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岁之前,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就把她一生的爱全部用完了。
米斯特拉尔于1889年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附近一个名叫维库尼亚的小镇,父亲是小学教师,属于那种内心丰富、生性敏感的人,虽生活在闭塞的小地方,却喜唱歌、擅写诗,他甚至在镇子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然而在米斯特拉尔3岁的时候,父亲却突然离家,去过他想要的那种自由生活,从此,她再也没见过他。
她少时的生活并不愉快——被小学校长污蔑偷窃,还被盖上“弱智”的印章,这些不实之词,在她进入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都还在发挥作用。好在她有诗歌,14岁时,她就开始发表诗作,那些不起眼的笔名:“某人”、“佚名”,透露出她对自己卑微的认定。
她的第一次恋情,更像是在寻找父亲,她爱上一个比她大24岁的葡萄园主,坚持和无望持续了18个月,随后,她割舍了这段恋情。
1906年,真正的爱情来了。17岁的她,爱上了一个名叫罗梅里奥·乌雷塔的年轻铁路工人,她的诗歌成了她的恋情日志。在《相逢》中,她这样写:“小路上,遇见了他。水面依然如故,玫瑰未开新花,可我的心却又惊又怕。”在那首日后异常著名的《默爱》中,她这么写:“我本是一个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一切都由于我痛苦的沉默,它的残暴胜过死亡!”心中的欢喜,她全部忠实地写进诗里。她的诗,映射出了这段恋情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她的痛苦。
就在他们进入谈婚论嫁阶段时,这位铁路职员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并且准备和那女子结婚。米斯特拉尔也用诗记下了这变故,在《谣曲》里,她这么写:“他爱上了别的姑娘,那里洋溢着花香。唱着歌儿过去,只让刺儿为我开放……”
更大的变故来了。1909年,铁路职员因挪用公款而自杀了。他死后,在他的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一张准备寄给米斯特拉尔的明信片。人们猜测,他已经后悔了,后悔离开她,但错误已经铸成,他再也回不了頭。
要想了解这爱情和死亡给她的心灵投下的暗影,只要读一读她在5年后写的诗《死的十四行诗》就能知道了。狂热的爱,混合着深挚的恨和诅咒,似在印证《圣经》中关于爱情的名句:“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1914年,她携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参加了圣地亚哥的赛诗花会,一举夺冠,成为名动拉美的诗人。
她的天地陡然开阔,她去墨西哥工作,美国人给她出了第一本诗集《绝望》,将她的声名传播到全世界。第二部诗集《柔情》由4000名墨西哥儿童唱出来。她回国后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智利最高退休金的享有者,并担任过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领事,为儿童和女性的权利奔走。1945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第一个获奖的作家。促成她获奖的,主要是《绝望》中的诗作,那些作品,大多是写给铁路职员罗梅里奥·乌雷塔的。
此后她四海游走,但除了和诗人曼努埃尔·麦哲伦·牟雷发生过一段柏拉图之恋外,再无恋情传世,也再没写过爱情诗。她终身未婚,也不曾生育,只收养了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陪在身侧。
在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瑞典学院院士亚尔玛·古尔博格这样说:“20岁的米斯特拉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对一个铁路雇员产生了炽热的爱。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那个雇员辜负了她……从此,在这贫瘠、枯黄的智利山谷中,升起了一个伟大的声音,这是遥远的人们都能听得到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不再具有个人色彩,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位本来无足轻重的乡村女教师一步步登上了拉丁美洲精神皇后的宝座。”
(阿紫摘自《联谊报》)
米斯特拉尔于1889年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附近一个名叫维库尼亚的小镇,父亲是小学教师,属于那种内心丰富、生性敏感的人,虽生活在闭塞的小地方,却喜唱歌、擅写诗,他甚至在镇子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然而在米斯特拉尔3岁的时候,父亲却突然离家,去过他想要的那种自由生活,从此,她再也没见过他。
她少时的生活并不愉快——被小学校长污蔑偷窃,还被盖上“弱智”的印章,这些不实之词,在她进入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都还在发挥作用。好在她有诗歌,14岁时,她就开始发表诗作,那些不起眼的笔名:“某人”、“佚名”,透露出她对自己卑微的认定。
她的第一次恋情,更像是在寻找父亲,她爱上一个比她大24岁的葡萄园主,坚持和无望持续了18个月,随后,她割舍了这段恋情。
1906年,真正的爱情来了。17岁的她,爱上了一个名叫罗梅里奥·乌雷塔的年轻铁路工人,她的诗歌成了她的恋情日志。在《相逢》中,她这样写:“小路上,遇见了他。水面依然如故,玫瑰未开新花,可我的心却又惊又怕。”在那首日后异常著名的《默爱》中,她这么写:“我本是一个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一切都由于我痛苦的沉默,它的残暴胜过死亡!”心中的欢喜,她全部忠实地写进诗里。她的诗,映射出了这段恋情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她的痛苦。
就在他们进入谈婚论嫁阶段时,这位铁路职员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并且准备和那女子结婚。米斯特拉尔也用诗记下了这变故,在《谣曲》里,她这么写:“他爱上了别的姑娘,那里洋溢着花香。唱着歌儿过去,只让刺儿为我开放……”
更大的变故来了。1909年,铁路职员因挪用公款而自杀了。他死后,在他的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一张准备寄给米斯特拉尔的明信片。人们猜测,他已经后悔了,后悔离开她,但错误已经铸成,他再也回不了頭。
要想了解这爱情和死亡给她的心灵投下的暗影,只要读一读她在5年后写的诗《死的十四行诗》就能知道了。狂热的爱,混合着深挚的恨和诅咒,似在印证《圣经》中关于爱情的名句:“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1914年,她携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参加了圣地亚哥的赛诗花会,一举夺冠,成为名动拉美的诗人。
她的天地陡然开阔,她去墨西哥工作,美国人给她出了第一本诗集《绝望》,将她的声名传播到全世界。第二部诗集《柔情》由4000名墨西哥儿童唱出来。她回国后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智利最高退休金的享有者,并担任过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领事,为儿童和女性的权利奔走。1945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美第一个获奖的作家。促成她获奖的,主要是《绝望》中的诗作,那些作品,大多是写给铁路职员罗梅里奥·乌雷塔的。
此后她四海游走,但除了和诗人曼努埃尔·麦哲伦·牟雷发生过一段柏拉图之恋外,再无恋情传世,也再没写过爱情诗。她终身未婚,也不曾生育,只收养了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陪在身侧。
在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瑞典学院院士亚尔玛·古尔博格这样说:“20岁的米斯特拉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对一个铁路雇员产生了炽热的爱。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那个雇员辜负了她……从此,在这贫瘠、枯黄的智利山谷中,升起了一个伟大的声音,这是遥远的人们都能听得到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不再具有个人色彩,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位本来无足轻重的乡村女教师一步步登上了拉丁美洲精神皇后的宝座。”
(阿紫摘自《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