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四史”教育,对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党史为重点,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明德增信崇德力行。 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项目式学习的过程管理、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深入研讨、与高职院校创新思政课教育相结合、拓展“四史”传播平台。
关键词:四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师范类职业院校,比其他职业院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更高。幼师职业学校又是培养优秀幼师的摇篮,所以务必培养在校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学校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人才过程中发现,幼教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把学生的思想素质放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6月,《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四史”是历史赋予高职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国家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用“四史”这部教科书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学习优良品德,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的建设好社会主义。
一、强化“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意义
1.强化“四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共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习“四史”中国近现代以来寻找自身民族独立革命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英雄儿女为理想信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奋斗史。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9年3月,习近平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2.学习“四史”要统筹兼顾,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明德增信崇德力行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愿意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可用之才。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信仰、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多万人。也就是说,在这1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约有370名共产党人牺牲。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长期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特殊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
3.注重借鉴革命优良经验,为个人思想拨乱反正、就枉过正,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需要
强化“四史”教育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是在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这种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和遇到一些曲折在所难免。只有通过强化中共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出发,正视党的失误和曲折,认真考察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分析失误和曲折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从而探索防止重犯错误再走弯路的办法及对策。正如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他们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要分明,“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从国际上看,殷鉴不远。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失去政权后,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是应该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认真思考、深刻铭记的历史教训,进而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的重要意义。
4.学好四史,加深学生对国家和共产党的感情,坚定不移跟党走
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用最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好思政课,就要讲好“四史”中我们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以辩证方法分析事物,以系统观念看待全局,以创新思维推动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用情理交融的方式讲述“四史”的各自特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着力增强学生爱党爱国之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四史”了解的现实情况
“四史”育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在各高校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更好地传播党的奋斗历史、展示党的生动形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传党的成功经验,坚定青年一代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四史”教育往往成为“被轻视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在2020年下学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现状调查”的统计,对在校309名学生随机调查,其中关于“你在学校接受“四史”教育的途径和机会”,选择回答较多的为“39.16% ”、选择回答“较少”的为“48.87% ”;选择回答“完全没有”的为“11.97% ”;关于“你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否应当接受“四史”教育”,选择回答“没有必要”的为“3.24% ”,选择回答“有必要”的为“60.84%”,选择回答“很有必要”的为“35.92%” ;关于“你希望在学校接受“四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选择回答“结合思政课教学”的为19.74%,选择回答“校园网络媒体”的为11.33%,选择回答“专题讲座”的为14.24%,选择回答“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为“54.69%”。
96%的学生认为应当接受“四史”教育,学生意愿强烈,但是只有20%的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学,55%的学生接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说明学生接受“四史”教育的方式多样化,而且更愿意亲身实际体验,但是受到经费、人员、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只能是部分学生参加,一方面加大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途径和方法的创新
高职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相通,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讲好“四史”故事,在实践体验中学“四史”悟真理,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成效评价机制几方面构建党史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正确把握“知识与价值”的关系。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知识性与价值性是人文学科固有的双重属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集中统一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其中,知识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系统的“四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发展历程、正确评价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价值是知识的反映,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要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范畴,其中,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应当服从于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适合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出教学内容的最大功效,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当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还不成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广泛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校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挖掘党史资源中生动鲜活的事例,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化工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
要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党历来就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科学的“四史”理论固然重要,然而若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那么再正确的理论最终也只能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丝毫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理,更要力行。学懂是前提,弄通是关键,做实才是根本。同样,在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知”,更重要的是要现实上的“行”。要鼓励学生结合党的基本理论和新的历史特点作用于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党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研、专题培训、特色党课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世情、党情、国情的了解,用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引导学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科学的党史理论转化为做人之纲、成长之魂、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诺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
[2]齐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与问题——基于学生获得感视角[J]. 现代教育,2018(12)
[3]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9:285.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190318/35456414_2.html. 2019-03-18.
