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维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r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揭示人类心灵真相的罗曼史,《红字》讲述了一个在清教时代所发生的关于人性脆弱与悲哀的故事。霍桑在展现道德与情感、良心与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对立冲突中,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并且正视其多维度与立体性。这个“自我”体现着霍桑对复杂人性的充分理解及对人类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红字》;纳撒尼尔·霍桑;自我;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著,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份丰厚的文学遗产。它讲述的是在崇尚道德和信仰的清教社会所发生的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霍桑在展现道德与情感、良心与欲望、理性与本能的对立冲突中,更多地关注了人物主体的深层意识。而他意欲展示给读者的又不仅仅是单个人物的内心现实,而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自我”。在小说文本中,霍桑将四位主人公分别隐喻成自我的不同层面:海丝特隐喻具有动物性的、本能欲望的自我;丁梅斯代尔代表着隐匿的私密自我;齐灵渥斯隐喻自我中邪恶的那一面;珠儿则昭示着自我中具有灵性趋善的那一面。霍桑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并且正视其多维度与立体性。
  一 海丝特:隐喻本能欲望的自我
  霍桑将海丝特置于视性爱为原罪的窒息人性的清教社会中,着力刻画了海丝特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激烈冲撞,使“自我”中的本能欲望在海丝特身上得到集中体现。社会心理学家William McDougall认为,自我的实质是本能,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人作为“自我”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其强大的本能欲望决定了人的动物性本质,它潜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而这种本能欲望包括性爱、生的本能和趋乐避苦即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本能等。性欲既包括生物本能的性的狭义内容,又包括同“爱”有关的广义内涵即父母的爱、子女的爱及人类的一般的爱。海丝特对于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是出于自我中本能欲望的呼唤,是源于生物本能的性爱。正是这种性爱的本能驱使她挣脱道德法律的枷锁如飞蛾扑火般地与牧师结合;也是这种生命本性给予了她不可名状的勇气和力量,使她在刑台上受罚时拒绝供出同犯的名字得以保护她的情人。经过七年漫长孤寂的生活,她并没有如清教社会所愿进行灵魂的忏悔,反而在与主流社会的疏离中坚定了自由意志与自然人性。当她与牧师林中相会,目睹心爱的人被蹂躏得形影枯槁时,她彻底撕裂了道德约束和世俗斥责,怀着无限柔情甩开双臂搂住牧师,释放出自己的原始激情。海丝特大胆鼓动并精心策划丁梅斯代尔带着珠儿和她逃入荒野,逃离清教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对海丝特来说,七年的放逐和耻辱不过是为这一刻做准备。”她让情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她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七年悲惨的重荷将你压垮了。但是,你应该将这一切抛掉!……把这一切悲惨和毁灭就地留下。……让一切重新开始!……未来还充满着尝试和成功。还有幸福可以享受!……去布道,去写作,去行动,什么事都可以做,只是不能躺下和死掉。”多年后,她依然回到这片承载她爱情的土地,她依然保持着对真爱的执着与坚贞,这是对自我欲求与生命激情的肯定,是对本能自我的解放与强化。海斯特及她所佩戴的A字(情人Arthur的象征)仿佛是人类情欲爱海的特殊符号,象征着永不泯灭的爱情火焰,隐喻着原始的生命力量。
