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笔者。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教育的价值在于,当一个人把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全忘了以后还存在于骨子里的东西。
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当前青少年人格缺陷问题日益突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思想意识、人格素养逐渐形成的时期,青少年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因素为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西方大量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冲击,本位化、功利性思想意识愈演愈烈,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压力,加之社会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公德缺乏等。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严重的“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偏颇,造成青少年急功近利、贪图实惠、集体观念差、社会责任感淡薄。
再次,长辈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独立性、自主性差,进取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意志薄弱、害怕吃苦等。近年来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不断增加,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
最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但发展得不成熟、不平衡、不稳定,对错误思想和落后腐败现象难以从本质上加以认识,结果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缺失,甚至愤世嫉俗、破罐破摔、抵触逆反。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责无旁贷 第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道德信仰教育,摒弃本位价值取向,加强对青少年热爱祖国、培养诚信友善、正确地认识荣辱观、重视社会责任感等教育。
第二,加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性格开朗、情绪积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等精神。
第三,重视优秀传统美德熏陶,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人格教育资源,可以影响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忧国忧民、勤劳简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务实求真、重理想、重道德、重气节等方面。
课程建设,追求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在教育逐渐实现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公平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过程,特别是课程和教学的公平和均衡。而家长择校很大程度上是择课程。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三级课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显性地相对公平的,而校本课程开发,校际之间差距巨大。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建立校本课程统筹管理和交流分享机制 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内容、开发、实施和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基层学校统一申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统筹师资力量指导帮助学校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另外,还可以搭建校本课程专题网络平台、建立精品校本课程群,供广大基层学校学习借鉴。
鼓励广大教师自主开发微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少华说:“微课程是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微型课程。”微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班情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孩子们课间喜欢玩纸飞机,体育组教师可以开发“传统游戏”微课程,让学生在纸飞机、跳皮筋、踢毽子、跳绳、溜溜球等游戏中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每学期举办一次传统游戏比赛;又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重点,低年级组教师可以开发“文明礼仪”微课程。
套用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教师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一方面要敢于并善于把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力求让课程更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看到高速路上的标语“青山绿水永驻”,可以让学生猜猜与之对应的另一句应该是什么,再让学生试着玩对联游戏;又比如:艺术节有摄影作品展,可以让学生给摄影作品拟标题,并配上说明文字。这种生活中随机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既有趣又高效,一件事情叫作“劳动”还是“游戏”,主要取决于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它的灵活性。
以学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现代教育的三元素是课程、课堂和课外,其中课堂是核心和关键: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打造以学为本,轻负高质的课堂应该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引领 近年来,人本主义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日趋成熟。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来“儿童中心说”,积极主张“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努力推进民主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教人做主人,主张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学习是自我挖掘潜能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联系旧知识和已有经验自我建构的。“学习金字塔”的实验,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过一个“学习24小时后平均保持率”的课题,结果是这样的:听讲,能够保持5%;阅读,保持10%;视听结合,保持20%;示范,保持30%;讨论,保持50%;实践练习,保持75%;向他人讲述或立即应用,保持90%。
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方略 第一,恪守一个原则:以学为本。朱永新教授指出:“自学是学生唯一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自学水平上。”理想的高效课堂要确保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自学,把学生学习视为课堂的真正核心。因此,高效课堂要恪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学为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学”,充分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激发两种状态。一是积极的自我认可,这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二是积极的课堂对话。课堂只有发生对话才能发生学习。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伙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生命对话。
第三,用好三种导学方式。一是倾听,倾听是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串联,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旧知识串联、与已有经验串联、与方法规律串联、与思维和生命串联。三是追问,追问是一种深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四,重视“四个度”。一是参与度。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二是自主度。学生积极主动,教师指导好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充足的自学时间。三是合作度。学会倾听、学会发表、互学互助。四是探究度。敢于并善于质疑探究。
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成功的课堂模式案例很多,大同小异,概括出基本流程:一是导学(5分钟)。激发兴趣,联系旧知和经验,明确目标。二是自学(15分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了解现有发展区,问题暴露越多越好)。三是互学(15分钟)。互学互助,互相质疑问难。四是固学(5分钟)。练习巩固,总结提升。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教师都应该有充分的调整和发挥空间。
总之,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教育工作者要满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善于学习思考、勇于探究实践、追求本真教育、全面提升质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哪怕天空不曾留下痕迹,但也要努力飞过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中心学校)
