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已经能够做到足够关注,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显得有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原因分析;实践探索;效果分析
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非常让人担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西方的平安夜,或圣诞节,也就是每年的12月24号或25号这一天。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孩子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孩子可能只知道过节了,放假了,但却不知道屈原是谁,或者“年”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这些问题迫切的需要解决,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原因分析
孩子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国家近年来通过增加传统节日假期等多种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教育方面;第二,家庭教育方面。
部分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比较空洞,有时也可能只是很浅层的口号教育,没有深入的进行贯彻落实。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做出应有的重视,没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故而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家庭教育方面,部分老一辈的父母可能觉得,西方过来的文化比较有意思,感觉有些新奇,故而引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国外文化的学习。而部分新一辈的父母,也就是所谓的“80”后、“90”后,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别人面前展示出外国文化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所以不断引导孩子了解、学习外国文化。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非常不自信的表现,觉得传承传统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而对外国文化苦苦追寻,这也体现出这些新一辈的父母在自己被教育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块内容也是有所缺失的。
说到底,这两个方面原因根源都在于: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不够重视。学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操作起来有许多较为不便的地方。因此,去年秋季,我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结合,统筹规划,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探索实践活动。
秋游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更好的结合,德育处将“秋游活动”改为“秋季研学活动”。而且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研学形式,分批次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前往滁州凤阳县进行研学活动,从两个部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乡滁州:第一部分,在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陈列馆,让孩子们从中回顾历史,去感受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感受小岗村村民那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让孩子们通过沈浩叔叔的生平,去学习他的勤劳和乐于奉献;第二部分,在凤阳县博物馆,从钟离古国和大明中都展厅中去感受先秦古国和大明王朝的优秀文化。
三四年级学生前往南京进行研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雨花台瞻仰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部分,在南京市博物馆,参观由南京市博物館承办的“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展览,对文物文化进行学习,从博物馆了解南京城的文化和内涵;第三部分,在朝天宫穿汉服、学拜师礼,了解汉服文化,学习古代代表师生关系的拜师文化。
五六年级学生前往宣城泾县进行研学活动,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同学们参观了新四军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等旧址,更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深沉的爱国情怀,感悟那段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第二部分前往桃花潭,行走在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间,曾经的徽州文化还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清澈的桃花潭水,还饱含着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中对好友的不舍之情,踏一次李白告别的岸,亲身感受一下书中无法感受的情怀,在实践中,去感悟诗文化的无穷魅力;第三部分前往泾县宣纸博物馆,从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等四部分去感受宣纸文化,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制作宣纸,了解了宣纸制作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一张宣纸的诞生,做一张千年不朽的纸,感叹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实践效果分析
此次研学活动意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分地域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他们所能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孩子们在此次的亲身实践过程中,走进传统文化,在体验古文化的宁静和深邃中,增添自己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结束语
要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两个方面入手,以学校作为二者教育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完美融合。从理论知识到亲身实践,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感悟中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要抓住重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忠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肃教育,2017(22):41-41.
【2】钱立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J].学周刊,2017(35):73-74.
来安碧桂园外国语学校 安徽省 滁州市 贾迎晟
关键词:传统文化;原因分析;实践探索;效果分析
作为国家未来的青少年,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非常让人担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西方的平安夜,或圣诞节,也就是每年的12月24号或25号这一天。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孩子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孩子可能只知道过节了,放假了,但却不知道屈原是谁,或者“年”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这些问题迫切的需要解决,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
原因分析
孩子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国家近年来通过增加传统节日假期等多种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校教育方面;第二,家庭教育方面。
部分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能只停留在表面,比较空洞,有时也可能只是很浅层的口号教育,没有深入的进行贯彻落实。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做出应有的重视,没有以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表率,故而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家庭教育方面,部分老一辈的父母可能觉得,西方过来的文化比较有意思,感觉有些新奇,故而引导自己的孩子进行国外文化的学习。而部分新一辈的父母,也就是所谓的“80”后、“90”后,却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别人面前展示出外国文化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所以不断引导孩子了解、学习外国文化。这其实是一种文化非常不自信的表现,觉得传承传统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反而对外国文化苦苦追寻,这也体现出这些新一辈的父母在自己被教育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块内容也是有所缺失的。
说到底,这两个方面原因根源都在于: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不够重视。学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独立的一个部分,操作起来有许多较为不便的地方。因此,去年秋季,我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结合,统筹规划,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探索实践活动。
秋游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了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更好的结合,德育处将“秋游活动”改为“秋季研学活动”。而且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研学形式,分批次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一二年级学生前往滁州凤阳县进行研学活动,从两个部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乡滁州:第一部分,在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陈列馆,让孩子们从中回顾历史,去感受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感受小岗村村民那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让孩子们通过沈浩叔叔的生平,去学习他的勤劳和乐于奉献;第二部分,在凤阳县博物馆,从钟离古国和大明中都展厅中去感受先秦古国和大明王朝的优秀文化。
三四年级学生前往南京进行研学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雨花台瞻仰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部分,在南京市博物馆,参观由南京市博物館承办的“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展览,对文物文化进行学习,从博物馆了解南京城的文化和内涵;第三部分,在朝天宫穿汉服、学拜师礼,了解汉服文化,学习古代代表师生关系的拜师文化。
五六年级学生前往宣城泾县进行研学活动,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同学们参观了新四军司令部、大会堂、政治部等旧址,更深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深沉的爱国情怀,感悟那段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第二部分前往桃花潭,行走在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间,曾经的徽州文化还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清澈的桃花潭水,还饱含着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中对好友的不舍之情,踏一次李白告别的岸,亲身感受一下书中无法感受的情怀,在实践中,去感悟诗文化的无穷魅力;第三部分前往泾县宣纸博物馆,从宣纸博物馆、宣纸技艺展示与体验区、宣纸原料观赏与加工区、书画家创作中心等四部分去感受宣纸文化,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制作宣纸,了解了宣纸制作的整个过程,见证了一张宣纸的诞生,做一张千年不朽的纸,感叹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实践效果分析
此次研学活动意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分层次、分学段、分学科、分地域的形式让孩子们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他们所能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孩子们在此次的亲身实践过程中,走进传统文化,在体验古文化的宁静和深邃中,增添自己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结束语
要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两个方面入手,以学校作为二者教育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完美融合。从理论知识到亲身实践,经历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感悟中不断成长。各个学校也要抓住重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忠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肃教育,2017(22):41-41.
【2】钱立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探索研究[J].学周刊,2017(35):73-74.
来安碧桂园外国语学校 安徽省 滁州市 贾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