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素描(速写)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冠中素描作品的构图特色,其形式美感来源于中西方审美理念结合之后的自由挥洒;用线与用色多呈现韵律的构建;讲究整体印象的传达;笔法自由,为表现而生笔法,不拘一格。
  【关键词】吴冠中;素描;形式美
  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追求中国文人画讲究的意境和韵味,表现手法却不拘泥于传统国画笔法和布局,用线和用色之上颇有现代抽象主义之风。其作品在形式美表达之上具有强烈的视觉特色。对于素描(速写),吴冠中的态度是:“速写写形,写神、写情。扑捉素材,扑捉感受,捕捉构思构图……须动手术,移花接木,移山倒海……不同的感受催生不同的表现手法,忠于情则法无定型。”
  分析吴冠中先生素描(速写)作品,可看出以下的形式特征:
  一、构图饱满,富有张力
  “蔡元培早就归纳说西洋绘画近建筑,中国绘画近文学。从反方面看,一般情况是中国绘画缺乏建筑性,全局构架松散,色调无整体感,画幅上墙后视觉效果软弱无力。”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对画面的构成做大的控制,着眼全局效果。石涛说过“大画要邋遢”。其实质是说大画重点在营造全局,不拘小节,不追求局部的干净利索,谨毛而失貌,若能控制大局则不怕局部的“邋遢”。
  吴冠中的素描作品大都构图饱满。“满”和“挤”是为了内涵的丰富和宽敞。他将观众的视线往画里引,往画境的深处引,不让人们的视野游离于画面或彷徨在画的边缘。
  二、秩序与破坏营造韵律的主题
  人类是通过秩序来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视觉总是偏向寻找和跟随秩序,如果画面全无秩序,观众会因为无法认知而产生茫然感,并在内心产生躁动不安的感觉。秩序感的寻求是一种本能活动。而人类智慧的天性又使人本能的喜爱探究事物的奥秘,视觉的秩序感需求使人们最容易被有规律的形态吸引并对事物做最连贯的寻求,而喜欢探究的天性又使人对最容易被看透的事物失去兴趣,人的视觉往往集中在秩序中的断点上。因此画面中秩序与破坏是构成好的视觉效果的一对矛盾因素。我们首先要用秩序来建立一种完整的印象,其次又必须使用破坏来丰富和触动人内心的感受。
  对于秩序与破坏,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早有体现。吴冠中先生评价其尊称为“百代宗师”的石涛时说:“……题跋的书法之线或由之组成之面闯进画面与画共处时,或是起了纽带、辅助作用,或是起了破坏作用,而大多数情况是起了破坏作用。”石涛画面严格结构的整体中,深见秩序与破坏之功。
  吴冠中先生画过许多繁茂的树林,枝杈交错,繁复多变。《巴黎郊区丛林》(1989),其秩序感源自树木从中向外的生长,密密实实的长线条勾画出成长向上的动势。更有各种枝杈线条千变万化,自由随意,又有根可循。看似破坏之态,实则灵通、生动,整体布局很满,把枝杈的万千变化生生摆在观众的面前,正好用这种繁复冲击视觉,使人不由得去探究,并为之惊叹。作者是通过一个自然生长的树林表达了自由奔放、生机向上的情怀。
  三、抽象美
  抽象是对美的规律的提炼。画家手里的工具点、线、面,组合、穿插、变换成什么样的形式才使得视觉愉悦?是画家要仔细推敲的事。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用抽象的色彩概念来表达红花和绿叶具象物给人的美的体验。绘画也应如此,需要作者想尽一切办法,夸张、变形、提取有价值的因素,从具象的事物中总结出抽象的美的实质并表达出来。
  吴冠中先生的绘画深得抽象美的真谛。例如1990年的对香港的写生的《迷宫》。画面首先是密密麻麻的长竖线和段横线织出一张如网的迷宫,其间弯曲盘转的公路不见头尾,仍然是满挤的画面,突出城市楼房的密集和压抑,远处海上几叶小舟像是逃出迷宫的有幸之人,安稳、恬静,更衬出城市“迷宫”的紧张、繁忙。
  还有《哥本哈根》,应当用“明亮斑斓”来形容这幅画,这就是作者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作者把它抽象出来,然后竭力排除其他影响这个主题的因素,最终把它表现了出来。作者用了各种大小不等的小长块散点在画面中,线条的作用与其说是造型不如说是纹理,是一种陪衬色块的纹饰。整个画面既画出了城市的本来面目,又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的印象。
  四、结语
  鉴赏吴冠中的素描(速写)作品,可以从中学习的最首要的东西是一个“活”字,思想要“灵活”,不受所谓“古训”,或“西方”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可用他家之法,亦可创自家之风,目的就是画面要“鲜活”。再有就是一个“异”字,异就是不同,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画面要千方百计表现这种独特的情感和思维,要抽离出个人独特的意念,必要有自家独特的表现形式,所谓“他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心境,表现的手法必然随之变动。最后是“美”字,艺术工作者的职分就是创造美,展现美,因此,要学会发现美,提炼美,不断探索美的规律和美在不同事物中的特点,然后创造性的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美的共鳴。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不断努力探索并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冠中.吴冠中素描集[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2]吴冠中.画里阴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8.
  [3]英 贡布里希.秩序感.1999.
  [4]吴冠中.画里阴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8.
其他文献
青年时代的杨靖宇,在家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组织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他发动刘店秋收起义,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确山县委。早期革命经历,
从地震灾区回来,我的心一直在激动着……为了灾区的群众能及时地看上奥运会的节目,我们广电人在灾区为老百姓配送了7689套电视设备。这是一件大事。古罗马哲学家朗吉弩斯说过
“神话热”是在上世纪50一70年代在文艺论坛上形成高潮的世界性现象。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开始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中国文学范围内的维吾尔族文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神话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口供不是惟一的证据形式,书证这一带有浓厚客观色彩的证据在案件审理中受到了审判人员的重视,尤其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更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证据形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时多数雅典人称为“疯子”,因为他时时在雅典街头扯住一个个行人,刨根问底追问人们什么是美。无论被问者如何作答,结果总是落入自相矛盾。苏格拉底
L-精氨酸(L-Arginine,L-Arg)是含有胍基的碱性氨基酸,在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半必需或条件性必需氨基酸,能促进各种免疫活性物质的合成而可预防癌细胞的生长,促进尿液循环并减少
期刊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了起民主共和政府,成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云南,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也在全国革命热浪的影响下,在革命派多年的宣传和不
首先,我们来做一道小学一年级的减法题:100-50=?很简单,答案是50.作为一道数学题,答案很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不一定能处理好类似的问题.rn你准备买一口普通铁锅,在甲店
期刊
一  青砖黑瓦  石块路面  历史的风尘掠過  往日的威严  雄霸一方的气势  在岁月的洗礼下  消失殆尽  门庭若市,百年前的光景  几个行人,几辆车子  碾压成  眼前  门可罗雀的模样  二  庭院深深  锁住多少女子的清秋  一份养姑田  绽放着带刺的玫瑰  娇艳,香飘四溢的背后  刺痛多少姑子的心脏  一个封建王朝的背影  从此尘埃落定  三  故事,逐渐开始明晰  历史的迷雾过后  一
期刊
说这个八卦话题,实在是经不住奥运情侣们在赛场上火辣辣示爱的诱惑.个人全能冠军杨威赛后在世界关注下对未婚妻杨云喊出“我想你”,跳水冠军王峰将鲜花送给爱妻并献上飞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