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生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实施拓展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笔者针对低段如何开展课外拓展性阅读进行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拓展阅读;课外低段;方法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现在,我们让整个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扩大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读到更多、更好的文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中外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扩大阅读量。低段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确定相关主题—搜寻课外材料—延伸学习内容—深化主题理解
一、对拓展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走进秋天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在学完有关秋天的词语和课文时,笔者布置了课外作业: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句子、文章和诗歌。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笔者“我找到了写秋天的诗歌,我把它带来了。”“我找到了描写秋天的句子,我把它抄下来了。”“我找到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我是和妈妈一起找的”……看着学生喜悦的脸庞,很有成就感的样子,笔者临时决定请学生把找到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品读,然后把比较好的推荐给大家,请他们读给大家听。这时候,那些搜集比较多,课外时间花得比较多的同学可谓出尽了风头,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赞赏,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笔者把比较好的内容打印出来,每人一份,那些被选中的内容,有的是学生找的,他们比别的同学更兴奋,虽然有的同学没去搜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明白了该如何去进行课外阅读和搜集。
(二)走进大自然
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体系。特别是一些常识性课文,如果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学生就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完整地理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系统、全面的阐述。补充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有利于建构新的完整的体系。学生定会感到学有联系、学有所得,求知欲望会更强烈。
当《植物妈妈有办法》学完后,笔者提了个问题:“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你可以去看一下有关植物方面的书。”后来,笔者又说:“其实植物世界不光传播种子这么奇妙,还有更多奇妙的事物等着你去发现呢?”这天,顺便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植物篇,第二天把奇妙的植物世界介绍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带着任务饶有兴趣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有的还特意去买了有关的书籍。第二天,学生先带着问题考大家:树叶为什么是绿的?秋天有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为什么根向地下长?树木的年龄是怎么来的?……当学生高兴地来告诉大家时,是那么有自信。
二、对拓展阅读进行专题训练
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提倡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习惯,在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教师可进行有意识的专题训练。
当笔者在《识字4》有关成语课教学前,有学生说:“这里的故事我的书里有的。”“这些成语有些我看到过的。”听了这话后,笔者顿受启发,发现班上成语故事方面的书比较多,于是对大家说:“今天中午,大家可以去找一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可以是课文里的成语,也可以是课外的成语。”于是,《识字四》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讲成语故事的课。在课上,学生讲到了《坐井观天》《拔苗助长》《一叶障目》《掩耳盗铃》……课内的,课外的都有,这时,老师的讲解是多余的,笔者只说了一句:同学们自己找来了这么多成语故事,还讲给大家听,又能干了不少,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成语故事,你可以自己去看,到时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过后没几天,笔者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手里拿着崭新的成语故事书在看。
这次的专题训练,因相关的书比较多,学生几乎人人参与,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链接。
三、对拓展性阅读进行有效的展示和评价
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学生有时对拓展阅读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教师可采取从课外阅读到课内展示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阅读课文从以前孤立的一篇到阅读课外相关内容的
数篇。
例如学习《古诗两首》时,学的是有关秋天的古诗,一首是诗人苏轼写的,还有一首是杜牧写的,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双休日回家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和诗人苏轼、杜牧写的诗歌。当周一上交时,多的同学竟二三十首。这时,笔者觉得点到为止未免有些可惜,毕竟有的同学搜集时花了很多工夫,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就把比较浅显易懂的诗歌摘录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余时间背诵,这下又激起了一部分同学的热情。可是,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比较自觉,兴趣又比较浓厚的同学已经都会背诵了,可有的同学还一首都不会背。什么办法能让全班同学都去背诵古诗呢?笔者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时间,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古诗背诵比赛,借此机会也可让那些会背的同学展示一下自己。课堂上老师说古诗题目,会背的同学举手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开始几首很多人都抢着背,越到最后,会背的人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争着在背,听的同学对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这时,及时进行了评价:有的同学会背那么多古诗,真厉害。从现在开始,每背出一首加2分,到时候我们再来个古诗背诵比赛,怎么样?经过这节课后,学生明确了目标,也下定了决心,学习的劲头也高了。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拓展阅读;课外低段;方法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现在,我们让整个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扩大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尽可能读到更多、更好的文章,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中外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扩大阅读量。低段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确定相关主题—搜寻课外材料—延伸学习内容—深化主题理解
