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耳:从客里山离去或者出发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ture_007_007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衷情返回故里。”
  ——荷尔德林
  0
  
  对叶耳来说,离去,还是回来,始终都是一个问题。
  
  1
  
  1992年,时令已是初夏,湘西南一个叫做客里山的地方,绿树成荫,青草摇曳。通往乡中学的山路上,一个老人堵在一个少年的身前。少年抬起头,看着老人的眼睛,许久不说话。老人也不说话,手里拄着锄头,锄头上沾满了褐色的新鲜的泥土。两个人,对视了很久,世界那么安静,听得见风从四面向客里山合围。风停下来的时候,少年低下头,朝着乡中学的方向看过去,看过去,少年的头越来越低,低到只看见老人的锄头,和锄头上的泥土。老人不止一次地对少年说:你现在要学会使用这个,因为你将来是一个农民。
  眼泪落下来,落在少年自己的脚上。
  老人看着少年转过去的身子,长长地叹了一日气。
  少年就是叶耳。本名曾野,老人是他的父亲。曾国安。
  1923年出生的曾国安那时已年近古稀,这个上过上甘岭,与黄继光、邱少云、刘兴文等一起与敌人血战了大半年的男人,虽然从小没进过学校门,也从来不会查阅《新华字典》,却凭着天资聪慧认了许多字,读完了《三国演义》和《毛泽东选集》。他何尝不知道读书的好?
  叶耳全家七口人。父亲母亲,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叶耳是最小的,排行老五。家里很穷,除了二哥念书念到高中,其余的都只念到初中。姐姐只有小学文化。每次叶耳说要去学校读书时,母亲就叹着气说:你只有把我这老骨头给卖了啊。叶耳的泪就会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一颗地掉落……
  贫穷,阻断了少年求学的路。离开学校,离开书本。离去,第一次出现在叶耳的人生词典里——被迫,强制,无奈,疼痛。从此,这个动词与叶耳的命运相伴相随。
  农村的夜是寂寞的。暗淡的煤油灯下,老母亲在纳鞋底,一针一针地穿过这寂寞的夜,让叶耳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叶耳双手握着锄头,在沉默的土地上呐喊:我要改变自己。
  
  2
  
  时值冬天,客里山虽然还没有下雪,却已经很冷了,山风吹来,耳朵像是冰碴子戈4过。叶耳和父亲一起,在山坡上收拾一块荒地。两年多过去,对于锄地,叶耳显然已经相当熟练,父亲被他远远地抛在身后。恼火的是,手掌总有血泡出来,拿上锄头,锄不过十分钟,掌心就有血泡,黑红黑红的血泡,刺眼又疼痛,有时候不小心弄破了,更是要疼出眼泪来。此刻,血泡又被弄破了,叶耳把锄头扔到地上,蹲下来,左手握住右手,紧紧地握住,仿佛那样能减少一些疼痛。
  母亲在山脚叫自己的名字。叶耳迅速站起来。母亲很少这样大声叫唤自己。叶耳记不得疼痛了,右手从左手抽出来,往山下跑,跑得极快,父亲曾国安叫他没有听见。他似乎有预感,他预感到另一种命运的召唤。
  是一封信。这个村庄很少见到信。很稀罕的信,竟然是给自己的儿子,母亲当然要大声叫唤。叶耳接过信,寄自山西太原,打开,是一本杂志,上面很清晰地印着自己的大名。那是自己的名字,那样几个字此时看起来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那么近又那么远。叶耳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个字一个字,反反复复地读自己名字下边的文字。那是属于“叶耳”的文字。
  说起来,还得感谢二哥。叶耳的二哥是家里读书最多的人,读到了高中,外号“老先生”。老先生喜欢文学,买了一些文学杂志,叶耳喜欢其中的《散文诗》,放牛时就带一本出去,看得入迷。看了就也写,写了《活的雕塑》,寄了一家,山西太原的那家。现在,刊出来了。
  这时候,远方已经现出朦胧的脸,美好而神奇。离去,再一次地离去,去远方,去那未知的神秘的远方。
  远方还在下雪。
  时间已是1994年的春天。火车到达哈尔滨,是早上,地上结了厚厚的冰,晶莹、纯净,有阳光,可是天空中雪花飘扬,仿佛童话,仿佛梦境。街道两边那些强烈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更是增加了视觉上的梦幻色彩,年少的叶耳,突然有想哭的感觉。
  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杀了一只鸡。杀一只鸡对于叶耳一家,意义非凡,因为一只鸡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哈尔滨要路费,母亲把整个客里山借遍了,借到了400块。母亲问叶耳够么?叶耳点点头,说够了。母亲便沾着口水在煤油灯下数钱,那些钱都是拾块五块的,还有角票,厚厚的一沓,母亲仔细地清点了两遍,然后交给父亲,父亲数过又还给母亲,母亲这才将钱递到叶耳跟前,小声地叫他再数数。叶耳将钱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身衬衣口袋里。母亲见儿子的胸膛胀鼓鼓的,忙说不行不行,这样太显眼了,万一被人盯上就麻烦了。当即便去找来针线,把几张大一点的票子卷好放进儿子要换穿的裤衩口袋里,一针一线地缝上,又用手捏了捏,这才放心地笑了。
  到哈尔滨,做编辑,做一家青少年文学杂志的编辑。编辑在刊物上看到叶耳的文字,按照文字后面留下的地址和叶耳联系上了。叶耳给他们投了一篇稿子。春节刚过,叶耳收到了主编的信,让他过完春节就去哈尔滨做编辑。当时,父亲曾国安不相信,一把拿过信去,戴着老花镜细细地阅读起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了声音。当证实是真的,父亲严肃地看着叶耳说:“你才开始你千万莫要骄傲!你要写出名堂来。”
  叶耳至今记得,当时父母亲的眼里都盈满了泪水。
  著名散文诗作家刘定中在写给叶耳的一封信中,有一段话让叶耳刻骨铭心:“你有决心走这条路吗?你现在肯定会说‘有’。但十年八年不发表作品,加上旁人的讥讽、亲人的埋怨、妻子的唠叨、儿子的哭闹,你还会说‘有’吗?二十、三十年以后你还在写吗?如果还在写,那么你真的是一个作家了。”那时候,叶耳便开始怀揣一个伟大的梦想: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事实上他一直在朝着自己梦想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近,他用自己对文字独特的感情诠释着生命和爱。
  
