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台湾,是一个令众多交换生怀念的地域。半年时光匆匆,从初见时的忐忑到分别时的不舍,欢乐、畅想、珍惜、感动,永留心间。在与高雄师范大学的127天相处当中,我收获了学识、友谊、见识,更有无数的人生经验和生活哲学。
创意源于练习
相信观看过台湾学生课堂报告的人,都会被一种叫做“创意”的东西所折服。在那里,课程的表现形式完全颠覆传统模式:学生们设计出精美的facebook主界面讲述“柳毅传书”故事的实时朋友圈;用“大富翁”游戏的模式模拟“三言二拍”系列故事可能面临的困境;用网络视频剪辑的方式重新搭配字幕描绘“白娘传”的爱情故事。
这些创意的背后,证明着这些大一大二的同学们熟练掌握着PS,premier,游戏编程等实操技术。频繁的接触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段位,这是创意的最初来源。
记得有一次,阿筑拿了一个夜明小布灯笼给我。我惊诧于做工的精致,于是问她在哪里买的。她笑笑说是自己做的,并称这也非难事,小学的必修课,人人都会。后来我才知道,台湾小学生的生活里有极其丰富的课余时光,他们把手工艺当做一门课程来学习,无论男生女生,陶艺,木工,针织,样样在行。
当年有媒体宣扬称,大陆学生更努力,台湾学生更具创意。仔细想来,谁也没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是在训练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老师不固化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就应运而生了。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有天下课去听了一个官员的讲座,这个人在业界极有名气。演讲结束后的自由提问环节,哲希学长一身正装,站得笔直向他提问。问题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在提问的短短三分钟时间里,他一直在重复“哲希想问,哲希心想”等措辞,主讲者一直微笑回答他的问题。
当晚正好和哲希一起吃饭,我问他为什么穿正装,为什么不断重复自己的名字。他瞧着我一身简单的连衣裙,说:“我们两个人就这样站在今天的主讲者面前,他肯定对我有印象,对你没印象,这就是职业装的价值;‘重复名字’是为了让他记住我的名字,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再见面,我的机会是不是就更多了?内地的优秀人才这么多,你有想过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吗?”
那是我第一次思考“机会”这个名词,之前只是听过机会来了要抓住它,直到那天我才知道机会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些看起来“小心机”的做法却是赢得机遇的绝佳助力。
果敢的人才有未来
国文系有个同学一直坐轮椅,但她脸上始终有最灿烂的笑容。偶然的一次聊天,她告诉我,一年前她出了车祸,右腿严重骨折;为了方便回家,就从政治大学退学重新考到高师大来读书。现在一边养伤一边读书,等伤好了继续考回政大。她表达得很轻松,就好像这些是生命里必然会发生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经历这样的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勇敢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上上签,从而成为人生赢家。
国文系的一位老先生一提起晋文公的哥哥申生就咬牙切齿,申生当时有无数次活下来做君王的机会,就被他懦弱和犹豫的个性给葬送掉了。他在多年诵读史书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犹豫不决。”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的自己,非常优柔寡断。发现这一点后,我就开始强迫自己改正,命令自己迅速作决定。当机立断,让决定变得更坚定,也让自己在群体生活中更受欢迎。
苦中作乐是美好的品质
台湾偶像剧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女主角通常出身贫寒,但她有乐观知足的个性,还有一直捧场,充满欢笑的爸爸妈妈。之前以为这只有在剧中才能呈现,后来才发现这就是真实的台湾人。
台湾的大学有着非常频繁的考试。对于国文系学生来说,有些课程虽然每次都开卷考,但通过率不到50%。开考前几天的图书馆里异常热闹,一群学生抱书痛讀,更有之前挂科的学长学姐火爆出动。不过大家惯行的策略是“坚决不做饿死鬼”。于是消夜成了我们奋战的动力,学校门口的阿伯臭豆腐,几乎夜夜卖空。备考是痛苦的,但是过程却开心和乐。
