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文章对就业难的原因和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学校的招生率便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高等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由最初的“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后,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75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105万人。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一方面缓解了高中生一时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让高校大部分毕业生面临失业,又因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冲突使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成为高校就业的首要难题。2009年政府曾多次对重庆高校就业采取措施,尤其是三峡库区的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四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库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的缺陷
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息息相关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资金的投入。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较薄弱,不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投入都较欠缺,这使得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限。三峡库区农村因人多地少,地处偏僻多自然灾害,经济不发达,学校和家长都重视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覆盖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实为虚构。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农村家长因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等因素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农村学生的成长大多处于自然状态。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缺陷
上述四所高校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地万州,万州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就业机会很多,但是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就业却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大学生面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因经济不足而重重受阻。一是资格证书被大学生看做是就业的敲门砖,就职单位也十分看重,而要想取得这些资格证书需交报名费、资料费、考试费等昂贵费用,因此农村大学生没有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二是择业时需要去就业单位考试、面试、实习,对应的便是车费、报名费、简历制作费、实习费等各种费用。贫困的家庭已不敢折腾,这也使农村大学生与一些好单位、远一点的单位失之交臂,而只能选择在学校附近参加就业招聘会等。二是关系网影响就业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农村家庭没有雄厚的社会资源,社会人际关系不足,很难与城镇家庭优越的人际关系比拼;三是农村大学生被视为家乡的骄傲,对自己的就业要求高,处于低不成、高不就的失业状态。城市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需要引导,需要有文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毕业都想留在城市工作,提高了失业率。
二、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变化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态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就是说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就业或者失业。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心理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决定将来的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大多数都得到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私人助学金等扶持,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成就梦想。以感恩的心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就业,在工作上用足干劲体现个人价值,充分体现农村大学生的淳朴踏实和热情。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理
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随时有可能搬迁,以至于就业的抉择有很大的波动。在即将“社会化”的他们因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矛盾冲突的影响,难免会有一些不利于就业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不公平择业心生抱怨。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有着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的差异,相比城镇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多的捷径,农村大学生在所谓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上得不到公平,某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招聘人才,实际上只是包装“内定”人员的外衣口号。这种所谓的“挫败感”伴随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面对种种不公平的择业选择,农村大学生便心生埋怨,怨恨社会的不公平,怨恨企业的欺骗,怨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农村,等等。这样消极的心态不及时调整会危害自身及他人。
二是就业价值观扭曲,急于求成。三峡库区的农村具有流动性特点,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子女再回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更不希望下一代遭受移民的痛苦,家长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的子女身上,希望将来在大城市生活。为光宗耀祖,必须在城市扎根,可在城市里打工始终矮人一截,急于取得成就的农村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但往往因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负债累累……心力交瘁的农村学子不知社会险恶,很容易走进传销等非法组织。
三是盲目从众,虚荣攀比。四所高等院校处于库区的腹心地带,高校效应带动经济的发展,于是美丽的校园使农村大学生养成与他人盲目攀比的坏习惯。观察就业的动势,农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估的不自信,包括专业技能脱节、无艺术特长和社会关系网狭窄等都会引起心理的消极反应。
四是对就业感到自卑、恐惧、听天由命。纷繁复杂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清晰明朗,农村大学生在外因家庭贫寒而不敢抬头挺胸,失去很多就业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强烈的竞争对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激情掩盖不住层层失落,听天由命地接受社会关系网狭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不争的事实,放弃努力由此不再拼搏,对就业有自卑恐惧的消极心理。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全国普遍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都有的不理想的心理状态,国家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改善就业的大环境,还需要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 三、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国家贫困救济地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也应该得到中央政府和重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不仅要在教育上投资,还需帮扶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新农村搞建设,以解决库区农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
个性指导是指根据个人的优缺点进行指导,具有独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农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兴趣,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工作。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首先,高校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专业课程。理论性专业知识在求职过程中的分量太轻,需要学习与市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优化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需的。学校可以请各行企业经理、人力资源部等分别来校针对本专业传授专业技能和面试技巧,开展专业研讨会等。农村大学生应重视实践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提高素质能力,同时激发兴趣爱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以至于就业前感受到就业的竞争压力。其次,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农村大学生因环境原因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数人还处于盲目状态,所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迫在眉睫。指导就业可使农村大学生远离悲观情绪,重拾信心,调整自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辅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辅导之一,校内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库区农村大学生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开展与心理与就业相关的教育活动,普及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就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为毕业生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做铺垫。
(二)农村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或自主创业
自从2006年我国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三峡库区的相关部门在经济、文化、科教文卫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可目前新农村建设仍然缺大量的人才资源,因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社会经济滞后,农村公民与城镇公民有着严重的地位分层,大学生不到农村就业也使“三农”政策得不到全面发展,造成人才流失,所以农村大学生应该更新观念,“与其在家失业,不如在家就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造福家乡。生源地大学生对库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分析出有利数据为农民排忧解难。生源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可以自主创业,出租土地,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开辟柑橘等经济作物类生产基地。农村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上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新中国和谐社会体系下既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又解决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农村正处于发展时期,大量的专业人才输入是重中之重,对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培民,王文波.三峡库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研究,2007.
