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猪流行病防治工作对提高养猪业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导致猪流行病难治的原因,养殖户、兽医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单位均应不断地提高认识,积极采取正确的措施,做好防控工作。下面就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猪疫病;综合防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4
在近些年来,农村生猪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于此同时,其猪场疫病问题也随之突出,其不但对农村养猪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关于农村猪疫病的防治主要采取接种控制、环境改善以及药物防治等几点,只有实施问题针对性防治,才能够对猪疫病实施有效控制,促进养猪业发展。
1 基本类型及防治重要性
之前以猪瘟为代表的猪疫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近些年,又出现了猪蓝耳病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对养猪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猪疫病特点主要为:病毒多重感染,例如猪高热病其病因就是病毒多重感染;其次,继发性疫病种类有所增加,发生激发感染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喘气病感染之后,普遍会引起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猪肺疫等疾病等等。目前,养猪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市场的稳定和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也十分贴切。近年来,农村开始不断滋生猪疫病,不仅蔓延速度快且病情还十分复杂,及时采取了防疫也没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综合防治方案。
2 发生原因
2.1 农村养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养猪场的规模较小,其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养殖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通常会采用半开放式的猪舍。这种猪舍根本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卫生防疫措施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养殖者猪来源主要以从外地购入为主,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己繁殖自己饲养的目标,在养殖过程中不重视落实防疫检验工作。有些养殖者适逢农忙时节,可能会耽误防治时间,以至于病毒在不断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异,养殖者错过了最好的防治机会,进一步增加猪疫病蔓延扩散的严重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2 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
农村养猪者实施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同时,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的现象在农村养猪场中也屡见不鲜。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养猪场实施免疫检测发现: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是54.2%。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与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这样公猪在和繁殖的母猪发生疾病感染之后不能快速地解除病毒,进而恶化形成连续性感染,同时,其还会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下一代,以至于刚刚出生以后的小猪仔出现免疫耐受的不良情形。当前,混合感染这种不良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比如:猪瘟和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等,这进一步促使猪瘟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使用了猪瘟疫苗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加上猪瘟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更是增加了防治难度。
2.3 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非常缺乏和“猪疫病”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信息。同时,一些养殖户的自身防疫意识很差,导致村级防疫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其综合防治效果欠佳。有关部门的检疫力度更是薄弱,不能有效杜绝病原猪进入当地,一些已经患病的猪,没有进行检验直接在当地流通,引起小范围内猪疫病的流行。
3 治疗难点
目前,临床上猪疫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而不是单一病原菌感染,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阶段猪疫病诊断的方法主要有流行病学诊断、临诊、病理学、微生物、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在混合感染的猪疫病诊断中,由于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仅依靠流行病学诊断或临诊很难确诊,如2007年前后各地都发现了一些难以治疗的传染病,但各地对疾病类型的报道不一,有猪瘟、蓝耳病、弓形虫病等多种报道,疾病诊断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治疗方案的不合理,造成疾病难以治愈。猪疫病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单一的病原菌感染治疗也相对简单,但现阶段猪疫病大部分为多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病毒与寄生虫或细菌与细菌、病毒与病毒等,多病原菌混合感染不仅增加猪流行病诊断的困难,也会增加防治的难度,由于细菌混合共存,一些细菌会破坏宿主防御系统,保护共生菌,导致治疗方案对共生菌无效,同时,混合感染会干扰到抗生素活性,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导致猪疫病难以治愈。
4 综合防治方案的确定
4.1 保持适宜环境