  海斯特对珠儿的母爱力量也源于自我中强大的生的本能。“海丝特给她的婴儿取名珠儿,是因为这孩子极其昂贵,是花费了她全部所有才得至的,是她这做母亲的唯一财富。”她尽其所能购买最昂贵的衣料,并殚精竭虑来装点孩子的衣裙;当清教社会企图剥夺海斯特对珠儿的抚养权时,她极力反抗并大声喊叫着:“上帝给了我这个孩子!”“你们带不走她!我情愿先死给你们看!”珠儿维持着她心灵的生存,是她在布满荆棘、危机四伏的生活险途上顽强活下来的重要力量,也是她对抗这个世界的重要源泉。霍桑虽然深受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极其普遍存在的宗教的熏陶和影响,可他依然能肯定人的自我的自然属性,他对海丝特的同情,对她向往世俗生活、挥洒自由意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 丁梅斯代尔:隐喻隐匿私密的自我
  霍桑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塑造了丁梅斯代尔这个人物形象,让丁梅斯代尔代表着隐匿的私密自我。社会心理学家Barnlund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私密自我,根据不同的人,私密自我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而私密自我只会对最亲密的人进行自我揭发与宣泄,若缺少应有的宣泄,会导致心态的失衡以及人际关系的失调。丁梅斯代尔的英文名Dimmesdale,Dim意为“隐晦”、“模糊”、“幽暗”,而dale(山谷)隐喻内心世界,名字的含义确切地昭示着在牧师深邃复杂的内心隐匿着一个私密自我。正如Charles Swann所评论的:“通奸罪以及隐秘罪使他的公共自我与私密自我彻底决裂”,丁梅斯代尔经常不经意用手捂住胸口的举动说明他潜意识里保护着幽深隐匿的私密自我。这个私密自我的内核是宗教情愫与人性意识的激烈冲突,交织着对爱情及幸福生活的希冀与踌躇、冲动与悔恨。七年里,他一直背负着情感和道义的罪孽感和负疚感,他整日身居斗室将私密自我隐匿在黑暗中,掩藏在公众形象之下,他用血淋淋的鞭子猛击鞭挞自己;他把绝食作为悔罪反省的方式,一直站到双膝颤抖;他通宵不眠,伴着一盏昏暗的灯,在自己胸前烙出一个火红的“A”字,直至被齐灵渥斯以及自己折磨得神情憔悴奄奄一息。最后,他并没有接受海斯特的建议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在胜利的耻辱中,向一直崇敬他、信任他的教民们敞开了真实的自我,死在众人的面前,实现了上帝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这才是适合他的真正救赎解脱之路,因为作为一名忠实的信徒、深受教民崇敬的牧师,清教主义思想观念已深入他骨髓、溶入他血液、成为他的自我的一部分,他深知唯有将真实的一面显示给上帝和世界才能获得自我的新生和最终的解脱。这个自我的外在呈现让人觉得丁梅斯代尔虚伪得令人发指,内在对立又真诚得让人感动。霍桑借助齐灵渥斯发现的眼睛探究牧师的内心,将这个私密自我一层层解剖,通过牧师自我反省、自我鞭挞最终自我昭罪的方式将这个私密自我展现出来。这个隐匿的自我所涵盖的心痛的侧隐、悲怆的激情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与唏嘘。   三 齐灵渥斯:隐喻自私邪恶的自我
  在现代读者看来,齐灵渥斯是值得同情与怜惜的被带绿帽子的受害者,而在霍桑笔下,他是位狭隘自私的复仇者,是披着学者外衣的吸血鬼。在霍桑看来,每个自我都有着恶魔的本性,每个自我都有着作恶的冲动。霍桑极尽丑化之能塑造了齐灵渥斯的丑恶形象并意图将其隐喻为每个人自我中邪恶的一面。一方面,霍桑将齐灵渥斯置于学者、科学家之列,“他对博大精深的古典医道了如指掌”,还通晓神秘的炼金术。霍桑还特意交代了齐灵渥斯的实验设备,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高超的科学家。霍桑生活在美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滋生了一系列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霍桑则对科学实验持抵触厌恶态度,视技术进步与机器应用为破坏人类生存的恶毒精灵。可见,霍桑将他塑造成科学的化身即是邪恶的代表。齐灵渥斯在书本中探索真理,像在炼金时提炼黄金般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搜寻仇人,当他找到答案后,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地对一颗痛楚纠结的心进行剖析,蹂躏一个人的心灵尊严,践踏一个人的生命灵魂。在强迫海丝特放弃对珠儿监护权上更是居心叵测的推波助澜。齐灵渥斯内心日益剧增的邪恶通过外貌不断外显出来,当他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略带畸形,左肩比右肩稍高”;当他以医生与朋友的身份与丁梅斯代尔形影不离的时候,他开始流露出狰狞邪恶的面容;当州长提出将珠儿交给他人抚养时,海丝特惊讶地发现他变得更加丑陋了,黑皮肤变得益发晦暗,身体益发畸形了;七年里,他已经丧失了从前勤勉的容貌,取而代之的是凶煞戒备的表情和恶魔的笑容。这位利用科学手段满足私欲戕害生灵的科学家已经彻底沦为良知泯灭的恶魔撒旦。齐灵渥斯所体现出来的利己主义、妒忌、报复、冷酷无情都是恶的表现形式,而霍桑认为:恶不同于罪,“罪”是可通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救赎的,而恶则存在于恶的自我,不可根除。唯有道德、信仰、良知和爱的力量,人性的恶才能变成善。
