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随着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也在逐渐上升,建筑项目如何能够进行安全生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就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并对工程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管。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其监管对策。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对策
引言
建筑安全生产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对建筑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级生产部门不断在降低建筑事故率。但是,在各地大力兴建房屋的同时,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依然突出,并日益成为關注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我国各地建筑质量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安全生产隐患更为突出,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建筑安全生产与信用建设,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1、建筑生产现状分析
1.1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1)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大多数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很多违章习惯,短时间很难改掉,他们很容易受到意外事故伤害。(2)安全培训不到位。根据建筑行业相关规定,新进场,转场等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允许上岗,目前工地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基本未培训或培训时间太短,导致培训效果差。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培训,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大、更换岗位频繁,有效的安全培训难度较高。
1.2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工程建设参与主体涉及众多,任何一方的脱节或责任意识不强都会导致工程建设留下安全隐患。虽然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成立了安全生产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但这都是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没有强化各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导致工程建设安全责任缺位和错位。而基于各方利益冲突时,协调机制也是低效运转,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大打折扣。另外建设单位只是注重施工工程的控制,并没有在设计、勘测、招投标、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建筑设计的随意变换和主管人员的更换,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难以达到有效管理以及信用建设。
1.3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多
建筑施工中的多数作业都是在高处进行,如脚手架工程、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建筑物内外装饰施工等。国家标准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施工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建筑物向高层、超高层发展,施工作业面也变的较为狭窄。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往往大量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和设备设施集中在有限的场地中进行立体交叉作业。一定时间内在同一空间中危险源高度集中,使得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的概率增加。
1.4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施工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和当前通行的做法很少会对这些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造成这些人员对安全的认识不够,对安全问题提前预判能力不足,发生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也差。一些施工企业主要的施工机械、机具缺乏必要的保养和定期维护,部分老旧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为节省开支购买质量低劣的防护用品等。
1.5高素质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当今时代,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阶段,加强人力资源储备特别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的储备,是各个单位之间竞争能否成功的砝码。因此,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基于建筑工程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迫切,然而由于各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推广和使用时间不长,能够通晓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就相对不多,这就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反思及监管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体系,促进施工安全规范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监理工作机制,其中涉及监理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检查验收以及督促整改等多项制度。应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安全监理工作做铺垫。实际中,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单位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认真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技术交底以及设备维修记录等情况。应积极督促施工部门认真根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章程、制度以及标准进行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物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各类危险因素及事故源,以更好地处理安全生产问题。规章制度的建立,能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进而推动施工安全走上规范化道路。
2.2重视监理教育培训,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安全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监理企业应贯彻落实监理教育培训制度,并定期对监理人员展开培训,使之全面掌握和运用施工安全技术及操作技能,从容逐步提高自身的安全监理能力。应认真把握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重视对大型危险源进行合理监控,避免出现各种特大事故。监理人员在没有通过教育或者是考核之前,应禁止上岗。在施工准备过程中,还必须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要将安全监理纳入施工管理体系中,并根据工程特点来设计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安全监理细则。此外,施工单位还必须认真落实“措施审核”程序,对施工组织中所提及的安全技术、施工方案等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现场施工要求。
2.3保证安全资金投入
首先,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保投入所需比例的安全资金,合理的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品的增添、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安全措施的落实和职业健康的保障上;其次,施工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可靠、安全适用的施工工艺、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来推动施工安全生产,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和能力。
2.4落实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在安全管理中落实岗位责任制。在划分出了施工的职责部门,管理机构,制定了切实合理的安全细则后,主要就是落实到个人的管理上。另外,施工企业要坚持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明确各级人员在安全生产体系中的责任和权利,在实际管理中对安全责任制层层分解,签订各级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建筑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一套奖罚制度,对施工单位和企业员工要严格监督、奖罚分明,并对其安全生产中的不良行为,应追究其法人代表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5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各省、市、县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建筑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在网上收发文件,使工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评估、安全文明工地验收、安全生产许可证等信息化。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在网上公开,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群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公布
予众。
结束语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安全生产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建设、管理、监督的各方必须认真对待,从全局角度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3.
[2]陈大伟,方东平,张延东.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9,02:46-49.