想要对猪疫病实施有效防治,首先,要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地改善,最好猪舍是坐北朝南的干燥地方,保证其冬暖夏凉,同时,也必须便于进行排水。特别是在夏季,猪舍的温度控制必须要在30℃之下,在冬季要保证在12℃以上,地面温度控制在2.30℃左右。湿度要控制在65%~75%,要和猪的生存条件相适宜。相对湿度要在气温达到14℃~23℃时,湿度控制在50%~80%。以上温度条件能使猪肥育道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中猪舍环境的高湿低问题非常容易导致猪呼吸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因此保证猪舍温度不能过高,另外,还要经常对其进行通风换气,及时进行处理猪场中的粪尿和污水,才能够给猪保障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防治粪便及污染物的腐烂污染到猪舍的环境。
4.2 优化饲养管理
其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使用优质、营养价值高的饲料饲养猪,进一步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其二,运用封闭式的方法管理猪群,减少外来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猪圈、猪用具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其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猪仔来源。尽最大限度减少或者杜绝从外界引种,如果不得不从外界引进优质的猪品种,则事前一定要做好隔离观察、免疫检测工作,当确定猪仔安全、健康以后才能进行饲养。其四,健康良好的猪群和体质弱、营养差乃至患慢性疾病的病猪相比,其免疫力较高。所以,必须保证饲料的质量、数量,促使猪圈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养殖适度、密度适中的状态。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4.3 做好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和计划免疫是猪场2种免疫接种方式,计划免疫应用相对比较多。只有在疫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对紧急免疫进行启动。猪的免疫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为它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想要对猪实施绝对性保护不可能,因此即使实施疫苗保护,也不能够有效确保猪疫病百分百得到控制。猪疫病的传播阻止只需要60%~70%的保护率即可,还是会产生显著的免疫效果的。猪群免疫是广大养猪者必须要认识的一点,为了增加其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其措施包括有:1)在实施猪免疫保护时,要确保其处于健康状态;2)免疫工作操作方式要适当;3)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4)必须要将猪的免疫抗体工作落到实处。一旦出现免疫失败,就要及时查找其失败原因,其中失败原因具有多样性,但也离不开3种因素的影响,分别为人为、动物以及疫苗因素。人为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接种途径措施和剂量错误均是人为导致出现的,因此,在实施疫苗接种过程中,最好是依照当地猪的实际发病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进程进行制定,减少其疫苗接种的盲目性,以免耽误诊治。
可以选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者是通过GMP认证的批准文号,未过有效期的疫苗;同时,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坚决杜绝多种不同疫苗混合使用,以免各种疫苗之间相互干扰,降低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时需要仔细检查批准文件号、外包装、生产批号、失效期以及是否有破损等各种情况,禁止使用检验不合格的疫苗。在注射疫苗之前,严格检查猪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以及呼吸情况,坚决不允许对患病猪实施免疫注射。同时,还要严格对注射器具、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必须对注射器具实施高压、高温消毒,严格执行一畜一针的制度。其四,可以加强培训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疫苗接种的技能,规范其疫苗接种流程,尽量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免疫失败行为。
4.4 做好猪场防疫工作
1)坚持“自繁自养”。一旦有外猪种进行引入,则最好是对非疫区健康猪场猪种进行选择。在运输之前必须要有当地兽医给予的检疫证书,同时在到达猪场之后,可以先进行1到2周的隔离观察,同时也要对其检疫证书进行验证。确保猪种健康无疫病情况下,还要对其全方位实施喷雾消毒,才能混乱原有猪舍。在隔离的1~2周中对引进的猪种进行注射疫苗和驱除体外寄生虫。2)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于繁殖母猪,则需要从其前期的配种,到最后的哺乳均实施全方位消毒。幼崽猪就在断离哺乳后,要进入肥育猪舍和育成猪舍,15d后可引入健康猪群。3)严格隔离饲养。把生产区作为是猪场的禁止通行地带,一些不相关的人员严格禁止出现在猪场,最好在猪场中仅对一个出入口进行设置。在猪场内也要对消毒室和更衣室进行完善,再有相关人员在猪场中进行出入中,为减少细菌的带入,就一定要对其实施全面性消毒,其中包括其相关衣物和用具。另外在猪场中,也不能有卸料等车辆进行自由出入,避免将猪场工具进行够混合使用或者携带出去。猪场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相关猪场的参观活动也需要严格控制,因为外来人员不了解猪场的各项操作,外来携带的细菌也较多,如果必须要参观,则也需要对所有人员实施全面消毒工作。
4.5 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
农村乡镇畜牧兽医的相关部分需要加大宣传猪疫病免疫知识的力度,向广大养殖户普及猪疫病免疫知识,不断提升广大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进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合理的防疫注射。其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兽医专家们到乡村举办有关防治猪疫病的知识讲座,多与农村的养殖户们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指导意见。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防疫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丰富个人免疫知识。最后,加大力度管理动物防疫工作,坚决不匀速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出现在公共市场中。对于公开出售、或者私藏带病牲畜的工作人员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4.6 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尽管之前有一些关于研究猪疫病的资料及数据,但其都十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根本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但是加强猪疫病病原检测是进行高效抑制疫病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当前较缺乏关于猪疫病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设立GSF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监测出我国GSF流行病毒株的变异情况,进一步跟踪疫情的进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疫病的综合防治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需要长期关注和注重,积极引导猪场相关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对疫病的发生实施有效控制,以此减少因疫病给农民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刘昀)