后来我也学会了这种乐观品质,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给自己找值得乐呵的事情,包括每周出去旅行,练习书法,学唱粤语歌,当然,还有去吃泡面。
苦中作乐的精髓是在苦闷中找到能够治愈自己的东西,这几乎应该是每个社会人的必备技能。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还保持积极的态度,任何事情都有逆转的可能。
当捧场成为一种习惯
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发表言论,本来就让人不安。但是台湾的同学都自带“捧场”功能,无论你说得对不对,大家习惯用鼓掌和喝彩来回应;不管你讲笑话是否好笑,大家也会应和着笑两声;如果你心血来潮想搞几个小互动,也完全不用担心冷场。习惯替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是台湾学生最有人情味儿的表现。
换一个角度来想,台湾的小孩子们通常是自信阳光的,这也与他们从小经常受到鼓励密切相关。
权威是用来挑战的
你有没有见过学生当场挑战老师?在台湾,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学生对课程设置有疑问,会主动举手要求发言,礼貌表明自己的质疑。老师通常也很通情达理,在适度范围内,不会驳回学生的意见,甚至直接采纳。
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林真心带头反抗教导主任,直至全校学生集体放弃校规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在电影院,一个大陆朋友诧异地问我,这情节可能是真的吗?我坚定地告诉他说,这些台湾的学生们,还真干得出来。
台湾的老师通常很少有大师的架子,他们和学生更像是朋友。来学校的第一天,副校长就跟我们交换生说,他是我们的“后勤保姆”,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直接去办公室找他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根本不用去办公室,我们经常会在学校餐厅、便利店、理发店找到他,无论是学分转换还是寝室漏水,有问必答。
姿态永远和学生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是台湾老师的整体风格,也是老师们备受爱戴的原因。
后记
离开台湾已数年,然而时至今日也说不清道不明台湾因何魅力蛊惑我如此之久。后来年纪大些,有了点生活体会,觉得大概是台湾那种温馨客气的人际环境让习惯不安的我也有了安全感吧。就算有朝一日生活不如意,高师大也可以是一个念想:去校园里找老师侃几句,甚至就自个儿在操场上走一走,便也足够了。
创意源于练习
相信观看过台湾学生课堂报告的人,都会被一种叫做“创意”的东西所折服。在那里,课程的表现形式完全颠覆传统模式:学生们设计出精美的facebook主界面讲述“柳毅传书”故事的实时朋友圈;用“大富翁”游戏的模式模拟“三言二拍”系列故事可能面临的困境;用网络视频剪辑的方式重新搭配字幕描绘“白娘传”的爱情故事。
这些创意的背后,证明着这些大一大二的同学们熟练掌握着PS,premier,游戏编程等实操技术。频繁的接触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在交流中提高彼此的段位,这是创意的最初来源。
记得有一次,阿筑拿了一个夜明小布灯笼给我。我惊诧于做工的精致,于是问她在哪里买的。她笑笑说是自己做的,并称这也非难事,小学的必修课,人人都会。后来我才知道,台湾小学生的生活里有极其丰富的课余时光,他们把手工艺当做一门课程来学习,无论男生女生,陶艺,木工,针织,样样在行。
当年有媒体宣扬称,大陆学生更努力,台湾学生更具创意。仔细想来,谁也没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是在训练中一点点培养起来的。老师不固化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就应运而生了。
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有天下课去听了一个官员的讲座,这个人在业界极有名气。演讲结束后的自由提问环节,哲希学长一身正装,站得笔直向他提问。问题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在提问的短短三分钟时间里,他一直在重复“哲希想问,哲希心想”等措辞,主讲者一直微笑回答他的问题。
当晚正好和哲希一起吃饭,我问他为什么穿正装,为什么不断重复自己的名字。他瞧着我一身简单的连衣裙,说:“我们两个人就这样站在今天的主讲者面前,他肯定对我有印象,对你没印象,这就是职业装的价值;‘重复名字’是为了让他记住我的名字,如果有一天我们还能再见面,我的机会是不是就更多了?内地的优秀人才这么多,你有想过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吗?”
