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① 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② 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在一定时期里把它当作某种辅助工具,固然也并非无关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
拿语文来说吧,恐怕不再是现在这样,不再是一套文选式教材一学就是三年或六年,而完全可能变成设置更合理、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效的好几门课程。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
但如果从大面积上看,与语文教师日常工作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实验项目,大概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两方面的实验都不容易。由于前者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以使用“课件”的实验,目前要比凭借网络的实验来得更普遍些。
那我们来谈谈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实验用课件上课,改进课堂教学。这里说“一个起点”,意思是这并非唯一起点——“一人一机”条件下的网络应用也是重要的起点;怎样利用互连网,有效实施远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同样也是个起点。但不管网络配置的条件怎么不同,只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持续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就不能没有“课件”。因为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
作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课件”,有不同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的重在学科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课堂上的演示,体现如何进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类似“课案”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点。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大一点的课件,也不过是若干素材的集成。他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
拿语文来说吧,恐怕不再是现在这样,不再是一套文选式教材一学就是三年或六年,而完全可能变成设置更合理、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效的好几门课程。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呢?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
但如果从大面积上看,与语文教师日常工作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实验项目,大概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两方面的实验都不容易。由于前者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以使用“课件”的实验,目前要比凭借网络的实验来得更普遍些。
那我们来谈谈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实验用课件上课,改进课堂教学。这里说“一个起点”,意思是这并非唯一起点——“一人一机”条件下的网络应用也是重要的起点;怎样利用互连网,有效实施远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同样也是个起点。但不管网络配置的条件怎么不同,只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持续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就不能没有“课件”。因为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
作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课件”,有不同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的重在学科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课堂上的演示,体现如何进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类似“课案”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点。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大一点的课件,也不过是若干素材的集成。他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