关键词 猪疫病;综合防治;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4
在近些年来,农村生猪生产逐渐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于此同时,其猪场疫病问题也随之突出,其不但对农村养猪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关于农村猪疫病的防治主要采取接种控制、环境改善以及药物防治等几点,只有实施问题针对性防治,才能够对猪疫病实施有效控制,促进养猪业发展。
1 基本类型及防治重要性
之前以猪瘟为代表的猪疫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防治,近些年,又出现了猪蓝耳病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对养猪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猪疫病特点主要为:病毒多重感染,例如猪高热病其病因就是病毒多重感染;其次,继发性疫病种类有所增加,发生激发感染的情况十分普遍,例如喘气病感染之后,普遍会引起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猪肺疫等疾病等等。目前,养猪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市场的稳定和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群众的切实生活也十分贴切。近年来,农村开始不断滋生猪疫病,不仅蔓延速度快且病情还十分复杂,及时采取了防疫也没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个综合防治方案。
2 发生原因
2.1 农村养殖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养猪场的规模较小,其饲养、管理水平比较低。养殖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通常会采用半开放式的猪舍。这种猪舍根本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卫生防疫措施中的相关内容。其次,养殖者猪来源主要以从外地购入为主,不能实现完全的自己繁殖自己饲养的目标,在养殖过程中不重视落实防疫检验工作。有些养殖者适逢农忙时节,可能会耽误防治时间,以至于病毒在不断感染过程中发生变异,养殖者错过了最好的防治机会,进一步增加猪疫病蔓延扩散的严重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2 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
农村养猪者实施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同时,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的现象在农村养猪场中也屡见不鲜。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养猪场实施免疫检测发现: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是54.2%。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控制流程缺乏科学性与为猪注射免疫剂量不足,这样公猪在和繁殖的母猪发生疾病感染之后不能快速地解除病毒,进而恶化形成连续性感染,同时,其还会将自身携带的病毒传染给下一代,以至于刚刚出生以后的小猪仔出现免疫耐受的不良情形。当前,混合感染这种不良情况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比如:猪瘟和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等,这进一步促使猪瘟病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即便是使用了猪瘟疫苗也很难发挥其作用,加上猪瘟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更是增加了防治难度。
2.3 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
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人员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非常缺乏和“猪疫病”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信息。同时,一些养殖户的自身防疫意识很差,导致村级防疫工作人员不能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其综合防治效果欠佳。有关部门的检疫力度更是薄弱,不能有效杜绝病原猪进入当地,一些已经患病的猪,没有进行检验直接在当地流通,引起小范围内猪疫病的流行。
3 治疗难点
目前,临床上猪疫病发病的原因主要是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而不是单一病原菌感染,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阶段猪疫病诊断的方法主要有流行病学诊断、临诊、病理学、微生物、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在混合感染的猪疫病诊断中,由于不同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似,仅依靠流行病学诊断或临诊很难确诊,如2007年前后各地都发现了一些难以治疗的传染病,但各地对疾病类型的报道不一,有猪瘟、蓝耳病、弓形虫病等多种报道,疾病诊断的不合理直接导致治疗方案的不合理,造成疾病难以治愈。猪疫病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单一的病原菌感染治疗也相对简单,但现阶段猪疫病大部分为多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病毒与寄生虫或细菌与细菌、病毒与病毒等,多病原菌混合感染不仅增加猪流行病诊断的困难,也会增加防治的难度,由于细菌混合共存,一些细菌会破坏宿主防御系统,保护共生菌,导致治疗方案对共生菌无效,同时,混合感染会干扰到抗生素活性,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导致猪疫病难以治愈。
4 综合防治方案的确定
4.1 保持适宜环境
想要对猪疫病实施有效防治,首先,要对猪舍环境进行良好地改善,最好猪舍是坐北朝南的干燥地方,保证其冬暖夏凉,同时,也必须便于进行排水。特别是在夏季,猪舍的温度控制必须要在30℃之下,在冬季要保证在12℃以上,地面温度控制在2.30℃左右。湿度要控制在65%~75%,要和猪的生存条件相适宜。相对湿度要在气温达到14℃~23℃时,湿度控制在50%~80%。以上温度条件能使猪肥育道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中猪舍环境的高湿低问题非常容易导致猪呼吸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因此保证猪舍温度不能过高,另外,还要经常对其进行通风换气,及时进行处理猪场中的粪尿和污水,才能够给猪保障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防治粪便及污染物的腐烂污染到猪舍的环境。