  3
  
  离去,已然是宿命。
  1995年10月,火车往南,一直往南,停在深圳。
  三哥在深圳。三哥给人养猪,每天只干一件事,到深圳各个宾馆饭店工厂拉潲水,拉到猪场喂猪。叶耳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着三哥干,黎明即起,入夜摸黑回到猪场。晚上睡在猪场里、周围大大小小胖胖瘦瘦全是猪,猪们哼哼叽叽,呼噜打得山响,叶耳倒也睡得安然。可是心里不安分,有时候会烦,会恼,会气,会急。如果只是和猪做伴,从北往南几千公里的走,如何值得?
  还是走吧。
  又是冬天。到了东莞。进的是制衣厂。本是想着包装车间搬运工的活,经理看中了叶耳漂亮的字,经理说,叶耳,你去办公室。办公室工作轻松、舒服,主要是有面子。叶耳觉得经理真好,给了自己一个体面的活,也给了自己一份尊严。可是,痛苦如影随形。办公室的工作主要通过电脑进行。叶耳不会。叶耳从来就没有见过电脑,也从来没用过。他初一都没读完,如何会用电脑?经理问他会不会,他撒谎说会。他不想那么快就承认自己是个弱 者,他不想那么快就丢了体面也丢了尊严,他也不想那么快就离去。可是他熬不过去,他坐在办公室,真的是煎熬,他一天也熬不下去,一秒也熬不下去。
  他只能是离去,宿命地离去,逃跑一般地离去。他以故意旷工的方式激怒了经理,经理叹着气把他炒掉了。
  进过一个玩具厂,做杂工,没日没夜地干活,受气。又走了。
  再次找到三哥。三哥在佛山三水。进的是工艺厂,做塑料花。叶耳的好友,诗人郑小琼也在这样的厂子里干过,并以《铁·塑料厂》一文摘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在颁奖台上,郑小琼说:“珠江三角洲有4万根以上断指,我常想,如果把它们都摆成一条直线会有多长,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关于断指,叶耳有着切身的体会,恐惧时时刻刻都存在,充满全身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做着做着,突然就会听见不远处的尖叫:“又一个人被轧了。”哭泣,疼痛,和飞溅的血,瞬间弥漫了整个车间。有时候,疼痛是以另外的方式,热的胶沸腾以后,浮起的泡会突然爆裂,炸开,扑到脸上,身上,转眼之间,一张如花的青春的脸,被毁坏。被损伤,留下的,是永恒的伤,与永恒的痛。
  恐惧太大了,大到要毁灭一个肉体和一个灵魂。叶耳只好以文字逃离恐惧,拯救自己。每个深夜,大家都睡了,只有他,趴在床上,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首诗一首诗地写。惟有诗歌,能给一个战栗的灵魂以抚慰以安宁,就像故乡,就像母亲。
  那些日子,叶耳常常携着满口袋的诗稿,逃离工厂,逃离恐惧,回到故乡。回到母亲身边。他太害怕了。~次又一次,渐渐地,故乡的眼里出现了鄙视的神情,没有谁会高看一个一无所成总在晃荡总是逃离的人。当然,也没有谁知道他的恐惧。母亲也开始伤心了。叶耳走在山路上,有了另一种害怕,怕见人,怕见任何一个客里山的人,眼看有人迎面走来,叶耳会离开山路,走得远一些,避开那个人。母亲是避不开的,母亲在地里摘辣椒,看见了儿子,但是隔得远,有些模糊,便抬起手,使劲地抹眼睛,抹一下,又抹一下,叶耳分明看见,母亲是在抹去自己的眼泪。
  没有别的路,只能离去,彻底地离去。与故乡告别,与母亲告别,包括,与诗歌告别。
  