那是我第一次思考“机会”这个名词,之前只是听过机会来了要抓住它,直到那天我才知道机会是可以自己创造出来的。
这些看起来“小心机”的做法却是赢得机遇的绝佳助力。
果敢的人才有未来
国文系有个同学一直坐轮椅,但她脸上始终有最灿烂的笑容。偶然的一次聊天,她告诉我,一年前她出了车祸,右腿严重骨折;为了方便回家,就从政治大学退学重新考到高师大来读书。现在一边养伤一边读书,等伤好了继续考回政大。她表达得很轻松,就好像这些是生命里必然会发生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经历这样的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只知道,勇敢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上上签,从而成为人生赢家。
国文系的一位老先生一提起晋文公的哥哥申生就咬牙切齿,申生当时有无数次活下来做君王的机会,就被他懦弱和犹豫的个性给葬送掉了。他在多年诵读史书的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犹豫不决。”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的自己,非常优柔寡断。发现这一点后,我就开始强迫自己改正,命令自己迅速作决定。当机立断,让决定变得更坚定,也让自己在群体生活中更受欢迎。
苦中作乐是美好的品质
台湾偶像剧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女主角通常出身贫寒,但她有乐观知足的个性,还有一直捧场,充满欢笑的爸爸妈妈。之前以为这只有在剧中才能呈现,后来才发现这就是真实的台湾人。
台湾的大学有着非常频繁的考试。对于国文系学生来说,有些课程虽然每次都开卷考,但通过率不到50%。开考前几天的图书馆里异常热闹,一群学生抱书痛讀,更有之前挂科的学长学姐火爆出动。不过大家惯行的策略是“坚决不做饿死鬼”。于是消夜成了我们奋战的动力,学校门口的阿伯臭豆腐,几乎夜夜卖空。备考是痛苦的,但是过程却开心和乐。
后来我也学会了这种乐观品质,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给自己找值得乐呵的事情,包括每周出去旅行,练习书法,学唱粤语歌,当然,还有去吃泡面。
苦中作乐的精髓是在苦闷中找到能够治愈自己的东西,这几乎应该是每个社会人的必备技能。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只要还保持积极的态度,任何事情都有逆转的可能。
当捧场成为一种习惯
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发表言论,本来就让人不安。但是台湾的同学都自带“捧场”功能,无论你说得对不对,大家习惯用鼓掌和喝彩来回应;不管你讲笑话是否好笑,大家也会应和着笑两声;如果你心血来潮想搞几个小互动,也完全不用担心冷场。习惯替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是台湾学生最有人情味儿的表现。
换一个角度来想,台湾的小孩子们通常是自信阳光的,这也与他们从小经常受到鼓励密切相关。
权威是用来挑战的
你有没有见过学生当场挑战老师?在台湾,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学生对课程设置有疑问,会主动举手要求发言,礼貌表明自己的质疑。老师通常也很通情达理,在适度范围内,不会驳回学生的意见,甚至直接采纳。
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林真心带头反抗教导主任,直至全校学生集体放弃校规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在电影院,一个大陆朋友诧异地问我,这情节可能是真的吗?我坚定地告诉他说,这些台湾的学生们,还真干得出来。
台湾的老师通常很少有大师的架子,他们和学生更像是朋友。来学校的第一天,副校长就跟我们交换生说,他是我们的“后勤保姆”,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直接去办公室找他就可以了。然而事实上根本不用去办公室,我们经常会在学校餐厅、便利店、理发店找到他,无论是学分转换还是寝室漏水,有问必答。
姿态永远和学生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是台湾老师的整体风格,也是老师们备受爱戴的原因。
后记
离开台湾已数年,然而时至今日也说不清道不明台湾因何魅力蛊惑我如此之久。后来年纪大些,有了点生活体会,觉得大概是台湾那种温馨客气的人际环境让习惯不安的我也有了安全感吧。就算有朝一日生活不如意,高师大也可以是一个念想:去校园里找老师侃几句,甚至就自个儿在操场上走一走,便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