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关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是类似使用恰当的传播手段影响公众这样的公共关系,在中国社会已经屡见不鲜。在近期抗疫工作中,一些社会工作者富有创造性地自觉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推进抗疫的信息传播活动,令人耳目一新。
2021年8月24日,杭州网报道,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新沙社区菜市场里,社区工作者李尔刚看到一些年纪稍大的居民在进入菜市场时,不戴口罩,也不看门口的抗疫温馨提醒,甚至也不理会门口的宣传喇叭,即使喇叭里反复提醒说戴好口罩,他们也充耳不闻。为此,李尔刚专门在每个摊位上都放置了手写的“牌牌”,把抗疫要点编写成各式各样的顺口溜,让那些不注意戴口罩的买菜者配合把防疫工作做好。这样自觉的公共关系工作意识令人赞叹。
“做菜需要大蒜,防疫不可装蒜”、“香菇蘑菇金针菇,戴好口罩别疏忽”、“芒果苹果火龙果,绿码变色急上火”……这些平易近人的顺口溜吸引来往买菜的大伯大妈们驻足观看,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检查自身的防疫情况,自觉地把口罩带好。媒体报道说,李尔刚在社区工作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与居民打交道的经验,在他眼里,顺口溜是居民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还可以广泛传播。过往的居民在挑选菜品时,都看到了这些顺口溜,有時还饶有兴致地念一念,很多居民在走出菜场后,还在回味顺口溜的趣味性。菜买完了,对防疫重要性的教育,居民也自觉接受了,社区防疫的工作自然做到位了,真是一举数得。
一般来说,公共关系的工作并不都是组织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浩繁工作,大量的公共关系工作往往体现在组织日常点点滴滴的传播工作中,这个案例就体现出基层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自觉性,也展示出中国各类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些特点。
一、语言的平易
公共关系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组织针对社会公众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时,在语言上应该平易简单,一看就懂,不应该晦涩难懂,不应该专业深奥,不应该模棱两可,更不应该存在歧义的理解。
从本案例中可见,社区相当于一个公共关系组织,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相当于一个公共关系人员,他们针对社区公众开展抗疫教育宣传工作,需要遵守基本的传播原则,即简单、明白,便于理解,如此才能实现传播的目标。被誉为“公关之父”的爱德华·伯内斯在其著作《宣传》中指出,“公共关系顾问的使命就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慈善组织与捐助者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达成相互理解。”上面的案例中,李尔刚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顺口溜,以此来传递抗疫知识与及其重要性,充分发挥了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效果自然明显。
二、内容的有趣
针对公众进行的信息传递仅仅容易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讲究信息内容的有趣,一看就懂的大白话无人理睬,谁都能懂的口号如果不美、不妙、无趣,那传播的效果也会很差,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
多年前某些街道打出的一些奇葩标语,曾经被人嘲笑文明标语不文明,如“随地大小便,罚你100元”等。
因此公共关系工作要做得好,传播内容的有趣性十分重要。“鲜贝扇贝青口贝,戴好口罩乖宝贝”,类似这样的顺口溜,让人看了自然会莞尔一笑,心领神会,居民对防疫工作的紧迫性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大国,祖先创造的博大文化使语言更加丰富、有趣。回顾过往,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伴随着类似民谣的顺口溜的流传,前几年“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计划生育政策和植树造林的号召深入人心。如今杭州一个社区的抗疫工作通过顺口溜方式有效开展,利用顺口溜的有趣性吸引民众,说明李尔刚的公共关系自觉素质不低。
三、传播的巧妙
传播是公共关系三要素(其他两个是组织与公众)之一,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组织与公共关系客体——公众的中介,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手段,运用传播达成组织与公众的共识,传播的技巧不可或缺。
传播从来不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放地对信息进行“搬运”,面对不同的公众,公共关系人员不能甘心只当击鼓传花式的信息传递者,面对来自上级或其他来源的信息,只做不假思索的复制、粘贴、转发等工作,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
