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核潜艇奉献一生”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的手,邀请这位站在人群中的老人坐在自己身边。温暖人心的一幕,让人们再一次热议这位老人的名字,再一次铭记他的卓越功勋。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依然老骥伏枥。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神秘,更负神圣的使命;无声,却有无尽的力量。
  成就:卓尔不凡
  正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贡献一样,评价黄旭华院士的成就,一定要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大国重器的维度去领略。64年前,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宣告核动力潜艇诞生。不久,苏联也宣告核潜艇下水。这给新生的中国带来巨大压力。
  几年后,毛泽东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誓言坚定,让黄旭华等一代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黄旭华暗下决心:“这辈子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从那时起,他便与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辈子都献给了挚爱的核潜艇事业。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完全依靠自己,研制核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黄旭华所在的研究团队,一没有任何资料,二没有任何设备,甚至没有人见过核潜艇。研究启动后,他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与核潜艇相关的大量数据。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几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共同的结果。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零下20多摄氏度的深夜,听说有情况,掀起被窝就走。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喜出望外。掀开玩具窗户,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画出的图纸基本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磨剑终有成。黄旭华和同事们荒岛求索,在世界核潜艇史上写下光辉篇章:1970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下水,4年后的建军节,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服役。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未能封紧,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危险性可想而知。试验开始前,有几个艇员偷偷给家里写信,担心“万一回不来”,更多人在宿舍默默哼起《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时年64岁的黄旭华当即决定一同下潜,让艇员们有了信心。随着核潜艇里接连传出100米、200米……的指令,黄旭华表情平静、指挥若定。试验成功,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出艇后即兴写诗明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作为我国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负责人,黄旭华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予他崇高荣誉,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學与技术成就奖”“十大海洋人物”“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
  奉献:国而忘家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这是黄旭华对祖国的承诺,也是他一辈子的执着践行。
  刚加入核潜艇研制工作,领导就给黄旭华他们提出要求:“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又何止是30年的隐姓埋名?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养,有苦不能说,常人几乎难以承受。
  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公历新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汕尾老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母亲送别儿子时,留下了简单几句期盼:“你从小就离开家,那时候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解放了,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父母老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流着眼泪满口答应。他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30年;再相会时,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母亲也已满头白发。最令他伤心的是,父亲病重,他没能回去,父亲去世,他也没能回去,父亲直到去世也只知道他在北京,在什么单位、在哪个地方、在干什么,一概不知。
  1987年,上海《文汇月刊》刊登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描写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黄旭华把文章寄给广东老家的母亲。文章中只提到“黄总设计师”,没有名字,但文中“他的妻子李世英”这句话让母亲坚定地相信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她的三儿子。母亲把子孙叫到身边,说了一句话:“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见到了93岁的母亲。黄旭华眼含泪花:“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一心研制核潜艇,他的后方是妻子李世英毫无怨言的坚守。1956年,黄旭华与李世英结婚,次年大女儿黄燕妮出生。他开始研制核潜艇后,几十年李世英独自操持着家里的大事小事。在女儿心中,“父亲的功劳有一半是母亲的。”国家使命,让黄旭华几乎没有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小女儿从小想让父亲带她去划船的愿望,到现在都没实现。女儿记忆中,父亲在家时间最短的一次不到24小时。偶尔回家一趟,三个女儿给父亲开玩笑说:“爸爸,您又回家‘出差’了。”
  为国家,一生无悔。为事业,百折不回。他说:“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敬业:退而不休
  1988年,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此后近30年里,他没有停下脚步,依然以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给年轻一代当“啦啦队”,“关键时刻给他们撑腰”,还扮演“场外指导”,“不做教练员,只在做大试验出问题时,帮他们看看。”
  直至今日,90多岁高龄的黄旭华依然精神矍铄,不仅每天坚持上班,为祖国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殚精竭虑,献计献策,而且经常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到校园、科研院所作讲座,为了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奔走操劳,贡献余热。
