型肌瘤的17例患者中仅有6例为有效,其余11例患者手术后出现了阴道出血,积极的采取治疗措施后,出血情况得到了控制,0型和Ⅰ型肌瘤的治疗效果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大于0.05,Ⅱ型粘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详见表2.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子宫切除术为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恢复的时间较长,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而且子宫作为女性的生殖器官,除了具有孕育胎儿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应该尽量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生理结构。本文的研究表明,宫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为12.4±2.9分钟,书中出血量为5.±1.7ml,住院时间在3天到7天之间,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相近。射频消融术是妇科领域新兴的微创技术,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其主要的原理是在B超的监测下,从人体自然抢到把射频电磁波经过治疗刀进入到肌瘤中,使得病变组织局部产生高热效应,肌瘤最终会凝固变性、直至坏死,起到治疗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中,采用该方式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在治疗效果上,对于0型和Ⅰ型的肌瘤,两种治疗方法没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的有效率都达到了100%,但是在Ⅱ型肌瘤的治疗中,B超监测下的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说明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要好于宫腔镜电切术。
参考文献
[1] 薛涛.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5):165-167.
[2] 支翠芳. 宫腔镜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对比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5):633-635.
[3] 代琳. 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10):1521-1523.
[4] 张娟. 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术在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J]. 微创医学, 2014, 9(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