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旦投毒案发后,受害人黄洋的系主任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哀恸。这起“同室操戈”案在显现出人性残忍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引人深思。
2013年4月,复旦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医学部研究生黄洋遭人投毒,抢救无效去世。同时,警方初步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黄洋室友林某。
这起名校里的“同室操戈”案,再一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校园,圣洁的象牙塔再次以悲剧的方式被抹上丝丝血腥的色彩。
接连不断的校园投毒案
校园,无论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一度被视为净土,被冠以“象牙塔”之美誉。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20年来,校园里接连发生了几起震惊全国的投毒案。
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因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时至今日,朱令案仍然扑朔迷离,疑窦重生。而今,朱令靠年迈的父母悉心照料,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有致命的危险。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受害者江林、陆晨光因及时对症治疗,方才转危为安。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三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
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投毒悲剧让人开始反思:是什么让高学历、高智商的学子沦为罪犯?是什么让他们对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为何曾经造福人类的学问,在精英学子的手中,却成为解决小事、纷争的“武器”?
引人深思的教育制度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批评或许代表绝大部分公众的心声,作为一个批判者,他语气尖锐、毫无保留地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时代,学校更多地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却忽视了道德和人格的培养。高校价值观念金钱化、精神追求庸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教育体制下最鲜明的特征,甚至成为一种集体病态。
当一个大学开始追逐高楼大厦时,当学校领导开始中意加官进爵时,当学术腐败开始滋生蔓延时,教育就失去固有功能,成为攫取不当利益的工具。现实中的大学已经与先贤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越来越远。
停滞不前的法律教育
复旦投毒案暴露出中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到社会责任、法律意识,无一不值得国人拷问和反省。
在全民普法教育的大背景下,早在1986 年,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然而近30年来,尽管国家普法教育的内涵不断更新,但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则基本上停留在30年前的普法阶段。有不少老师仍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就是向他们“普及法律常识或传授法律基础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国家普法宣传的主题相比,明显落伍了。当今时代,法律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可以说法律囊括和调整了大部分社会关系。大学强调专业教育,每个专业背后总有其相对应的行业,而行业必然也由相应的法律调整和规制。大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学习相关的法律,提升用法的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案件留给我们的警示不应当是暂时的,或许新的时事热点会替代投毒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改良现有的教育制度务须高屋建瓴、长远规划。
2013年4月,复旦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医学部研究生黄洋遭人投毒,抢救无效去世。同时,警方初步确定犯罪嫌疑人为黄洋室友林某。
这起名校里的“同室操戈”案,再一次将公众的视线聚焦于校园,圣洁的象牙塔再次以悲剧的方式被抹上丝丝血腥的色彩。
接连不断的校园投毒案
校园,无论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一度被视为净土,被冠以“象牙塔”之美誉。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20年来,校园里接连发生了几起震惊全国的投毒案。
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因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时至今日,朱令案仍然扑朔迷离,疑窦重生。而今,朱令靠年迈的父母悉心照料,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感冒,都有致命的危险。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受害者江林、陆晨光因及时对症治疗,方才转危为安。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三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
接二连三地发生校园投毒悲剧让人开始反思:是什么让高学历、高智商的学子沦为罪犯?是什么让他们对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为何曾经造福人类的学问,在精英学子的手中,却成为解决小事、纷争的“武器”?
引人深思的教育制度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批评或许代表绝大部分公众的心声,作为一个批判者,他语气尖锐、毫无保留地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智商高、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的时代,学校更多地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却忽视了道德和人格的培养。高校价值观念金钱化、精神追求庸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教育体制下最鲜明的特征,甚至成为一种集体病态。
当一个大学开始追逐高楼大厦时,当学校领导开始中意加官进爵时,当学术腐败开始滋生蔓延时,教育就失去固有功能,成为攫取不当利益的工具。现实中的大学已经与先贤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越来越远。
停滞不前的法律教育
复旦投毒案暴露出中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到社会责任、法律意识,无一不值得国人拷问和反省。
在全民普法教育的大背景下,早在1986 年,国家教委就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然而近30年来,尽管国家普法教育的内涵不断更新,但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则基本上停留在30年前的普法阶段。有不少老师仍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就是向他们“普及法律常识或传授法律基础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国家普法宣传的主题相比,明显落伍了。当今时代,法律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可以说法律囊括和调整了大部分社会关系。大学强调专业教育,每个专业背后总有其相对应的行业,而行业必然也由相应的法律调整和规制。大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学习相关的法律,提升用法的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是必须的。因此,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案件留给我们的警示不应当是暂时的,或许新的时事热点会替代投毒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改良现有的教育制度务须高屋建瓴、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