  他不需要助理和保姆,经常一个人拎起水壶去打水。多年过着雷打不动的有规律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6点半去打太极拳,7点钟吃饭,再去上班。
  对年轻一代科研设计人员,黄旭华会送给他们“三面镜子”:一是“放大镜”——扩大视野,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放大信息,看清其内容和实质;三是“照妖镜”——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他传授给年轻人的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是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渗透到骨子里的对国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作为核潜艇技术领域的带头人,黄旭华率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型号研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船舶设计大师2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2位、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1位、型号总设计师7位、型号副总设计师30余位。
  他从来都觉得自己很平凡。有媒体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坚决反对。在他心里,核动力专家赵仁恺、彭士禄,导弹专家黄纬禄,都是“中国核潜艇之父”,全国千千万万人的大力协同工作才有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核潜艇是大家的功劳,是一代造船人共同拼搏奋斗的结果。能为核潜艇奉献一生,我无怨无悔。”黄旭华用一生的坚守,为敬业奉献作了生动注解,树立了时代标尺,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其他文献
毛泽东比较早地接触少数民族文化,大概是1926年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当所长的时候。为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他曾发动来自各地的学员抄写故乡的民歌,其中就有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民歌。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还颇有兴趣地说到:其中包括内蒙古、黑龙江的,只是没有青海、新疆的,从这些民歌里面可以懂得许多东西。后来丢了,非常可惜。毛泽东没有说他从这些民歌中懂得些什么,称其为一种国情民俗的调查,
期刊
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第三天,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号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在以后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学习扛在肩上,依靠学习成长壮大、走向未来。
期刊
2018年1月16日是陶铸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陶铸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陶铸同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卓越功勋。他那彪炳史册的“松树风格”、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坚守党的信念矢志不渝  陶铸同志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比坚定,始终
期刊
1919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三湘大地,一群心怀忧患、敢于担当的湖南青年,勇立五四运动的潮头,吹响了“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的战斗号角。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们自强不息,前赴后继,汇合成一股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谱写了一曲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青春颂歌。   湖湘文化的传承滋润了湖南青年的忧患意识   湖南山水富于灵气,形成了具有千年历史的湖湘文
期刊
中共湖南省委员会成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共湖南省委员会,并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分别组成接管湖南各地、市、县工作班子,随军南下。8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南下省委与长期坚持湖南地下斗争的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合并,组成新的中共湖南省委员会。黄克诚任省委书记。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统战部。新省委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湖南执政,开启了湖南历史的新纪元。   土地
期刊
一  天安门前的华表庄严华丽。其演变过程颇有深意。在古代,最早是公众场合的大立木,民众有什么意见都可刻之于上,称为“谤木”;后来立于通衢及邮驿之处有指路之意;再后来立于皇城外,上卧神兽,有监督王命和政事之意。总之,立一木而观天下,申正义,明是非,鞭腐恶。公器在上,宏大庄严,关乎天下社稷。但这毕竟是一个静止的非生命之物。如果能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一个有生命的华表,一株活的巨木,千年不倒,风雨无阻,静静地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读来感到格外亲切,从中备受教育启发。  “有事好商量”彰显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我们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常倾听群众呼声,时刻关注百姓痛点,才能理解人民群众的所爱所恨,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我
期刊
对毛泽东来说,骑马考察黄河、长江的设想未能实现,等于是失去了一次国情大考察的机会。  骑马考察,本来就是要搞一次别开生面的调查研究。大体说来,是想把读“有字书”和读“无字书”结合起来。  毛泽东一生爱读“有字书”是众所周知的,但他同样爱读“无字书”。如果说,“有字书”是前人或别人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那么,读“无字书”就是自己直接去经历、去体会、去总结实践经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和互相替代的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听到有委员讲述《血战湘江》的幕后故事,他称赞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是时代的楷模,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及陈树湘其人其事。几年前,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让与会代表无不为之动容。陈树湘,1
期刊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本期我们刊登中共一大通过的重要文献《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并刊发中央文献研究室茅文婷的赏析文章,旨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实现中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