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7月12日,北京迎来了罕见的酷暑。下午一点半,在东单地铁东南出口,我见到了早已等候在那儿的“老北京网”创始人——“掌柜”张巍。
张巍身形并不高大,但非常精神。脚上穿的布鞋,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老北京”的身份。寒喧一阵,我们马上熟识起来……一会儿,“老北京拍记队”的其他成员也陆续赶到。下午两点半,集合完毕,“掌柜”布置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由麻线胡同进入,对东单到建国门一带胡同进行细拍。
队伍向麻线胡同走去,大家边走边拍,张巍向我介绍说:“今天太热,只来了三十来人,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上百人,你可以看到,胡同里面全是我们的人。”我在后面仔细观察这支队伍,有年老的,有年轻的,聚在一起像一家人。

胡同里长大的张先生,是自由职业者,经朋友介绍知道了“老北京网”,第一次参加拍记活动是2006年11月北锣鼓巷的拍摄,后来基本上每周都参加。
谈起自己的感受,喜爱摄影的张先生说,他是从“美”的角度来拍胡同的,想尽可能地留住胡同中的“美”,“一方面觉得现在胡同里老北京的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另一方面,又感到胡同里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差,而且,胡同中的其他建筑,如会馆、名人故居也被拆除了,这也是对文化的破坏。”他想借相机记录一段老北京的风貌,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老北京的胡同。
身为全职太太的赵女士,网上的ID非常诗意,叫“听雨漫步”,她常常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参加拍记队的活动。女儿还接受过儿童杂志的采访,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谈起在拍记队的感受,赵女士说,“我一直觉得文化要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我现在主要是锻炼女儿,让她在玩中学习,主动学习”。她还组织过多次儿童的拍记活动,并说下次大型活动将于8月份开展,届时京津两地的孩子们将一起随着赵女士“拍胡同”,用他们的双手记录胡同的历史。
“薄荷”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她说,在拍记队非常放松、大家简单、真诚,像朋友一样,很自在。经她介绍进来参加活动的“蝎子”,是个“食客”,她说,自己以前不太在意的老北京的文化,通过参加活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胡同里的“吃”,认为“吃” 文化是胡同文化的重要层面,要在保护胡同的同时,注意对特色“吃”进行保护。
“海绵傻宝”,是新闻系大二学生,她说来参加活动主要是为了加深自己的文化积淀。她说,“我挺佩服张巍的,网站能走到今天都是张巍用辛苦换来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
一路上,张巍向大家介绍着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识,在麻线胡同的居易里,他介绍说古代居住的情况一般是“十户为里,十里为坊”;在侯位胡同,他指给我们看四合院墙壁的钢丝固定法;在苏州胡同,他带我们去看民国年间的拴马桩,墙被重新粉饰,洞眼已经被水泥填住了……走到小报房胡同的时候,张巍说起他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厨师、发行、记者,又做到主编。2000年,23岁的他看到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推平、铲倒,他感到非常痛心,后来干脆辞去工作,一手创办了“老北京网”。说起钱,张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个“啃老族”呢,网站办到今天真是不容易的。现在除了拍记队,还有藏记队(收藏)、馋记队(小吃),也是大家捧场,图个乐子。
张巍说,串胡同的时候,常常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坊间传闻、轶闻趣事。这次,一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法国老夫妻和他们的面包房的故事。他说,那对喜欢中国文化的法国夫妻,解放前就来到了北京,面包做得很好吃。他们用飘着奶油香的面包赢得了胡同里老居民的认同,安心做起了“老北京”。后来老先生去世,老太太仍舍不得邻里之间的那份亲情,一个人支撑着那间面包房……