[3]杨中宣,郑慧凡.构筑建筑安全生产体系的对策研究[J].施工技术,2006,05:27-29.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对策
引言
建筑安全生产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对建筑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级生产部门不断在降低建筑事故率。但是,在各地大力兴建房屋的同时,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依然突出,并日益成为關注的重点和热点。由于我国各地建筑质量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安全生产隐患更为突出,易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建筑安全生产与信用建设,强化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确保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1、建筑生产现状分析
1.1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1)我国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大多数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文化水平偏低,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很多违章习惯,短时间很难改掉,他们很容易受到意外事故伤害。(2)安全培训不到位。根据建筑行业相关规定,新进场,转场等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允许上岗,目前工地安全教育多流于形式,基本未培训或培训时间太短,导致培训效果差。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培训,由于他们的流动性大、更换岗位频繁,有效的安全培训难度较高。
1.2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工程建设参与主体涉及众多,任何一方的脱节或责任意识不强都会导致工程建设留下安全隐患。虽然大多数工程项目都成立了安全生产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但这都是只停留在纸上,而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安全生产,没有强化各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导致工程建设安全责任缺位和错位。而基于各方利益冲突时,协调机制也是低效运转,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大打折扣。另外建设单位只是注重施工工程的控制,并没有在设计、勘测、招投标、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全程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建筑设计的随意变换和主管人员的更换,使得工程建设安全生产难以达到有效管理以及信用建设。
1.3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多
建筑施工中的多数作业都是在高处进行,如脚手架工程、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建筑物内外装饰施工等。国家标准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施工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建筑物向高层、超高层发展,施工作业面也变的较为狭窄。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进度的需要,往往大量的施工人员、建筑材料和设备设施集中在有限的场地中进行立体交叉作业。一定时间内在同一空间中危险源高度集中,使得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的概率增加。
1.4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施工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整体素质水平较低。施工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和当前通行的做法很少会对这些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造成这些人员对安全的认识不够,对安全问题提前预判能力不足,发生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也差。一些施工企业主要的施工机械、机具缺乏必要的保养和定期维护,部分老旧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为节省开支购买质量低劣的防护用品等。
1.5高素质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当今时代,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阶段,加强人力资源储备特别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的储备,是各个单位之间竞争能否成功的砝码。因此,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基于建筑工程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复合型高级人才需求迫切,然而由于各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推广和使用时间不长,能够通晓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就相对不多,这就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对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反思及监管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体系,促进施工安全规范化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监理工作机制,其中涉及监理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检查验收以及督促整改等多项制度。应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为安全监理工作做铺垫。实际中,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单位以及施工管理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核,认真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技术交底以及设备维修记录等情况。应积极督促施工部门认真根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章程、制度以及标准进行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物品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各类危险因素及事故源,以更好地处理安全生产问题。规章制度的建立,能为安全监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进而推动施工安全走上规范化道路。
2.2重视监理教育培训,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安全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工作。监理企业应贯彻落实监理教育培训制度,并定期对监理人员展开培训,使之全面掌握和运用施工安全技术及操作技能,从容逐步提高自身的安全监理能力。应认真把握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重视对大型危险源进行合理监控,避免出现各种特大事故。监理人员在没有通过教育或者是考核之前,应禁止上岗。在施工准备过程中,还必须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要将安全监理纳入施工管理体系中,并根据工程特点来设计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安全监理细则。此外,施工单位还必须认真落实“措施审核”程序,对施工组织中所提及的安全技术、施工方案等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现场施工要求。
2.3保证安全资金投入
首先,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保投入所需比例的安全资金,合理的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品的增添、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安全措施的落实和职业健康的保障上;其次,施工企业要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可靠、安全适用的施工工艺、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淘汰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来推动施工安全生产,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和能力。
2.4落实安全管理岗位责任制
为了确保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真正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在安全管理中落实岗位责任制。在划分出了施工的职责部门,管理机构,制定了切实合理的安全细则后,主要就是落实到个人的管理上。另外,施工企业要坚持项目经理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明确各级人员在安全生产体系中的责任和权利,在实际管理中对安全责任制层层分解,签订各级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建筑企业还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一套奖罚制度,对施工单位和企业员工要严格监督、奖罚分明,并对其安全生产中的不良行为,应追究其法人代表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5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各省、市、县建筑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网络,统一建筑工程监管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做到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信息覆盖。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监管信息数据库,共享有关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各责任主体单位及相关人员行为,在网上收发文件,使工程开工前安全生产条件评估、安全文明工地验收、安全生产许可证等信息化。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在网上公开,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公示。接受群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公布
予众。
结束语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安全生产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建设、管理、监督的各方必须认真对待,从全局角度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3.
[2]陈大伟,方东平,张延东.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09,02:46-49.
[3]杨中宣,郑慧凡.构筑建筑安全生产体系的对策研究[J].施工技术,2006,0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