公共关系人员必须要高度关注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的巧妙性,要善于动脑筋,认真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把重要的信息领会透彻,把关键的字词凸显出来,把公众关心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不能只图多快好省,一转了之。“西瓜南瓜哈密瓜,不戴口罩是傻瓜”“香菜芹菜小香葱,不戴口罩大家轰”,这些顺口溜信息传递得十分巧妙,既贴近居民生活,又说明了抗疫的重要性,表达还自然贴切,不易引起阅读者的反感,效果自然好了。
四、载体的质朴
传播需要载体,传播载体随时代技术的进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最早使用的正式载体可以算是甲骨文了,纸张替代甲骨文后,成为了延续至今的古老信息传播载体。在今天互联网支持海量信息飞速传播的技术条件下,公共关系传播回归人们熟悉的纸张载体,反而显得自然亲切。
在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新沙社区菜市场,李尔刚运用简单的纸片作为载体进行社区的抗疫宣传,主要针对不常使用手机的老居民,效果很好。
这说明公共关系的传播工作载体的选择很重要,注意不要一味使用大众传播媒体,甚至把手机传播作为公共关系传播工作的“神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灵活使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效果可能更加有效。
五、对象的精准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关系工作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在公众中确立组织的声誉,实现组织与公众的目标认同。因此在公共关系工作中,提出的目标、宗旨、传播的内容与方法、使用的手段以及实现途径都要与公众靠拢,实现精准达成。这一过程往往十分困难,需要对公众进行深入的调研和长期的了解,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很多组织在策划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中,时有因为调查研究不深入、对公众特点把握不准,而导致规模庞大的公共关系活动效果些微,大量金钱付之流水。
而在这个案例中,李尔刚有十几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制作顺口溜时专门进行了蹲点调查,发现尽管社区精心制作有大量抗疫宣传标语,菜市场还有大喇叭不停地播放抗疫内容,但是“在他们买菜时,与老板询问价格,或者讨价还价,声音都会盖过喇叭里播放的宣传语。”所以,只有借助居民最关注的菜摊,用大字在纸片上写上顺口溜,才会入他们“法眼”,才能达到入脑的效果。因此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必须要选择最具针对性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才能达到公共关系的目标。
抗疫工作离不开社会公众的配合,离不开公共关系工作。公关靠用心,杭州社工李尔刚虽然不一定通晓公共关系大道理,但他的自觉公共关系意识、精准到位的公共关系传播手法,立竿见影的公共关系工作效果确实值得关注和总结推广。
2021年8月24日,杭州网报道,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新沙社区菜市场里,社区工作者李尔刚看到一些年纪稍大的居民在进入菜市场时,不戴口罩,也不看门口的抗疫温馨提醒,甚至也不理会门口的宣传喇叭,即使喇叭里反复提醒说戴好口罩,他们也充耳不闻。为此,李尔刚专门在每个摊位上都放置了手写的“牌牌”,把抗疫要点编写成各式各样的顺口溜,让那些不注意戴口罩的买菜者配合把防疫工作做好。这样自觉的公共关系工作意识令人赞叹。
“做菜需要大蒜,防疫不可装蒜”、“香菇蘑菇金针菇,戴好口罩别疏忽”、“芒果苹果火龙果,绿码变色急上火”……这些平易近人的顺口溜吸引来往买菜的大伯大妈们驻足观看,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检查自身的防疫情况,自觉地把口罩带好。媒体报道说,李尔刚在社区工作十多年,有着丰富的与居民打交道的经验,在他眼里,顺口溜是居民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还可以广泛传播。过往的居民在挑选菜品时,都看到了这些顺口溜,有時还饶有兴致地念一念,很多居民在走出菜场后,还在回味顺口溜的趣味性。菜买完了,对防疫重要性的教育,居民也自觉接受了,社区防疫的工作自然做到位了,真是一举数得。
一般来说,公共关系的工作并不都是组织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的浩繁工作,大量的公共关系工作往往体现在组织日常点点滴滴的传播工作中,这个案例就体现出基层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自觉性,也展示出中国各类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些特点。
一、语言的平易
公共关系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组织针对社会公众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时,在语言上应该平易简单,一看就懂,不应该晦涩难懂,不应该专业深奥,不应该模棱两可,更不应该存在歧义的理解。