作者簡介:王霞,1987年2月,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度重点课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我省幼儿教师供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GA063
关键词:四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师范类职业院校,比其他职业院校对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更高。幼师职业学校又是培养优秀幼师的摇篮,所以务必培养在校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学校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人才过程中发现,幼教机构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把学生的思想素质放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6月,《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四史”宣传教育作出安排部署。“四史”是历史赋予高职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国家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用“四史”这部教科书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学习优良品德,在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解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的建设好社会主义。
一、强化“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意义
1.强化“四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共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习“四史”中国近现代以来寻找自身民族独立革命中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英雄儿女为理想信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奋斗史。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9年3月,习近平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2.学习“四史”要统筹兼顾,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明德增信崇德力行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和培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愿意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可用之才。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信仰、秉持初心,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多万人。也就是说,在这1万多个日子里,平均每天约有370名共产党人牺牲。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好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资源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长期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特殊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
3.注重借鉴革命优良经验,为个人思想拨乱反正、就枉过正,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需要
强化“四史”教育是汲取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从国内看,中国共产党是在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这种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发生一些失误和遇到一些曲折在所难免。只有通过强化中共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正确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出发,正视党的失误和曲折,认真考察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分析失误和曲折产生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才能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从而探索防止重犯错误再走弯路的办法及对策。正如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他们的功是功,过是过,功过要分明,“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从国际上看,殷鉴不远。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失去政权后,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是应该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认真思考、深刻铭记的历史教训,进而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的重要意义。
4.学好四史,加深学生对国家和共产党的感情,坚定不移跟党走
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用最生动的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讲好思政课,就要讲好“四史”中我们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法,以辩证方法分析事物,以系统观念看待全局,以创新思维推动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用情理交融的方式讲述“四史”的各自特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着力增强学生爱党爱国之心,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二、高职院校学生对“四史”了解的现实情况
“四史”育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在各高校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更好地传播党的奋斗历史、展示党的生动形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传党的成功经验,坚定青年一代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但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四史”教育往往成为“被轻视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在2020年下学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现状调查”的统计,对在校309名学生随机调查,其中关于“你在学校接受“四史”教育的途径和机会”,选择回答较多的为“39.16% ”、选择回答“较少”的为“48.87% ”;选择回答“完全没有”的为“11.97% ”;关于“你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否应当接受“四史”教育”,选择回答“没有必要”的为“3.24% ”,选择回答“有必要”的为“60.84%”,选择回答“很有必要”的为“35.92%” ;关于“你希望在学校接受“四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选择回答“结合思政课教学”的为19.74%,选择回答“校园网络媒体”的为11.33%,选择回答“专题讲座”的为14.24%,选择回答“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为“54.69%”。
96%的学生认为应当接受“四史”教育,学生意愿强烈,但是只有20%的学生接受思政课教学,55%的学生接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说明学生接受“四史”教育的方式多样化,而且更愿意亲身实际体验,但是受到经费、人员、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只能是部分学生参加,一方面加大课堂教育之外,要组织青少年学生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途径和方法的创新
高职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相通,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讲好“四史”故事,在实践体验中学“四史”悟真理,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成效评价机制几方面构建党史教育的长效机制。
要正确把握“知识与价值”的关系。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知识性与价值性是人文学科固有的双重属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集中统一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其中,知识是价值的载体,通过系统的“四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发展历程、正确评价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价值是知识的反映,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要正确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范畴,其中,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应当服从于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适合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出教学内容的最大功效,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当代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思维活跃,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还不成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广泛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校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挖掘党史资源中生动鲜活的事例,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化工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
要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党历来就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科学的“四史”理论固然重要,然而若仅局限于理论的学习,那么再正确的理论最终也只能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丝毫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理,更要力行。学懂是前提,弄通是关键,做实才是根本。同样,在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上的“知”,更重要的是要现实上的“行”。要鼓励学生结合党的基本理论和新的历史特点作用于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党史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调研、专题培训、特色党课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世情、党情、国情的了解,用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引导学生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科学的党史理论转化为做人之纲、成长之魂、立身之本。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诺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
[2]齐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与问题——基于学生获得感视角[J]. 现代教育,2018(12)
[3]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 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09:285.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190318/35456414_2.html. 2019-03-18.
作者簡介:王霞,1987年2月,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名称: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度重点课题:“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我省幼儿教师供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GA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