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初探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vina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中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跑团”组织、学生跑步锻炼时间较少等问题,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的建议:鼓励学生参与跑步锻炼,落实激励政策;组建校内“跑团”组织,增加跑步人群基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跑步锻炼;定期举行校园生态马拉松赛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校园马拉松 迷你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54-02
  校园迷你马拉松是对大学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创新的尝试,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第二课堂体育文化活动增加趣味,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立德树人、竞技育人、文化育人的價值。目前,校园迷你马拉松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很多高校每年都会定期举行校园迷你马拉松赛事,且反映效果佳。贺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城市,同时也是“世界长寿市”,注重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据统计,从2017年至今贺州市承办了大小的生态马拉松赛事已有5场,充分体现了生态贺州的体育特色。贺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结合贺州的实际,大力推行校园迷你生态马拉松赛事。本文以贺州学院为例,探索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的开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迷你马拉松运动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校园是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赛事的主要场地,但校园迷你马拉松的开展受到学校各种制度的约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校园安全、组织管理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首先,校内无监管部门对学生体质进行有效监测,没有明确的体育锻炼管理制度和体育测试成绩达标规定;其次,国家体质测试中心与高校监管部门对接存在问题,体质测试中大学生800米/1000米测试成绩不纳入毕业要求,与体质测试标准相脱离,导致学生忽视跑步锻炼;最后,学校安全部门、卫生部门与体育部门对校园体育活动监管不到位,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不够明确,没有关于身体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参与跑步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较差。
  (二)锻炼的跑步人员较少,没有形成“跑团”组织
  调查发现,早、晚参与跑步锻炼的大学生较少,也没有相关的跑步社团、管理部门实行有效监督。即使有相关学生社团,也没有形成规章制度对会员进行约束和管理,对会员身体素质要求较低,缺少体能测试筛选;更缺少跑步文化和“跑团”组织,很多学生缺乏跑步知识,忽略自身锻炼,这正是国内大部分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亟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三)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跑步锻炼时间较少
  在高校,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大四相对轻松,但都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所以很多学生会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忽略了体育锻炼,尤其是忽视跑步运动。除了体育专业学生,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公共体育为必修课程,开设有多种体育项目课程,每周1次大课100分钟(包括课间10分钟),但开设的课程对跑步的要求都不高。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体育课程,缺少体育锻炼的要求,锻炼全靠个人自觉性,更加不乐意参加枯躁的跑步运动。
  二、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参与跑步锻炼,落实激励政策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关注度,明确体育课程中学生身体素质考核的标准,开通跑步App监管平台,安排监管人员进行课后监管,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激励学生参与跑步锻炼的政策,例如跑步达到一定的量给予奖励。首先,学校要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校园长跑运动,鼓励学生放下手机、电脑走出宿舍多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其次,后勤保障要做到对学生的运动时间进行干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监督,开通校园跑步群聊平台,并开设服务全校师生的跑步知识咨询服务平台,让学生及时进行全方位的沟通,选择水平适合的搭档约定跑步锻炼。此外,学校应成立公共体育教学部,下设专属部门管理学校各体育协会,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选拔田径人才,成立专业的田径队伍。
  (二)组建校内“跑团”组织,增加跑步人群基数
  跑步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身体素质的提升基础,只有丰富校园跑步文化,才能让更多师生参与锻炼。学校体育部门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体素质问题,认真研究具体对策,积极组织成立校内“跑团”,并建立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推荐优秀管理人才负责“跑团”运转,安排优秀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跑团”建设,与学校相关部门联合举办校园迷你马拉松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跑步锻炼当中,不断壮大校园“跑团”人数。还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迷你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经验,为学校开展校园迷你马拉松运动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跑步锻炼
  学校体育教师和辅导员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跑步锻炼。跑步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放松紧张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一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学校应注意宣传跑步的益处,使学生体会跑步锻炼前后身体的区别,鼓励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早、晚锻炼的时间进行校园跑步训练。
  (四)定期举行校园生态马拉松赛事,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马拉松比赛对彰显地区特色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贺州学院积极组织大学校园生态迷你马拉松赛事。校园马拉松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参与的人数比较多,所以要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重要是安全问题,包括校园安全、运动员的自身安全和观赛学生的安全。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校园大路是比较理想的马拉松比赛场地。贺州学院道路平整开阔,具有天然的赛道优势,学校应该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举办校园迷你马拉松赛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中感受到锻炼的乐趣,进而热爱跑步,养成跑步习惯。   校园迷你马拉松是一项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跑步锻炼项目,也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活动。校园迷你马拉松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人格品质,促使学生积极勇敢面对未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组建校园“跑团”,并策划和组织校园迷你马拉松比赛和团队,從而在校园形成跑步锻炼氛围,让学生养成跑步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俊林,金超.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6).