  四 珠儿:隐喻灵性趋善的自我
  珠儿这一人物形象象征具有灵性、神性的“自我”,她象征着纯洁、完美与希望,是每个人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催化着每个“自我”中“善”的萌生。在霍桑眼里,珠儿是美丽圣洁的天使化身,他曾描述珠儿称得上是伊甸园里长大的;在人类第一对父母被赶出之后,她值得留下来做天使们的玩物。珠儿与生俱来的魅力映衬着她特有的美:“她有一种天生的优雅,一种光彩夺目、生动深沉的美”“在那晦暗的茅屋地面上,简直像有一轮圣洁的光环围绕着她”。在霍桑心里,珠儿是具有超自然活力的化解罪孽的小精灵,他借助作为森林意象一部分的小溪来隐喻珠儿,清澈的小溪澄清这森林的罪恶,冲刷着恶与丑,她循着溪流走着、倾听着,试图去揭开小溪的忧郁。凭借直觉,珠儿敏锐地透视着成人世界里的对与错、善与恶,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三位主人公“趋善”的使命。珠儿是母亲窒息生活中的一缕明媚阳光,她从“撒旦的陷阱中”解救了她的母亲。珠儿对红字含义的反复纠缠和逼问让海丝特无从逃避,无法在道德荒野中徘徊,逼迫海丝特在煎熬挣扎中思考和判断,最终使海丝特面对强大的清教社会形成了自己的信念——依旧珍视自己不为世俗所容忍的爱情——最后重新佩戴红字回到心爱人的身边,最终重建自己的生活赢得世人的尊重。珠儿促使丁梅斯代尔有勇气站在刑台上昭罪而得到自我解脱,在丁梅斯代尔临终承认了她们母女并招呼珠儿和他一同站立时,珠儿以她特有的鸟儿般的动作飞过去搂住了父亲的双膝并深情地吻了自己的父亲。珠儿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父亲的支持与肯定,给予丁梅斯代尔最终的拯救力量,成为了牧师道德自新的载体。珠儿身上似乎有一股独特的魔力挖掘出恶魔般的齐灵渥斯最后一丝可剩余的温暖和他对善的领悟。我们发现只有和珠儿在一起的时候,恐怖畸形的齐灵渥斯才会显出些许善良——在监狱里,将珠儿抱在怀中亲自喂她服药;在弥留之际,齐灵渥斯也是通过将遗产留给珠儿的方式,发生了向善的转化,似乎最终意识到了善的存在。这个在霍桑笔下带着神秘色彩的珠儿浑身散发着灵性光环,蕴含着人性中的“善”,在她的身上寄托着霍桑所追求的完美理想,一种抽象的美,一种超凡的精神境界,这种理想即霍桑认定的每个人“自我”中存在的一股灵性“趋善”的力量。
  霍桑通过四位主人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自我”体现着霍桑对复杂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霍桑正视“自我”的复杂性、多面性,每个“自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都存在卑劣邪恶的一面、善良光辉的一面,无论是灵魂的闪光点还是见不得人的自私想法都是人类心灵的真实再现。同时,人类总是在隐约地渴望拯救,渴望自我完善中不断探索“自我”,追求至善至美,并企求获得心灵自救和心灵的安宁。霍桑在再现心灵困惑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着灵魂获救的可能,这对急需自我拯救的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9-010-1),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扶持项目(项目编号:09XKF01),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重点课程建设资助。
  参考文献:
  [1] William McDougall.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M].Kitchener:Batoche Books,2001.
  [2] 纳撒尼尔·霍桑,姚乃强译:《红字》,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 Barnlund.D.C.Public and Private Self[M].Tokyo:Simul,1975.