一队人走在胡同里,由于天气太热,很多居民在外乘凉,还有老人在下棋,两米来宽的柏油街道,基本看不见电线杆,一问才知道,现在已经实现了电线入地了,这是件好事;两边的墙上还刷了漆,看似整齐,其实都是赝品。路过江擦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居民非常激动,有个说:拍吧,拍吧,再不拍就没了,后天就要拆了。我们不无感慨。张巍说,我们只能记录,这些迟早是要拆的……
张巍身形并不高大,但非常精神。脚上穿的布鞋,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他“老北京”的身份。寒喧一阵,我们马上熟识起来……一会儿,“老北京拍记队”的其他成员也陆续赶到。下午两点半,集合完毕,“掌柜”布置这次活动的主要任务:由麻线胡同进入,对东单到建国门一带胡同进行细拍。
队伍向麻线胡同走去,大家边走边拍,张巍向我介绍说:“今天太热,只来了三十来人,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上百人,你可以看到,胡同里面全是我们的人。”我在后面仔细观察这支队伍,有年老的,有年轻的,聚在一起像一家人。

胡同里长大的张先生,是自由职业者,经朋友介绍知道了“老北京网”,第一次参加拍记活动是2006年11月北锣鼓巷的拍摄,后来基本上每周都参加。
谈起自己的感受,喜爱摄影的张先生说,他是从“美”的角度来拍胡同的,想尽可能地留住胡同中的“美”,“一方面觉得现在胡同里老北京的那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少了;另一方面,又感到胡同里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差,而且,胡同中的其他建筑,如会馆、名人故居也被拆除了,这也是对文化的破坏。”他想借相机记录一段老北京的风貌,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老北京的胡同。
身为全职太太的赵女士,网上的ID非常诗意,叫“听雨漫步”,她常常带着9岁的女儿一起参加拍记队的活动。女儿还接受过儿童杂志的采访,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谈起在拍记队的感受,赵女士说,“我一直觉得文化要一代接着一代传下去,我现在主要是锻炼女儿,让她在玩中学习,主动学习”。她还组织过多次儿童的拍记活动,并说下次大型活动将于8月份开展,届时京津两地的孩子们将一起随着赵女士“拍胡同”,用他们的双手记录胡同的历史。
“薄荷”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她说,在拍记队非常放松、大家简单、真诚,像朋友一样,很自在。经她介绍进来参加活动的“蝎子”,是个“食客”,她说,自己以前不太在意的老北京的文化,通过参加活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她最感兴趣的还是胡同里的“吃”,认为“吃” 文化是胡同文化的重要层面,要在保护胡同的同时,注意对特色“吃”进行保护。
“海绵傻宝”,是新闻系大二学生,她说来参加活动主要是为了加深自己的文化积淀。她说,“我挺佩服张巍的,网站能走到今天都是张巍用辛苦换来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
一路上,张巍向大家介绍着胡同和四合院的知识,在麻线胡同的居易里,他介绍说古代居住的情况一般是“十户为里,十里为坊”;在侯位胡同,他指给我们看四合院墙壁的钢丝固定法;在苏州胡同,他带我们去看民国年间的拴马桩,墙被重新粉饰,洞眼已经被水泥填住了……走到小报房胡同的时候,张巍说起他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厨师、发行、记者,又做到主编。2000年,23岁的他看到北京很多四合院被推平、铲倒,他感到非常痛心,后来干脆辞去工作,一手创办了“老北京网”。说起钱,张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还是个“啃老族”呢,网站办到今天真是不容易的。现在除了拍记队,还有藏记队(收藏)、馋记队(小吃),也是大家捧场,图个乐子。
张巍说,串胡同的时候,常常会有意外收获,比如坊间传闻、轶闻趣事。这次,一位老人为我们讲述了法国老夫妻和他们的面包房的故事。他说,那对喜欢中国文化的法国夫妻,解放前就来到了北京,面包做得很好吃。他们用飘着奶油香的面包赢得了胡同里老居民的认同,安心做起了“老北京”。后来老先生去世,老太太仍舍不得邻里之间的那份亲情,一个人支撑着那间面包房……
一队人走在胡同里,由于天气太热,很多居民在外乘凉,还有老人在下棋,两米来宽的柏油街道,基本看不见电线杆,一问才知道,现在已经实现了电线入地了,这是件好事;两边的墙上还刷了漆,看似整齐,其实都是赝品。路过江擦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居民非常激动,有个说:拍吧,拍吧,再不拍就没了,后天就要拆了。我们不无感慨。张巍说,我们只能记录,这些迟早是要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