[2]杨金平,徐福刚,杨志惠.农村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及对策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规划重大思想动态调研委托项目“农村户籍大学生社会流动现状调查——以三峡库区为例”(项目号:2013DYW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学校的招生率便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高等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由最初的“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后,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75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3105万人。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一方面缓解了高中生一时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让高校大部分毕业生面临失业,又因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冲突使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成为高校就业的首要难题。2009年政府曾多次对重庆高校就业采取措施,尤其是三峡库区的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四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峡库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的缺陷
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息息相关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政府对义务教育学校资金的投入。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较薄弱,不管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投入都较欠缺,这使得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限。三峡库区农村因人多地少,地处偏僻多自然灾害,经济不发达,学校和家长都重视升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覆盖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实为虚构。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农村家长因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等因素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农村学生的成长大多处于自然状态。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缺陷
上述四所高校处于三峡库区的腹地万州,万州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就业机会很多,但是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就业却疲惫不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大学生面对“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因经济不足而重重受阻。一是资格证书被大学生看做是就业的敲门砖,就职单位也十分看重,而要想取得这些资格证书需交报名费、资料费、考试费等昂贵费用,因此农村大学生没有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二是择业时需要去就业单位考试、面试、实习,对应的便是车费、报名费、简历制作费、实习费等各种费用。贫困的家庭已不敢折腾,这也使农村大学生与一些好单位、远一点的单位失之交臂,而只能选择在学校附近参加就业招聘会等。二是关系网影响就业是当今社会不争的事实,农村家庭没有雄厚的社会资源,社会人际关系不足,很难与城镇家庭优越的人际关系比拼;三是农村大学生被视为家乡的骄傲,对自己的就业要求高,处于低不成、高不就的失业状态。城市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需要引导,需要有文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毕业都想留在城市工作,提高了失业率。
二、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是变化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政府、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态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也就是说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就业或者失业。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心理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决定将来的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大多数都得到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私人助学金等扶持,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成就梦想。以感恩的心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到祖国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就业,在工作上用足干劲体现个人价值,充分体现农村大学生的淳朴踏实和热情。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理
三峡库区的农村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随时有可能搬迁,以至于就业的抉择有很大的波动。在即将“社会化”的他们因为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矛盾冲突的影响,难免会有一些不利于就业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不公平择业心生抱怨。城镇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有着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的差异,相比城镇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有更多的捷径,农村大学生在所谓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上得不到公平,某些企业打着招聘的幌子招聘人才,实际上只是包装“内定”人员的外衣口号。这种所谓的“挫败感”伴随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面对种种不公平的择业选择,农村大学生便心生埋怨,怨恨社会的不公平,怨恨企业的欺骗,怨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农村,等等。这样消极的心态不及时调整会危害自身及他人。
二是就业价值观扭曲,急于求成。三峡库区的农村具有流动性特点,大部分家长都不希望子女再回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更不希望下一代遭受移民的痛苦,家长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学的子女身上,希望将来在大城市生活。为光宗耀祖,必须在城市扎根,可在城市里打工始终矮人一截,急于取得成就的农村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但往往因社会经验不足导致负债累累……心力交瘁的农村学子不知社会险恶,很容易走进传销等非法组织。
三是盲目从众,虚荣攀比。四所高等院校处于库区的腹心地带,高校效应带动经济的发展,于是美丽的校园使农村大学生养成与他人盲目攀比的坏习惯。观察就业的动势,农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评估的不自信,包括专业技能脱节、无艺术特长和社会关系网狭窄等都会引起心理的消极反应。
四是对就业感到自卑、恐惧、听天由命。纷繁复杂的社会,城乡二元结构清晰明朗,农村大学生在外因家庭贫寒而不敢抬头挺胸,失去很多就业抉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强烈的竞争对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激情掩盖不住层层失落,听天由命地接受社会关系网狭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不争的事实,放弃努力由此不再拼搏,对就业有自卑恐惧的消极心理。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全国普遍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都有的不理想的心理状态,国家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改善就业的大环境,还需要对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 三、三峡库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三峡库区的大部分地区是国家贫困救济地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也应该得到中央政府和重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不仅要在教育上投资,还需帮扶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新农村搞建设,以解决库区农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一)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
个性指导是指根据个人的优缺点进行指导,具有独特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指导农村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的兴趣,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工作。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实行个性指导,首先,高校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专业课程。理论性专业知识在求职过程中的分量太轻,需要学习与市场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所以,优化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必需的。学校可以请各行企业经理、人力资源部等分别来校针对本专业传授专业技能和面试技巧,开展专业研讨会等。农村大学生应重视实践技能,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提高素质能力,同时激发兴趣爱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提高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以至于就业前感受到就业的竞争压力。其次,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健康辅导。农村大学生因环境原因没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数人还处于盲目状态,所以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迫在眉睫。指导就业可使农村大学生远离悲观情绪,重拾信心,调整自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心理辅导是就业指导的重要辅导之一,校内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库区农村大学生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开展与心理与就业相关的教育活动,普及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就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为毕业生就业时遇到重重困难做铺垫。
(二)农村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或自主创业
自从2006年我国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三峡库区的相关部门在经济、文化、科教文卫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可目前新农村建设仍然缺大量的人才资源,因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社会经济滞后,农村公民与城镇公民有着严重的地位分层,大学生不到农村就业也使“三农”政策得不到全面发展,造成人才流失,所以农村大学生应该更新观念,“与其在家失业,不如在家就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知识造福家乡。生源地大学生对库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分析出有利数据为农民排忧解难。生源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可以自主创业,出租土地,根据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开辟柑橘等经济作物类生产基地。农村大学生在生活与工作上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在新中国和谐社会体系下既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又解决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农村正处于发展时期,大量的专业人才输入是重中之重,对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詹培民,王文波.三峡库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三峡研究,2007.
[2]杨金平,徐福刚,杨志惠.农村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及对策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规划重大思想动态调研委托项目“农村户籍大学生社会流动现状调查——以三峡库区为例”(项目号:2013DYW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