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当前青少年人格缺陷问题日益突出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思想意识、人格素养逐渐形成的时期,青少年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因素为学生的人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首先,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面对西方大量不良文化的渗透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冲击,本位化、功利性思想意识愈演愈烈,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急剧变化,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巨大压力,加之社会不良道德文化的侵蚀,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信仰偏失、价值取向功利、公德缺乏等。
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社会存在严重的“重智能轻人格”的教育偏颇,造成青少年急功近利、贪图实惠、集体观念差、社会责任感淡薄。
再次,长辈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独立性、自主性差,进取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意志薄弱、害怕吃苦等。近年来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不断增加,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
最后,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与生理快速发展,但发展得不成熟、不平衡、不稳定,对错误思想和落后腐败现象难以从本质上加以认识,结果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缺失,甚至愤世嫉俗、破罐破摔、抵触逆反。
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责无旁贷 第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要重视道德信仰教育,摒弃本位价值取向,加强对青少年热爱祖国、培养诚信友善、正确地认识荣辱观、重视社会责任感等教育。
第二,加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性格开朗、情绪积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等精神。
第三,重视优秀传统美德熏陶,是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人格教育资源,可以影响青少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忧国忧民、勤劳简朴、尊老爱幼、谦虚谨慎、务实求真、重理想、重道德、重气节等方面。
课程建设,追求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在教育逐渐实现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公平的关注点逐渐转向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过程,特别是课程和教学的公平和均衡。而家长择校很大程度上是择课程。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课程”,“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三级课程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显性地相对公平的,而校本课程开发,校际之间差距巨大。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建立校本课程统筹管理和交流分享机制 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内容、开发、实施和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基层学校统一申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统筹师资力量指导帮助学校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另外,还可以搭建校本课程专题网络平台、建立精品校本课程群,供广大基层学校学习借鉴。
鼓励广大教师自主开发微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少华说:“微课程是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微型课程。”微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班情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例如:孩子们课间喜欢玩纸飞机,体育组教师可以开发“传统游戏”微课程,让学生在纸飞机、跳皮筋、踢毽子、跳绳、溜溜球等游戏中选择最喜欢的两个,每学期举办一次传统游戏比赛;又比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重点,低年级组教师可以开发“文明礼仪”微课程。
套用朱永新教授的一句话:教师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一方面要敢于并善于把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力求让课程更适合学校、适合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看到高速路上的标语“青山绿水永驻”,可以让学生猜猜与之对应的另一句应该是什么,再让学生试着玩对联游戏;又比如:艺术节有摄影作品展,可以让学生给摄影作品拟标题,并配上说明文字。这种生活中随机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既有趣又高效,一件事情叫作“劳动”还是“游戏”,主要取决于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它的灵活性。
以学为本,打造高效课堂
现代教育的三元素是课程、课堂和课外,其中课堂是核心和关键: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课堂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打造以学为本,轻负高质的课堂应该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
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引领 近年来,人本主义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日趋成熟。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来“儿童中心说”,积极主张“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努力推进民主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教人做主人,主张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学习是自我挖掘潜能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联系旧知识和已有经验自我建构的。“学习金字塔”的实验,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研究过一个“学习24小时后平均保持率”的课题,结果是这样的:听讲,能够保持5%;阅读,保持10%;视听结合,保持20%;示范,保持30%;讨论,保持50%;实践练习,保持75%;向他人讲述或立即应用,保持90%。
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方略 第一,恪守一个原则:以学为本。朱永新教授指出:“自学是学生唯一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自学水平上。”理想的高效课堂要确保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自学,把学生学习视为课堂的真正核心。因此,高效课堂要恪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以学为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展开,都要围绕学生的“学”,充分地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激发两种状态。一是积极的自我认可,这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二是积极的课堂对话。课堂只有发生对话才能发生学习。让学生与教材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伙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生命对话。
第三,用好三种导学方式。一是倾听,倾听是重要的学习素养,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串联,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旧知识串联、与已有经验串联、与方法规律串联、与思维和生命串联。三是追问,追问是一种深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四,重视“四个度”。一是参与度。激发兴趣、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二是自主度。学生积极主动,教师指导好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充足的自学时间。三是合作度。学会倾听、学会发表、互学互助。四是探究度。敢于并善于质疑探究。
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成功的课堂模式案例很多,大同小异,概括出基本流程:一是导学(5分钟)。激发兴趣,联系旧知和经验,明确目标。二是自学(15分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了解现有发展区,问题暴露越多越好)。三是互学(15分钟)。互学互助,互相质疑问难。四是固学(5分钟)。练习巩固,总结提升。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教师都应该有充分的调整和发挥空间。
总之,教育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教育工作者要满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善于学习思考、勇于探究实践、追求本真教育、全面提升质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最高的技巧是没有技巧,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哪怕天空不曾留下痕迹,但也要努力飞过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峡川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