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岁女孩每天写诗2000首,小学生研究癌症在全国青创赛获奖……近期,各类“神童”新闻层出不穷。尽管这些“神童”多数都已经被证伪,却透露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神童”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不断出现,也加深了众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焦虑。
“神童”成长史
国人对“神童”的迷恋与推崇,可谓古已有之。流传下来的“神童”范本更是花样百出:有记忆力超群者如晏殊五岁能诗、七岁能文;有文思泉涌者如寇准三步成诗;有临危不乱、机敏过人者如司马光砸缸,还有物理知识丰富者如文彦博灌水浮球……这些“神童”通过口口相传为世人所熟知。父母也经常拿来当作教育孩子的典型案例,激励孩子,也更鼓励自己:我的孩子当然也有可能成为神童。
1974年5月,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到中国访问,看到当时全国高考已经全面废除,中国的人才培养陷入停滞阶段。有没有可能小范围尽快培养一批尖子人才?李政道出于这个想法,向国家提出了一个建议:“能否参照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一批有天赋、有条件培养的十三四岁的少年,直接送到大学里去培训。”而培养这批人才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很快,新中国第一位“神童”宁铂闪亮登场了: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1977年,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给兼任中科院院长的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江西赣州八中的13岁天才少年。方毅读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属中科大,可以破格录取宁铂进入大学学习。
以招收宁铂为契机,中科大开办了全国首个大学少年班,21名天才少年成了中国最早的少年班大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也就在这一年,其他11所高校也开始招收15岁以下高智商少年入校。宁铂本人还创造了一项纪录:中科大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以19岁的年龄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
经过一年适应期学习,14岁的宁铂被分配到理论物理专业,但是他根本不喜欢物理。宁铂开始厌恶“神童”的光环,不满自己被人摆布的命运。后来,他向老师申请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学,被果断拒绝。
终于,“神童”称谓的不断暗示,使他变得自大,也变得害怕失败,畏缩不前。他曾经连续三次尝试考研,却每次都在踏入考场前弃考,甚至威胁老师,逼他去考试的话他就要逃跑。结婚后,宁铂开始练气功、吃素,偶尔会离家出走,甚至逃去寺庙出家又被找回来。1998年,宁铂还参加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在节目中,他频繁抢话筒发言,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正式离开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学,“神童”传奇就此落幕。
新中国第一届少年班,最终为国家提供了一批研究型人才。但令人唏嘘的是,当年最炙手可热的几名天才少年,最终都归于平凡。反而是低调的、被保护得很好的学生,最后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例如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的张亚勤,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首席教授、中科大大师讲席教授姚新等人。
1999年,一个名叫刘亦婷的成都女孩依照母亲精确无误的教育和人生规划,斩获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父母很快将对女儿的教育经历写成了一本《哈佛少女刘亦婷》。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成了国内家长的“圣经”,光是正版就卖出200多万册。在20世纪90年代末留美热的大背景下,刘亦婷就这样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神童,而且是可复制、可翻版的神童。从此,人造“神童”时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