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学院校学生学医之路艰苦而漫长,就业对他们来说同样是一种苦旅。在他们的求职之路上,教育者将幸福教育融入他们职业生涯规划中并贯穿大学始终。本文重点阐述就业工作中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要点,促进医学生更加理性地认清个人特质,促进他们提高发展性素质,实现其助人类健康之完美梦想,同时为他们大学的幸福课画上圆满的句号。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就业工作 幸福教育
人的存在包含了幸福观的存在,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1]。对于寒窗五载或学制更长的医学生来说,能顺利进入社会,找到适合的岗位,是对充满枯燥、晦涩、艰辛求学之路最好的慰藉,医学院校就业工作自然成为医学生幸福教育的最后一课,也是极其关键的一课。在就业工作中融入幸福教育,让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幸福敏感度,内化幸福价值观,增强幸福创造力,提升幸福持久性,成为教育者理想而自然的选择。
一、就業工作中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
1.职业潜质的自我认知
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自我定向探索、斯特朗一坎贝尔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塞普尔工作价值观量表等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能力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施测或者指导他们进行自身特质的自我鉴定,在对结果科学分析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与能力,对未来职业去向初步匹配。采用量表测试可以适当避免学生对于自身优点的无限放大或者对于自身存在缺点妄自菲薄,一种个性特质对于一项工作未必合适,但当它找到更匹配的选项时,往往开发潜力。在他们发现自身闪光点的同时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幸福感知。
2.就业观念的价值取向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的东西。在对自身职业素质测评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相当高比例学生对于求职定位过高。以预防医学为例,他们最初往往会将自己定位于非国家检验检疫局、省市级和大城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三甲医院保健科等单位。对于此类现象,就业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大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毕业生认清严峻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支一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相对于大型卫生医疗机构来说人员紧缺、更具发展潜力的单位。当就业观念与职业素养相匹配,求职目标会比较清晰,通过适当努力,更容易达到幸福的彼岸。“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2]。
3.职业准备中的专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学生的就业准备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除了必要的求职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酬薪谈判、权益保护等环节针对性指导之外,最重要在于专业知识到实践转化能力。仍以预防医学为例,就业单位通常要求学生毕业能够熟练掌握对人群工作生活环境监督与检测、分析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流行病传播控制规律、常见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流行病统计分析等能力。因此,专业实践教育需贯穿专业学习始终。可以通过相关单位专业人士在学生实习前参与实习计划制订,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对实习大纲的条分缕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环境监测、样本采样、统计分析等环节中。专业知识逐步转化为专业技能,利于学生将对工作要求的初步掌控能力衍生为对自己未来职业满意的幸福感。
二、就业工作中推进幸福教育的实施要点
1.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始终
职业生涯规划应始于医学生入学。从紧张忙碌的高中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开始懈怠,找不到人生方向,认为大学只是走向社会的惯常之路。此时职业生涯规划的介入能及时转变大学生为形式上完成高等教育而读书之定势,明确大学教育在于开阔视野,挖掘潜能,掌握个人生存与服务社会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了解相关行业就业趋势状况,绝非虚度大学时光,等待毕业时进入待业却一无所长。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实习阶段,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理论知识向工作能力转换。这种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就业观的树立、择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成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核心要素。
2.基于个体差异的多样化能力培养
不是任何个体特质都能通过各类量表充分发现,也并非任何能力都会在大学生身上天生具备。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测试结果与日常观测结合中评估学生潜力,要针对个体差异,组织举办相应的训练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强化个体特色。常见的形式包括专业领域权威人士对于职场素养的解读、已毕业的相关专业校友对职场生活介绍、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逐渐学会如何更有效沟通、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发挥团队力量、如何创新思维。“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幸福”[3]。
3.提供完善的就业促进与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促进与保障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完善的就业指导中心网页,提供详细的求职建议,包括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劳动合同相关法律法规等求职各环节指导资料,加强就业指导的精细化;迅捷的就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及时收集发布卫生相关系统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利用共同培养、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互惠互利,吸收学校优秀的毕业生,并简化招录手续;提供可行性项目,争取资金与技术支持,积极鼓励创业项目。
4.建立持续畅通的毕业生反馈机制
毕业生资源是高校的隐性财富。高校就业工作机构应根据发展要求设计问卷,对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后续跟踪调查,涉及学生在校职业生涯规划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载体各要素,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发现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全面改善教学、实习、教育、管理,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现幸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展望
1.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相对学生比例偏低,专业性不强
虽然医学生每届招收人数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来说属于精品教育,但要对上千名新生从入学开始对他们展开贯穿始终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师资力量无疑存在缺口,况且很多职业指导老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职业指导上限制专业,实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解决途径展望:学校与进一步附属医院合作,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
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源剪刀差,发达地区生源极少愿意去西部或边远欠发达地区就业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绝对数比例悬殊,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参与人数相对于庞大的毕业大军来说屈指可数,发达地区医学生即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地点仍在发达地区或者宁愿在家待业,医学院校幸福教育普及范围与社会整体区域性卫生服务差异存在落差。解决途径展望:基于人口普查结果与各地区卫生服务资源配比调整各地区医学生招生政策,加大对西部、苏北计划宣传力度,加大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预算投入及其他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4,(6).