  4
  
  2001年3月,深圳。依然是深圳。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叶耳再次选择了南下,而这一次叶耳铁了心,一定要在深圳混出个样子来。
  叶耳在一个叫五号路的地方下了车,那是一个打工者云集的工业街。废弃的工地上一溜儿排开着许多铁皮棚屋,就在那里他联系到了最低廉的出租屋。抵达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工作。那时叶耳心里充满了阳光,每天坐209路公交车去人才市场。在人才市场,叶耳一份又一份地虔诚地递着自己的简历,然而等待的是一次又一次失望的结果。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很快第六个月也到了。每当夜幕降临,叶耳坐车经过深南大道,尤其是世界之窗附近,美丽的夜景温馨得让他有一种流泪的冲动:这么美丽的城市却偏偏没有自己容身的一席之地!在昏黄的电灯下,叶耳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城市的深处/人才背叛了眼泪/我准备了两种经历/流浪和写诗……写这些句子时,眼泪唰唰地流。
  生存的压力并没有让叶耳做出回家的打算,他一边去工地上寻找卖苦力的临时工干,一边写作赚取微薄的稿酬养活自己。叶耳怀揣着里尔克的句子支撑着未知的未来:挺住,意味着一切!他和两个大学生合租了一间房,租金很少的铁皮屋。三个人每天早上一起坐209路公车去人才市场,中午买一个盒饭,三个人分着吃,天黑的时候,一起坐车回到铁皮屋。那样的日子,很简单,也很温暖。几个月后,两个同伴相继找到了工作,离开了铁皮屋,只剩下他一个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一个人。叶耳在铁皮屋里黑着灯坐了一晚上。黑夜那么黑,黑得让人寒冷,让人忧伤。
  可是他不能回去,至少不能这样回去,这样怀揣着落魄,怀揣着失败。
  终于苦尽甘来。叶耳在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一所小学招聘老师,需具良好的中文写作能力。叶耳在一百多人的角逐中经过笔试面试,以扎实的文字功底梦想成真!做老师,不授课,办校报,给第二课堂辅导作文,整理学校资料。由于叶耳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在工作上很快给学校带来了成绩。辅导的学生作文陆续在报刊上发表获奖!他写的教育论文也在北京荣获过一等奖!
  第一次发奖金。好几千块,塞在牛仔裤的口袋里,很硬的一沓,鼓鼓的。叶耳走在深圳大街的天桥上,看下面车来车往,觉得心很宽了,像客里山的土地那样宽,像头顶上的天空那样宽。叶耳突然发现原本陌生的深圳,其实离自己是那么的近。
  小学校干了一年多,离去,还是止步,再次成为一个问题。
  他依然选择了离去。
  到重庆。做杂志。先是做编辑,普通编辑。然后做策划,最后做执行主编。薪水逐月增长,不用住铁皮屋,也不用分着吃盒饭。日子向着他曾经想要的也是亲人们想要的目标,一天天地好起来。奇怪的是,这时候反而很少想到回去。故乡和母亲,越来越远,诗歌,也越来越远,远到朦胧。远到模糊,远到看不真也抓不住。
  叶耳开始怀疑,是不是离开得太久了?
  重庆一家资深行业集团下属的一个品牌俱乐部找到了他,想聘请叶耳做推广主管,薪水比杂志又高了许多。重庆电视台第六频道也想让叶耳去做策划主任。重庆愿意接纳他。以不菲的薪酬接纳他。
  他却依然想着深圳。那个铁皮屋里黑着灯的夜晚,成为他心里最明亮的一个夜晚。
  那里,也许还有着他未完成的心事。
  还是离去吧。
  
