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我大学毕业。拿着大学期间画漫画存的三千块稿费,坐火车去了南方。离开家的最大的理由是,每一次亲朋来访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之后说:“你说现在念书有啥用, 你看你妈借钱供你读大学,你读完了也不包分配,也没工作,唉......”我至今都记得,那声叹息的意味深长。
南方的小企业特别多,很多布行也都打着服装公司的招牌,我记不清一天最多跑过多少场面试,也不记得和面试我的小老板们聊了多少关于设计、情怀以及未来的话题。就是一番谈话完事儿之后,老板拍拍案板说,来,现场打个版给我看看吧!那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个废物,我要做的是设计,不是打版!
我住的旅馆从单人间到四人间,午饭从有荤有素变成了全素,最后变成了沙县小吃里最便宜的拌面。我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躲在话吧给那些聊过QQ但没见过面的网友打电话:“你那边怎么样啊?我这边不太好,我快一个月没找到工作了,我很想家......”
那时候我才觉得,人生最难熬的不是穷苦,是寂寞。这个城市你没有一个亲人,他们说着你不懂的闽南话,你来这里,为了什么?后来阴差阳错地陪人面试,意外地被留下,虽然做的还不是自己想要的设计,但我在穷到只剩下火车票钱的时候,看见了转机。
那段时间要赶春节之后的订货会,设计任务特别多,我们每个设计师每天要设计超过20款作品,而且必须要四开纸纯手绘,并配合设计说明。
每天晚上九点老板来巡查,在会议室把所有的设计稿一字排开,好像皇帝翻牌子一样,点选稿件决定下场制作样品。被选中作品越多的人自然被认可得越多,被选中作品越少的人,自然会收到打击和冷落。这是最残酷的一场厮杀。
十点之后,我才能回宿舍休息。宿舍朝北没有暖气,12月的北方滴水成冰,我盖了两床棉被,头上面还要搭一个军大衣,不然第二天一定会头痛。那时候觉得最难熬的不是寒冷,是内心里的不服输。那一年我一共有12件作品入选订货手册。
那年春节我只有三天假期,我和老妈说,公司工作太忙我离不开,之后便顶着鞭炮声离家。在去公共澡堂的路上,我买了一本北京出版的杂志,看到封底写着招聘编辑,就动了来北京的念头。我用设计室的电脑写了一篇八千字的稿子,连同我的作品,用老板秘书那台唯一可以上网的机器发了出去。两周后我接到了入职电话。
2004年2月28日,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经验,我带着从三个朋友那借来的1500块钱去了北京。7天之后,主编告诉我,你暂时不符合我的要求,你做好准备,我找到合适的人就会把你开除。这句话让我之后的一年零24天里都活得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被替换掉。
我只能拼命从头开始学,学自己不懂的策划、学接人待物、学做版式设计、学做很多工作,还学着让自己平衡。我对自己说:你忘记你毕业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了吗?是赚钱!但要想赚钱,你要先在这个城市活下来。
2004年10月,我熬过了四个月的试用期,还了1500块的欠债,用三个月认识了一些画画的朋友,在离那些朋友比较近的北五环租了一套房子,房租800,我一个月工资2400。我没租过房子。不知道要付三押一,只好求房东说:“可不可以先给您两个月的,下个月我再给您两个月”房东最后同意了。两个月的房租是1600块,去掉这些我还剩下800,还要负担一个月的吃饭和路费。
我决定做兼职。写稿子,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来钱快。后来我有机会去了电视台做节目撰稿,一个专题一百,每个礼拜评一次,通过就给钱。那是一个日播节目,我最多一个月可以过八个节目。
我去了当时特别洋气的SOHO现代城上班,在那里知道了什么叫非线编辑,什么叫节奏,什么叫画面感。夜里十点我必须要离开,乘地铁换最后一班轻轨,如果赶不上,打车回家要五十块,那意味着当晚的努力浪费了一半。
下了轻轨为省三块钱,我一路迎风小跑十分钟,在小区门口的小吃店坐下,点一盘炒面片当晚饭。吃之前我会喝一口存在这里的二锅头暖暖身子,傻逼一样地大吼一声:嗨嗨嗨!那时最大的想法是:千万不能生病,不然感冒一定会耽搁工作。
在那段人生最难熬的日子,我从来不觉得辛苦,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想很多,想家里欠下的十万外债,想每个月如果能存一千块,距离十万还有多远......想到这里,就会从噩梦里哭着醒过来。在这个城市几乎是一路爬行着,最后才有机会勉强站起来,如今混在人群里和你们一样。
2014,我过完了35岁生日。这一年是我来北京的第十年;这一年我在职场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这一年,我出书了。
35岁的年纪对一个男人来说有点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很早以前我就不害怕衰老,但却一直拒绝成熟。因为我很怕自己年纪一把依旧一无是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北漂十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其实我很迷茫。
我把在职场里的那些失败和教训写在网络上,意外地引起了反响。在这个成功者满布的时代,忽然聚焦而来的目光让我很不适应,因为我还没准备好。
当收到第一封出版社的邀约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相信。陆续收到第二、第三封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代怎么了?草根一般的我也可以出书了?