  [4] Swann,Charles.Nathaniel Hawthorne,Tradition and Revolu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 陈玉涓:《试析霍桑非理性的科学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争,女,1980—,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包含着互相矛盾但又互相补充的双重故事:表层故事是道德者隋抱朴的心灵成长过程,而深层故事却是道德观念淡薄的浪子隋不召一生漂泊的传奇故事。深层故事体现出作者的无意识趋向,对作者精心设置的表层故事形成了质疑,双重故事形成了文本的丰富性,最终成就了小说的探索性主题。  关键词:《古船》;表层故事;深层故事;道德理性;浪漫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
期刊
摘要:鲁迅的小说《补天》取材中国古代神话改编而成,李碧华的《女娲的扇子》也同样取材于神话。二者在主题、方法、语言、细节等方面存在多处不同,有消解、有建构,有讽刺、有赞美。这种不同,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作者创作理念的差异。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异同,无疑对理解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张力关系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编;《补天》;《女娲的扇子》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一代有一代之
期刊
摘要:祝勇的《旧宫殿》作为当代文坛中新文体的代表,在主题、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诸多无法确切定义的特点,本文将其看作是散文这一文学形式对文化符号、权力符号、图像符号方面的解构与全新重构,并透过后结构主义的视域,审视这类新文体所存在的合理性及审美价值,同时借助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新散文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尝试分析与说明当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向。  关键词:《旧宫殿》;主题 形式;内容;解构主义  中
期刊
摘要:《人性的污秽》作为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品,备受美国各界讨论。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在生活困境中的生存挣扎,体现了作者对美国生活、社会与人生的深刻见解。本文立足于小说人物的形象分析,通过对人性污秽的分析,展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种族观、战争创伤和人性污点等生存困境根源的深刻洞察。  关键词:生存困境;种族观念;外来人;迫害精神;战争创伤;人性污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张炜的作品中,“野地”意象几乎灌注融会在一系列故事里,并且包容万象。本文通过解读张炜小说中的“野地”意象,剖析作家“野地”意象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结构,反映出其精神内核,使情、理、景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梳理出艺术特质所表现的象征、诗意的渲染、质朴的叙述。  关键词:艺术;象征;结构;“野地”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个性气质的著名
期刊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作家米兰·昆拉德最富盛名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生命的空虚和充盈,通过对生命中“轻与重”的描写、媚俗的质疑、色彩的运用,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本文试对文中色彩的运用加以分析,阐述色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米兰·昆拉德;色彩;人物塑造;媚俗;重与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米兰·昆拉德,捷克小说家,曾多次提名诺贝
期刊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被认为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畸人,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探讨作者对畸人的肯定态度,即畸人们纯真善良,满怀希望与梦想地追求生活的真正价值,从精神方面讲是很美的人。  关键词:畸人;孤独;真实;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描述了一群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这些人丝毫算不上伟大
期刊
摘要:索尔·贝娄在创作上延续了欧洲现实主义文风的传统,同时又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强调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欲望的追求,其笔锋直指处处充满畸形繁荣和虚假的现代大都市生活,通过淋漓尽致的现实生活刻画人性、批判现代文明,展示群体存在和个人分裂之间的矛盾,充满了现代性意蕴。本文试对《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对话艺术加以分析,阐释其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揭示文章背后真正的意思。  关键词:典故;第二人称;讽刺;黑色幽默
期刊
摘要:在《密探》中,康拉德运用双重性的叙述设计,安排了公开和隐蔽的情节,正反双方相似的交谈以及互相对应的人物,试图以此来暗示维护法律与秩序的政府官员和以颠覆既有秩序为目的的无政府主义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  关键词:双重性;公开情节;隐蔽情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的《密探》是一部充分展示其写作技巧的作品,拥有“简洁的形式和结构”和“复杂的有机结构”(Cran
期刊
摘要:尽管真正的爱情是艾略特一生所追求和倡导的,但道德与责任在她的心目中却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艾略特创作的主要作品说明:当爱情与道德不能兼顾、婚姻与责任发生冲突时,处在新旧观念夹缝中的艾略特做出的艰难选择。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爱情;道德;责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解读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的一个关键词。在现实生活中,她走过了一条不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