4.2 优化饲养管理
其一,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使用优质、营养价值高的饲料饲养猪,进一步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其二,运用封闭式的方法管理猪群,减少外来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对猪圈、猪用具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消毒。其三,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按照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法,严格控制猪仔来源。尽最大限度减少或者杜绝从外界引种,如果不得不从外界引进优质的猪品种,则事前一定要做好隔离观察、免疫检测工作,当确定猪仔安全、健康以后才能进行饲养。其四,健康良好的猪群和体质弱、营养差乃至患慢性疾病的病猪相比,其免疫力较高。所以,必须保证饲料的质量、数量,促使猪圈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清新、养殖适度、密度适中的状态。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4.3 做好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和计划免疫是猪场2种免疫接种方式,计划免疫应用相对比较多。只有在疫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才会对紧急免疫进行启动。猪的免疫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因为它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想要对猪实施绝对性保护不可能,因此即使实施疫苗保护,也不能够有效确保猪疫病百分百得到控制。猪疫病的传播阻止只需要60%~70%的保护率即可,还是会产生显著的免疫效果的。猪群免疫是广大养猪者必须要认识的一点,为了增加其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其措施包括有:1)在实施猪免疫保护时,要确保其处于健康状态;2)免疫工作操作方式要适当;3)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4)必须要将猪的免疫抗体工作落到实处。一旦出现免疫失败,就要及时查找其失败原因,其中失败原因具有多样性,但也离不开3种因素的影响,分别为人为、动物以及疫苗因素。人为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其接种途径措施和剂量错误均是人为导致出现的,因此,在实施疫苗接种过程中,最好是依照当地猪的实际发病情况以及病情发展进程进行制定,减少其疫苗接种的盲目性,以免耽误诊治。
可以选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者是通过GMP认证的批准文号,未过有效期的疫苗;同时,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坚决杜绝多种不同疫苗混合使用,以免各种疫苗之间相互干扰,降低免疫效果。在注射疫苗时需要仔细检查批准文件号、外包装、生产批号、失效期以及是否有破损等各种情况,禁止使用检验不合格的疫苗。在注射疫苗之前,严格检查猪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以及呼吸情况,坚决不允许对患病猪实施免疫注射。同时,还要严格对注射器具、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必须对注射器具实施高压、高温消毒,严格执行一畜一针的制度。其四,可以加强培训基层防疫人员的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疫苗接种的技能,规范其疫苗接种流程,尽量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免疫失败行为。
4.4 做好猪场防疫工作
1)坚持“自繁自养”。一旦有外猪种进行引入,则最好是对非疫区健康猪场猪种进行选择。在运输之前必须要有当地兽医给予的检疫证书,同时在到达猪场之后,可以先进行1到2周的隔离观察,同时也要对其检疫证书进行验证。确保猪种健康无疫病情况下,还要对其全方位实施喷雾消毒,才能混乱原有猪舍。在隔离的1~2周中对引进的猪种进行注射疫苗和驱除体外寄生虫。2)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于繁殖母猪,则需要从其前期的配种,到最后的哺乳均实施全方位消毒。幼崽猪就在断离哺乳后,要进入肥育猪舍和育成猪舍,15d后可引入健康猪群。3)严格隔离饲养。把生产区作为是猪场的禁止通行地带,一些不相关的人员严格禁止出现在猪场,最好在猪场中仅对一个出入口进行设置。在猪场内也要对消毒室和更衣室进行完善,再有相关人员在猪场中进行出入中,为减少细菌的带入,就一定要对其实施全面性消毒,其中包括其相关衣物和用具。另外在猪场中,也不能有卸料等车辆进行自由出入,避免将猪场工具进行够混合使用或者携带出去。猪场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相关猪场的参观活动也需要严格控制,因为外来人员不了解猪场的各项操作,外来携带的细菌也较多,如果必须要参观,则也需要对所有人员实施全面消毒工作。
4.5 加大宣传猪瘟免疫知识的力度
农村乡镇畜牧兽医的相关部分需要加大宣传猪疫病免疫知识的力度,向广大养殖户普及猪疫病免疫知识,不断提升广大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进而自觉主动地接受合理的防疫注射。其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兽医专家们到乡村举办有关防治猪疫病的知识讲座,多与农村的养殖户们进行交流沟通,为他们提供有用的指导意见。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防疫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丰富个人免疫知识。最后,加大力度管理动物防疫工作,坚决不匀速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出现在公共市场中。对于公开出售、或者私藏带病牲畜的工作人员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
4.6 设立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制度
尽管之前有一些关于研究猪疫病的资料及数据,但其都十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根本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但是加强猪疫病病原检测是进行高效抑制疫病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当前较缺乏关于猪疫病方面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设立GSF病毒遗传多态性数据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监测出我国GSF流行病毒株的变异情况,进一步跟踪疫情的进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疫病的综合防治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需要长期关注和注重,积极引导猪场相关人员做好防疫工作,对疫病的发生实施有效控制,以此减少因疫病给农民及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