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城交响乐团2008中国巡演,为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庆典拉开序幕。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伟大的音乐成为促进两个曾经长久敌视和误解的
国家重建友好邦交的推动因素。
6月2日,纪念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35周年特别音乐会,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隆重上演。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李肇星,外交部长杨洁箎,文化部长蔡武等陪同美国前国防部长黑格将军、陈香梅女士出席音乐会,在35年前的同一个场地、同一套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亲属和外交、音乐等各界人士一起重温别样感怀。
老调新韵感人心
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身着黑色中山装,向中国观众微笑致意。乐队首席韩国小伙,大提琴首席中国姑娘。35年来,费交新老更迭,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和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还能复制还原吗?
音乐奏响前,全场起立为“5.12”罹难同胞默哀,无形增添现场庄严气氛,契合《埃格蒙特》基调。开头四小节弦乐群演奏严峻而沉重的主题,象征强权与暴力;悲叹的木管亮出“费城之声”的华彩;强烈的戏剧性、真挚的抒情性、雄浑的交响性,推动音乐起伏跌宕;尾声前的“停顿”,艾森巴赫似乎比一般处理“夸张”,接下来“哀泣”更显柔弱,最后“胜利”动人心魄。
郎朗踏着掌声走上舞台。钢琴发出第一组琶音非同凡响。高潮处激情奔涌浪涛澎湃,抒情时亲切婉转美妙如歌。艾森巴赫引领乐队,浩浩荡荡行进在音乐的洪流中,中国的“语言”和“韵味”浓郁而鲜明,在人们内心激起深深的共鸣。数度返场后,郎朗用沉重嗓音告诉观众,他要献上一曲安静的“肖邦”,抚慰笼罩在灾难阴影下的心灵。
贝多芬“田园”与众不同。在艾森巴赫棒下,第一乐章的“欣喜”少了几分天真烂漫,多了几许稳重成熟。“溪边景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联奏的后三乐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无不表现得精准周密张弛有度。
中美外交风云的见证人唐闻生满怀“幸福与感激”地喟叹:“我不知道当初谁选定‘贝六’,也不知为何选定‘贝六’。我想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像‘贝六’音乐一样,经历风雨,喜迎阳光。我们期待明天更美好”。
老友新朋诉衷情
10位35年前访华的老乐手带来音乐之外的感动。当年随访的《费城问询报》丹尼尔·韦伯斯特难忘那次经历的种种细节:“费交当年是乘坐波音707飞跃太平洋前来访华的;首席诺曼·卡罗尔和同伴‘搅乱’北京街头购买油饼的长蛇队;小提琴手帕斯奎勒在上海马路散步,突闻琴音寻声上楼,‘为这个惶恐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课’……”。
中美政要、外交官和音乐家,在6月2日欢迎晚宴的烛光中,依稀辨认曾经熟悉亲切的面容。15位中美老乐手带着姓名的肖像,在15张圆桌的鲜花丛中绽放欢颜。本报记者面对的“盛明亮”,他是谁?宴会结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来取下照片:“我留个纪念吧!”他就是盛明亮,当年中央乐团小提琴手。“1973年,我40岁。”当时的大提琴副首席马育弟和盛明亮同岁,“奥曼迪对于我们来讲,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艺术上更具吸引力”。女大提琴家司徒志文讲述大师在中央乐团排练厅上手“贝五”的情景,从“敲门”动机开始“矫正”,他们一直按三连音演奏,奥曼迪要求后半拍弱起,干净有力。“我们感觉非常新鲜,贝多芬是这个样子”。
费城交响乐团是第一个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的美国乐团。1973年震惊世界的“破冰”之旅,105位音乐家在中国舞台扮演的角色,已超越音乐的疆域。正如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徐匡迪所言,他们用音乐融化了彼此之间的陌生,开启了中美友好交流的大门。
■
■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伟大的音乐成为促进两个曾经长久敌视和误解的
国家重建友好邦交的推动因素。
6月2日,纪念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35周年特别音乐会,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隆重上演。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李肇星,外交部长杨洁箎,文化部长蔡武等陪同美国前国防部长黑格将军、陈香梅女士出席音乐会,在35年前的同一个场地、同一套作品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亲属和外交、音乐等各界人士一起重温别样感怀。
老调新韵感人心
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身着黑色中山装,向中国观众微笑致意。乐队首席韩国小伙,大提琴首席中国姑娘。35年来,费交新老更迭,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和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还能复制还原吗?
音乐奏响前,全场起立为“5.12”罹难同胞默哀,无形增添现场庄严气氛,契合《埃格蒙特》基调。开头四小节弦乐群演奏严峻而沉重的主题,象征强权与暴力;悲叹的木管亮出“费城之声”的华彩;强烈的戏剧性、真挚的抒情性、雄浑的交响性,推动音乐起伏跌宕;尾声前的“停顿”,艾森巴赫似乎比一般处理“夸张”,接下来“哀泣”更显柔弱,最后“胜利”动人心魄。
郎朗踏着掌声走上舞台。钢琴发出第一组琶音非同凡响。高潮处激情奔涌浪涛澎湃,抒情时亲切婉转美妙如歌。艾森巴赫引领乐队,浩浩荡荡行进在音乐的洪流中,中国的“语言”和“韵味”浓郁而鲜明,在人们内心激起深深的共鸣。数度返场后,郎朗用沉重嗓音告诉观众,他要献上一曲安静的“肖邦”,抚慰笼罩在灾难阴影下的心灵。
贝多芬“田园”与众不同。在艾森巴赫棒下,第一乐章的“欣喜”少了几分天真烂漫,多了几许稳重成熟。“溪边景色”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联奏的后三乐章情景交融形象生动,无不表现得精准周密张弛有度。
中美外交风云的见证人唐闻生满怀“幸福与感激”地喟叹:“我不知道当初谁选定‘贝六’,也不知为何选定‘贝六’。我想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像‘贝六’音乐一样,经历风雨,喜迎阳光。我们期待明天更美好”。
老友新朋诉衷情
10位35年前访华的老乐手带来音乐之外的感动。当年随访的《费城问询报》丹尼尔·韦伯斯特难忘那次经历的种种细节:“费交当年是乘坐波音707飞跃太平洋前来访华的;首席诺曼·卡罗尔和同伴‘搅乱’北京街头购买油饼的长蛇队;小提琴手帕斯奎勒在上海马路散步,突闻琴音寻声上楼,‘为这个惶恐的孩子上了一个小时的课’……”。
中美政要、外交官和音乐家,在6月2日欢迎晚宴的烛光中,依稀辨认曾经熟悉亲切的面容。15位中美老乐手带着姓名的肖像,在15张圆桌的鲜花丛中绽放欢颜。本报记者面对的“盛明亮”,他是谁?宴会结束,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来取下照片:“我留个纪念吧!”他就是盛明亮,当年中央乐团小提琴手。“1973年,我40岁。”当时的大提琴副首席马育弟和盛明亮同岁,“奥曼迪对于我们来讲,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艺术上更具吸引力”。女大提琴家司徒志文讲述大师在中央乐团排练厅上手“贝五”的情景,从“敲门”动机开始“矫正”,他们一直按三连音演奏,奥曼迪要求后半拍弱起,干净有力。“我们感觉非常新鲜,贝多芬是这个样子”。
费城交响乐团是第一个应中国政府邀请访华的美国乐团。1973年震惊世界的“破冰”之旅,105位音乐家在中国舞台扮演的角色,已超越音乐的疆域。正如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名誉会长徐匡迪所言,他们用音乐融化了彼此之间的陌生,开启了中美友好交流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