[3]凯特琳·勒德雷尔著.邵晓光等译.人的需要.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2、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与培养 项目编号09SJB880117。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就业工作 幸福教育
人的存在包含了幸福观的存在,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1]。对于寒窗五载或学制更长的医学生来说,能顺利进入社会,找到适合的岗位,是对充满枯燥、晦涩、艰辛求学之路最好的慰藉,医学院校就业工作自然成为医学生幸福教育的最后一课,也是极其关键的一课。在就业工作中融入幸福教育,让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幸福敏感度,内化幸福价值观,增强幸福创造力,提升幸福持久性,成为教育者理想而自然的选择。
一、就業工作中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
1.职业潜质的自我认知
借助MBTI职业性格测试、自我定向探索、斯特朗一坎贝尔兴趣量表、霍兰德职业爱好量表、塞普尔工作价值观量表等职业兴趣、职业性格与职业能力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施测或者指导他们进行自身特质的自我鉴定,在对结果科学分析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与能力,对未来职业去向初步匹配。采用量表测试可以适当避免学生对于自身优点的无限放大或者对于自身存在缺点妄自菲薄,一种个性特质对于一项工作未必合适,但当它找到更匹配的选项时,往往开发潜力。在他们发现自身闪光点的同时是对自身优势的一种幸福感知。
2.就业观念的价值取向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的东西。在对自身职业素质测评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相当高比例学生对于求职定位过高。以预防医学为例,他们最初往往会将自己定位于非国家检验检疫局、省市级和大城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三甲医院保健科等单位。对于此类现象,就业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大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毕业生认清严峻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三支一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相对于大型卫生医疗机构来说人员紧缺、更具发展潜力的单位。当就业观念与职业素养相匹配,求职目标会比较清晰,通过适当努力,更容易达到幸福的彼岸。“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2]。
3.职业准备中的专业实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学生的就业准备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除了必要的求职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酬薪谈判、权益保护等环节针对性指导之外,最重要在于专业知识到实践转化能力。仍以预防医学为例,就业单位通常要求学生毕业能够熟练掌握对人群工作生活环境监督与检测、分析各种影响人群健康的流行病传播控制规律、常见病防治和健康教育、流行病统计分析等能力。因此,专业实践教育需贯穿专业学习始终。可以通过相关单位专业人士在学生实习前参与实习计划制订,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对实习大纲的条分缕析,让每位同学参与到环境监测、样本采样、统计分析等环节中。专业知识逐步转化为专业技能,利于学生将对工作要求的初步掌控能力衍生为对自己未来职业满意的幸福感。
二、就业工作中推进幸福教育的实施要点
1.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始终
职业生涯规划应始于医学生入学。从紧张忙碌的高中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开始懈怠,找不到人生方向,认为大学只是走向社会的惯常之路。此时职业生涯规划的介入能及时转变大学生为形式上完成高等教育而读书之定势,明确大学教育在于开阔视野,挖掘潜能,掌握个人生存与服务社会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意识,了解相关行业就业趋势状况,绝非虚度大学时光,等待毕业时进入待业却一无所长。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实习阶段,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理论知识向工作能力转换。这种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就业观的树立、择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成为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核心要素。
2.基于个体差异的多样化能力培养
不是任何个体特质都能通过各类量表充分发现,也并非任何能力都会在大学生身上天生具备。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测试结果与日常观测结合中评估学生潜力,要针对个体差异,组织举办相应的训练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强化个体特色。常见的形式包括专业领域权威人士对于职场素养的解读、已毕业的相关专业校友对职场生活介绍、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逐渐学会如何更有效沟通、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发挥团队力量、如何创新思维。“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幸福”[3]。
3.提供完善的就业促进与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促进与保障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完善的就业指导中心网页,提供详细的求职建议,包括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劳动合同相关法律法规等求职各环节指导资料,加强就业指导的精细化;迅捷的就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及时收集发布卫生相关系统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联系,利用共同培养、产学研结合等形式互惠互利,吸收学校优秀的毕业生,并简化招录手续;提供可行性项目,争取资金与技术支持,积极鼓励创业项目。
4.建立持续畅通的毕业生反馈机制
毕业生资源是高校的隐性财富。高校就业工作机构应根据发展要求设计问卷,对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后续跟踪调查,涉及学生在校职业生涯规划方式、方法、内容、途径、载体各要素,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发现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全面改善教学、实习、教育、管理,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现幸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展望
1.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相对学生比例偏低,专业性不强
虽然医学生每届招收人数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来说属于精品教育,但要对上千名新生从入学开始对他们展开贯穿始终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师资力量无疑存在缺口,况且很多职业指导老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职业指导上限制专业,实际指导效果大打折扣。解决途径展望:学校与进一步附属医院合作,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实行职业规划导师制。
2.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源剪刀差,发达地区生源极少愿意去西部或边远欠发达地区就业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绝对数比例悬殊,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参与人数相对于庞大的毕业大军来说屈指可数,发达地区医学生即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地点仍在发达地区或者宁愿在家待业,医学院校幸福教育普及范围与社会整体区域性卫生服务差异存在落差。解决途径展望:基于人口普查结果与各地区卫生服务资源配比调整各地区医学生招生政策,加大对西部、苏北计划宣传力度,加大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卫生事业预算投入及其他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2).
[2]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04,(6).
[3]凯特琳·勒德雷尔著.邵晓光等译.人的需要.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2、3.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与培养 项目编号09SJB8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