  5
  
  离去即是回来。
  回到心灵。回到文学。
  2004年的秋天,叶耳回到深圳,入住宝安31区。房子很小,一张床,一张沙发,一台电脑,一个书架。那么少,又那么丰富,丰富的是内心。他可以写他所有想写的文字:诗、散文诗、散文、小说等等。
  叶耳选择了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职业写作。叶耳认为,他“以个人对文学的独立思考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是从2004年底开始,是从深圳开始,是从宝安31区水口花园东二巷5号605室开始。叶耳的写作很有规律性,他一般早晨写作,下午看一会书,5时多便和朋友们去宝安公园跑步,跑3公里,有时跑6公里。跑出一身汗,在公园里喊嗓子。叶耳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最幸福的人。
  叶耳逐渐在国内多家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散文》、《美文》、《诗刊》、《星星》等刊发表作品,在《晶报》和《宝安日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个人随笔专栏,在全国两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目前,叶耳已成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签约作家。叶耳曾多次被选录到省作协文讲所学习。并选修于鲁迅文学院、广东作家协会和深圳文联联合举办的广东青年作家班。其长篇系列散文《深圳,我的村庄》被深圳30周年精品文学工程重点签约;短篇小说《幻想的月光》获得首届青春文学大奖赛中短篇小说佳作新人奖;小说《寻找陈小强》入围国家级重要奖项“第七届全国儿童文学奖”:散文和诗歌作品曾荣获“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第二届“孟郊奖”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奖、“第四届原散文年度奖”及首届全国鲲鹏文学奖等国内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品连续多年被《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多种年度选本选载,被《读者》、《格言》、《少年文摘》、《小品文选刊》等选载。其事迹曾被深圳卫视、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南方周末》、《深圳特区报》等媒体报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耳因为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引起了深圳宝安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已向上级申报,解决其在宝安的户口。叶耳即将成为一名真正的深圳人。
  叶耳的文学理想很大,他想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并且有朝一日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叶耳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理想:“有一天,我有钱了,要包下一列火车,请全国热爱文学的人都来坐上这列火车,一起游览全国名山大川,还要请很多文学大家在车上给大家讲述梦想。”他自信文字可以美丽一个人的心灵,也同样可以美丽一个人的旅行。这个成熟男子的身体里却拥有着孩子的心,他拥有着令人无比感动的简单和天真。
  叶耳也写童话。他写了一个长篇《花忆》,许多人都把它当作一个童话。叶耳说,《花忆》的原名即《剑的童话》。
  一个创作童话的人,内心必是一个童话的世界。除了奇幻,唯美,离奇,夸张,还有天真,纯净,善良。这个世界过于粗糙和猛烈。许多可憎的事情鞭笞着我们的灵魂。愤怒有时是无能和懦弱的代名词,逃避又总是心有不甘。智慧的人选择童话,选择了童话,内心的丰润和灵魂的强大是其必然的结果。自此,叶耳将有足够的自信面对这个他越来越陌生的世界,他要用文字抵达故乡,抵达父亲和母亲,虽然“故乡一直在我抵达不了的未知的远方。”
  作者简介:张利文,生于1974年,长于湖湘。客居北京。发表散文多篇,作品入选《原生态散文十三家》。并有作品收入《2004年文学精品-散文卷》、《大家美文》、《散文2006精选集》和《2006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等散文选本。
  