  [2]郭高.校园迷你马拉松在昆明高校开展的现状调查[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8).
  [3]陆大.云南省高校校园“马拉松”运动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4]周磊.王先亮.济南大学校园文化、学生归属感与参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
  [5]许蓓.浅析马拉松运动在国内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6]张智豪.浅析“迷你马拉松”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发展前景——以高校“迷你马拉松”运动项目的开展为例[J].田径,2020(8).
  [7]刘雪丽,李鹏举,黄可可,等.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综合水平的影响[J].运动,2012(11).
  [8]郑继超,赵娜,常继斋,等.论校园迷你马拉松的育人价值与培育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9]夏越.校园马拉松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9).
  [10]张磊.校园马拉松优化发展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
  [11]赵健,王丹丹.黑龙江省冬季校园马拉松项目开展及参与的调查研究[J].冰雪运动,2019(5).
  注: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贺州学院跑团组织建设探索与实践”(hzxyybjg202010)
  【作者简介】廖 琛(1988— ),男,壮族,广西来宾人,硕士,贺州学院旅游与体育健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旅游。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尚待加强、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育人的素养有待加强、校企协同共建的力度不够等问题,以铁路客运规章课程为例,论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思路,提出从政策层面和教学团队建设层面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 铁路客运规章课程 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够重视“一带一路”倡仪、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完善、“走出去+引进来”培养方式不健全等现状,提出民办高校以“专业社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健全工作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专业学习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一次线上民族舞蹈单元教学为案例,针对民族舞蹈传统线下教学的局限性,探讨开展线上“课程思政”教学的条件、方法、途径和存在的优劣势,为推进高校舞蹈美育工作和民族舞蹈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课程思政 民族舞蹈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83-03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然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优势,阐述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集群建设、产教融合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创新点及成效,提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新举措:对接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开放式育人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扩大人才培养体系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示范特色专业 实训基地 专业集群 产教融合 对外开放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工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打造“人工智能专业群”,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打造“人工智能+X”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人工智能为多学科、多产业链培养融通人才的育人环境;“教、产、科”融合,形成新工科育人新格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物业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建立“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三进三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企互聘共培的“双导师”师资队伍等方面论述物业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并总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培养民族工艺创新人才的路径,提出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地方特色的创意人才培养,以工作室帶动真实项目实践,提升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民族工艺项目,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品牌等手段,把地方民族工艺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教学中,为地方职业院校探索民族化办学特色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改革 民族工艺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校企“双元”育人视阈的高职IT类专业“三递进,四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即确立校企“双元”主体夯实产教新融合,构建“初级项目—核心项目—综合项目”三级递进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四融入”。  【关键词】高职IT类专业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人才培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119-0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桂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策略,认为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分析桂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教学策略:加强课程规划,突出语言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加强语言技能训练;与当地幼儿园对接,加强实训教学;加强师资培训,以适应语言教学需要。  【关键词】桂西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重要性,针对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面临缺乏年轻人参与、缺乏民族特色、资源衰竭、生态意识淡薄、政策宣传不足等问题,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发挥地方特色,促使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利用地域优势,促使体育与娱乐相结合;利用民族文化,促使体育与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 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 鄉村旅游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