我继续在网络上战战兢兢地分享,分享我浅薄的职场经验,分享我人生里大部分的失落与无奈,分享这十年里的七年弯路,分享唯一可以拿出来对外人说的一点点进步,然后这本书就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在自我总结中获得的,都是在被人需要、有人鼓掌的支持里得到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人比较,唯一无法比较的是经历。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后人超越,唯一不能超越的是生命的深度。很多情操都可以在蹉跎里被粉碎,唯一不曾放弃的是对梦想的执着。如今想想,我在这个城市最大的期许居然是:先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证明,迟早有一天我会属于这里。
南方的小企业特别多,很多布行也都打着服装公司的招牌,我记不清一天最多跑过多少场面试,也不记得和面试我的小老板们聊了多少关于设计、情怀以及未来的话题。就是一番谈话完事儿之后,老板拍拍案板说,来,现场打个版给我看看吧!那时候觉得自己好像个废物,我要做的是设计,不是打版!
我住的旅馆从单人间到四人间,午饭从有荤有素变成了全素,最后变成了沙县小吃里最便宜的拌面。我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躲在话吧给那些聊过QQ但没见过面的网友打电话:“你那边怎么样啊?我这边不太好,我快一个月没找到工作了,我很想家......”
那时候我才觉得,人生最难熬的不是穷苦,是寂寞。这个城市你没有一个亲人,他们说着你不懂的闽南话,你来这里,为了什么?后来阴差阳错地陪人面试,意外地被留下,虽然做的还不是自己想要的设计,但我在穷到只剩下火车票钱的时候,看见了转机。
那段时间要赶春节之后的订货会,设计任务特别多,我们每个设计师每天要设计超过20款作品,而且必须要四开纸纯手绘,并配合设计说明。
每天晚上九点老板来巡查,在会议室把所有的设计稿一字排开,好像皇帝翻牌子一样,点选稿件决定下场制作样品。被选中作品越多的人自然被认可得越多,被选中作品越少的人,自然会收到打击和冷落。这是最残酷的一场厮杀。
十点之后,我才能回宿舍休息。宿舍朝北没有暖气,12月的北方滴水成冰,我盖了两床棉被,头上面还要搭一个军大衣,不然第二天一定会头痛。那时候觉得最难熬的不是寒冷,是内心里的不服输。那一年我一共有12件作品入选订货手册。
那年春节我只有三天假期,我和老妈说,公司工作太忙我离不开,之后便顶着鞭炮声离家。在去公共澡堂的路上,我买了一本北京出版的杂志,看到封底写着招聘编辑,就动了来北京的念头。我用设计室的电脑写了一篇八千字的稿子,连同我的作品,用老板秘书那台唯一可以上网的机器发了出去。两周后我接到了入职电话。
2004年2月28日,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经验,我带着从三个朋友那借来的1500块钱去了北京。7天之后,主编告诉我,你暂时不符合我的要求,你做好准备,我找到合适的人就会把你开除。这句话让我之后的一年零24天里都活得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被替换掉。
我只能拼命从头开始学,学自己不懂的策划、学接人待物、学做版式设计、学做很多工作,还学着让自己平衡。我对自己说:你忘记你毕业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了吗?是赚钱!但要想赚钱,你要先在这个城市活下来。
2004年10月,我熬过了四个月的试用期,还了1500块的欠债,用三个月认识了一些画画的朋友,在离那些朋友比较近的北五环租了一套房子,房租800,我一个月工资2400。我没租过房子。不知道要付三押一,只好求房东说:“可不可以先给您两个月的,下个月我再给您两个月”房东最后同意了。两个月的房租是1600块,去掉这些我还剩下800,还要负担一个月的吃饭和路费。
我决定做兼职。写稿子,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来钱快。后来我有机会去了电视台做节目撰稿,一个专题一百,每个礼拜评一次,通过就给钱。那是一个日播节目,我最多一个月可以过八个节目。
我去了当时特别洋气的SOHO现代城上班,在那里知道了什么叫非线编辑,什么叫节奏,什么叫画面感。夜里十点我必须要离开,乘地铁换最后一班轻轨,如果赶不上,打车回家要五十块,那意味着当晚的努力浪费了一半。
下了轻轨为省三块钱,我一路迎风小跑十分钟,在小区门口的小吃店坐下,点一盘炒面片当晚饭。吃之前我会喝一口存在这里的二锅头暖暖身子,傻逼一样地大吼一声:嗨嗨嗨!那时最大的想法是:千万不能生病,不然感冒一定会耽搁工作。
在那段人生最难熬的日子,我从来不觉得辛苦,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想很多,想家里欠下的十万外债,想每个月如果能存一千块,距离十万还有多远......想到这里,就会从噩梦里哭着醒过来。在这个城市几乎是一路爬行着,最后才有机会勉强站起来,如今混在人群里和你们一样。
2014,我过完了35岁生日。这一年是我来北京的第十年;这一年我在职场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这一年,我出书了。
35岁的年纪对一个男人来说有点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很早以前我就不害怕衰老,但却一直拒绝成熟。因为我很怕自己年纪一把依旧一无是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北漂十年,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其实我很迷茫。
我把在职场里的那些失败和教训写在网络上,意外地引起了反响。在这个成功者满布的时代,忽然聚焦而来的目光让我很不适应,因为我还没准备好。
当收到第一封出版社的邀约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相信。陆续收到第二、第三封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代怎么了?草根一般的我也可以出书了?
我继续在网络上战战兢兢地分享,分享我浅薄的职场经验,分享我人生里大部分的失落与无奈,分享这十年里的七年弯路,分享唯一可以拿出来对外人说的一点点进步,然后这本书就出来了。而这些都是在自我总结中获得的,都是在被人需要、有人鼓掌的支持里得到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人比较,唯一无法比较的是经历。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后人超越,唯一不能超越的是生命的深度。很多情操都可以在蹉跎里被粉碎,唯一不曾放弃的是对梦想的执着。如今想想,我在这个城市最大的期许居然是:先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有机会证明,迟早有一天我会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