  责编:宋世安
其他文献
一个新兵每次早操都迟到。军官问:“喂,你怎么老是迟到?”“报告,我总是睡过了头。”“什么?”军官勃然大怒,“如果每个士兵都睡过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就永远不会发生战争了。”    怕你害怕    退役老兵喜欢对晚辈讲自己过去的战争经历。“我记得,有一次我单独执行任务,遇上了敌人一个连。我只身奋战,结果我把他们全部消灭了。”孙子问:“您去年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只说消灭了一个排,今年怎么变成一
期刊
2002年的夏季,我和妻携手南下打工,在老乡的热情帮助下,我们都进了厂。  异乡的打工生活,令我和妻子都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劳累了一天后,回到出租屋内,两个人的话题总是围绕在家乡刚满一岁的女儿。妻子因为思念过甚,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慰她,说女儿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带着,尽可以放心。并向妻子许诺,等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就首先买一台手机,这样就可以随时同家里保持联系,想女儿时就打电话
期刊
手机,大家都不陌生,它漂亮的外形和优美动听的铃声,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心,同时也吸引着我。  前年秋天,我在朋友的缝纫店里帮忙。店铺位于商业步行街,生意很不错。  一个周日,临近中午时分,朋友出去买菜,只剩下我一人忙活。店里来了两个女孩,手里拿着一条刚买的牛仔裤要求改裤长,我给她量了身高,然后告诉她们要等15分钟。她们把裤子放在一边说出去转转。我又忙开了。  忽然一阵悦耳的铃声响起,我循声望去,发现
期刊
漫画林
期刊
我把自己租给了这座城市    把自己的身体裹在行囊里  一些想法如弓,将行囊这只箭  射向遥远的城市。从那时起  我把自己租给了这座城市  像一台机器租给了别人使用  像一块地租给了别人耕种  像那些和我一样从农村来的妇女  去给富有的人当保姆  除了深深的思念  我把自己租给了这座城市  城市在一天一天地年轻  我却一天一天地老去    坐在城市的夜里    一个人坐在城市的夜里  已经习以为常
期刊
下岗后,当我正在为生计而发愁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好消息,老婆在我们当地晚报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陪伴模特:如果你是一位守口如瓶的人,如果你是一位诚实守信的人,如果你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人,如果你是一位不计较薪水低廉的人……那么,拿起你的电话赶快拨打XXXXXX,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份适合你的工作。×××模特公司。  看了广告,我决定去应聘这份工作。我心里想:确实,跟模特们打交道是需要守口如瓶的,都像长舌妇一
期刊
莉莎:“爸爸,这道算术题我不会算。你能告诉我吗?”  爸爸:“你说说,是什么题?”  莉莎:“有个人每月薪水800元,可她每月却要花去1200元,问……”  爸爸:“别问我了,还是问你妈去吧,她是这方面的专家。”    每一年  教授对一个6岁男孩进行测验。教授问:“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小孩:“2月20日。”教授:“哪一年?”小孩:“每一年。”
期刊
女孩一直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没有朋友,没有与家人欢笑的脸庞;每天都来回在上班、吃饭、下班三点一线上。  每到周末,她总会把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犹如一面镜子。吃过晚饭之后,闩上门,打开窗户,放一点轻松的音乐。一本书在暮色中细细地翻过,一首诗或一篇散文在她纤细的手指间划上句号。这是她一周中最快乐的时光。  她说她不喜欢这个嘈杂不安的城市。她喜欢在野花点缀的草原上疯跑:穿着白褶裙漫步在沙滩上:站在古老的阁楼
期刊
公司放假时已是春运,我已经有四个年头没在家过年,令年人再多,票再贵,车再挤,也要回家。  春运期间,一票难求。买飞机票吧,我和女友两人要花两三千元,于心不舍。到火车票代售点去订票吧,手续费要比火车票翻两倍,宰人没商量。电话订票吧,一连打两三个小时的订票热线总是忙音。偶尔千载难逢的打通一次,我要订的火车票又售完了。我干脆到火车站售票厅去买票。  离火车站还有一二十米远,就有不少“黄牛党”低声问我要不
期刊
说到年龄,野松当属我的兄辈,都说“诗歌是年轻人的事”,但他对诗歌的热情,我却自愧弗如。我们是乡党兼诗友,每次相聚他都保持足够激情澎湃,特别是触及诗歌之事,往往博古今,通中西,引经据典,每每说到点子上都让人击节称好。  《秋风了,又秋雨》是野松抒情诗力作之一,活脱脱一首情诗,或称之为“情感之诗”。全诗读下来,节奏明朗,诗中蕴藏的意象之美深刻,值得长久回味,诗歌极有古诗词韵味。最后一节“长久没有伊的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