一、对拓展阅读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走进秋天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在学完有关秋天的词语和课文时,笔者布置了课外作业: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词语、句子、文章和诗歌。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笔者“我找到了写秋天的诗歌,我把它带来了。”“我找到了描写秋天的句子,我把它抄下来了。”“我找到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我是和妈妈一起找的”……看着学生喜悦的脸庞,很有成就感的样子,笔者临时决定请学生把找到的内容展示给大家看。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品读,然后把比较好的推荐给大家,请他们读给大家听。这时候,那些搜集比较多,课外时间花得比较多的同学可谓出尽了风头,受到了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赞赏,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笔者把比较好的内容打印出来,每人一份,那些被选中的内容,有的是学生找的,他们比别的同学更兴奋,虽然有的同学没去搜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明白了该如何去进行课外阅读和搜集。
(二)走进大自然
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体系。特别是一些常识性课文,如果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学生就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更完整地理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系统、全面的阐述。补充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有利于建构新的完整的体系。学生定会感到学有联系、学有所得,求知欲望会更强烈。
当《植物妈妈有办法》学完后,笔者提了个问题:“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你可以去看一下有关植物方面的书。”后来,笔者又说:“其实植物世界不光传播种子这么奇妙,还有更多奇妙的事物等着你去发现呢?”这天,顺便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看《十万个为什么》的植物篇,第二天把奇妙的植物世界介绍给大家。这样一来,学生带着任务饶有兴趣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有的还特意去买了有关的书籍。第二天,学生先带着问题考大家:树叶为什么是绿的?秋天有的树叶为什么会变黄?为什么根向地下长?树木的年龄是怎么来的?……当学生高兴地来告诉大家时,是那么有自信。
二、对拓展阅读进行专题训练
教师在组织课内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条件,提倡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习惯,在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前,教师可进行有意识的专题训练。
当笔者在《识字4》有关成语课教学前,有学生说:“这里的故事我的书里有的。”“这些成语有些我看到过的。”听了这话后,笔者顿受启发,发现班上成语故事方面的书比较多,于是对大家说:“今天中午,大家可以去找一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可以是课文里的成语,也可以是课外的成语。”于是,《识字四》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讲成语故事的课。在课上,学生讲到了《坐井观天》《拔苗助长》《一叶障目》《掩耳盗铃》……课内的,课外的都有,这时,老师的讲解是多余的,笔者只说了一句:同学们自己找来了这么多成语故事,还讲给大家听,又能干了不少,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成语故事,你可以自己去看,到时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故事。过后没几天,笔者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手里拿着崭新的成语故事书在看。
这次的专题训练,因相关的书比较多,学生几乎人人参与,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了一次很好的链接。
三、对拓展性阅读进行有效的展示和评价
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学生有时对拓展阅读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教师可采取从课外阅读到课内展示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阅读课文从以前孤立的一篇到阅读课外相关内容的
数篇。
例如学习《古诗两首》时,学的是有关秋天的古诗,一首是诗人苏轼写的,还有一首是杜牧写的,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双休日回家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古诗和诗人苏轼、杜牧写的诗歌。当周一上交时,多的同学竟二三十首。这时,笔者觉得点到为止未免有些可惜,毕竟有的同学搜集时花了很多工夫,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就把比较浅显易懂的诗歌摘录并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余时间背诵,这下又激起了一部分同学的热情。可是,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比较自觉,兴趣又比较浓厚的同学已经都会背诵了,可有的同学还一首都不会背。什么办法能让全班同学都去背诵古诗呢?笔者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时间,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古诗背诵比赛,借此机会也可让那些会背的同学展示一下自己。课堂上老师说古诗题目,会背的同学举手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开始几首很多人都抢着背,越到最后,会背的人越少,最后,只剩下两三个人争着在背,听的同学对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这时,及时进行了评价:有的同学会背那么多古诗,真厉害。从现在开始,每背出一首加2分,到时候我们再来个古诗背诵比赛,怎么样?经过这节课后,学生明确了目标,也下定了决心,学习的劲头也高了。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