从本案例中可见,社区相当于一个公共关系组织,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相当于一个公共关系人员,他们针对社区公众开展抗疫教育宣传工作,需要遵守基本的传播原则,即简单、明白,便于理解,如此才能实现传播的目标。被誉为“公关之父”的爱德华·伯内斯在其著作《宣传》中指出,“公共关系顾问的使命就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慈善组织与捐助者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达成相互理解。”上面的案例中,李尔刚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顺口溜,以此来传递抗疫知识与及其重要性,充分发挥了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效果自然明显。
二、内容的有趣
针对公众进行的信息传递仅仅容易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讲究信息内容的有趣,一看就懂的大白话无人理睬,谁都能懂的口号如果不美、不妙、无趣,那传播的效果也会很差,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
多年前某些街道打出的一些奇葩标语,曾经被人嘲笑文明标语不文明,如“随地大小便,罚你100元”等。
因此公共关系工作要做得好,传播内容的有趣性十分重要。“鲜贝扇贝青口贝,戴好口罩乖宝贝”,类似这样的顺口溜,让人看了自然会莞尔一笑,心领神会,居民对防疫工作的紧迫性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大国,祖先创造的博大文化使语言更加丰富、有趣。回顾过往,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伴随着类似民谣的顺口溜的流传,前几年“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计划生育政策和植树造林的号召深入人心。如今杭州一个社区的抗疫工作通过顺口溜方式有效开展,利用顺口溜的有趣性吸引民众,说明李尔刚的公共关系自觉素质不低。
三、传播的巧妙
传播是公共关系三要素(其他两个是组织与公众)之一,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组织与公共关系客体——公众的中介,是公共关系工作的手段,运用传播达成组织与公众的共识,传播的技巧不可或缺。
传播从来不是简单的、甚至是粗放地对信息进行“搬运”,面对不同的公众,公共关系人员不能甘心只当击鼓传花式的信息传递者,面对来自上级或其他来源的信息,只做不假思索的复制、粘贴、转发等工作,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
公共关系人员必须要高度关注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工作的巧妙性,要善于动脑筋,认真进行信息的再加工,把重要的信息领会透彻,把关键的字词凸显出来,把公众关心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不能只图多快好省,一转了之。“西瓜南瓜哈密瓜,不戴口罩是傻瓜”“香菜芹菜小香葱,不戴口罩大家轰”,这些顺口溜信息传递得十分巧妙,既贴近居民生活,又说明了抗疫的重要性,表达还自然贴切,不易引起阅读者的反感,效果自然好了。
四、载体的质朴
传播需要载体,传播载体随时代技术的进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古代文化传播最早使用的正式载体可以算是甲骨文了,纸张替代甲骨文后,成为了延续至今的古老信息传播载体。在今天互联网支持海量信息飞速传播的技术条件下,公共关系传播回归人们熟悉的纸张载体,反而显得自然亲切。
在杭州钱塘区下沙街道新沙社区菜市场,李尔刚运用简单的纸片作为载体进行社区的抗疫宣传,主要针对不常使用手机的老居民,效果很好。
这说明公共关系的传播工作载体的选择很重要,注意不要一味使用大众传播媒体,甚至把手机传播作为公共关系传播工作的“神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灵活使用各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效果可能更加有效。
五、对象的精准
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共关系工作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在公众中确立组织的声誉,实现组织与公众的目标认同。因此在公共关系工作中,提出的目标、宗旨、传播的内容与方法、使用的手段以及实现途径都要与公众靠拢,实现精准达成。这一过程往往十分困难,需要对公众进行深入的调研和长期的了解,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很多组织在策划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中,时有因为调查研究不深入、对公众特点把握不准,而导致规模庞大的公共关系活动效果些微,大量金钱付之流水。
而在这个案例中,李尔刚有十几年的社区工作经验,制作顺口溜时专门进行了蹲点调查,发现尽管社区精心制作有大量抗疫宣传标语,菜市场还有大喇叭不停地播放抗疫内容,但是“在他们买菜时,与老板询问价格,或者讨价还价,声音都会盖过喇叭里播放的宣传语。”所以,只有借助居民最关注的菜摊,用大字在纸片上写上顺口溜,才会入他们“法眼”,才能达到入脑的效果。因此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必须要选择最具针对性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载体,才能达到公共关系的目标。
抗疫工作离不开社会公众的配合,离不开公共关系工作。公关靠用心,杭州社工李尔刚虽然不一定通晓公共关系大道理,但他的自觉公共关系意识、精准到位的公共关系传播手法,立竿见影的公共关系工作效果确实值得关注和总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