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不仅是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丰富感情、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扎实学习。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转变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态度,让学生快乐阅读、轻松阅读,让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新层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解题方法 原文寻找
一、前言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大步向我们走来。语文阅读教学的趋势是: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取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鉴赏、品味作品的同时,探索出一种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这是通过授课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语文阅读短文教学,不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主动解答各种题目中得到充分满足,而且还能激励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课改培训,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关注的都是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关注教师能否准确的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而实际情况,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总是不喜欢阅读语段和思考所给的问题,在每个单元的检测卷中阅读题总是让学生最挠头的,更没有解答阅读题的有效方法,导致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就是抓不住要害……以至在答题时十分吃力、十分被动,在各类语文检测中,丢分也主要是在此处。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这一点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通病,是我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了。”阅读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说话能力也差。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而且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建立自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2、没有掌握积累好一定的篇章知识。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2、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教师没有正视学生学习困境;教师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五、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策略
(一)第一读:阅读短文
包括文章的题目以及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所谓“阅读短文”,就是要浏览阅读理解文章的文字材料,了解所阅读短文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二)第二读:阅读问题
浏览文章后的问题,了解问题问的是什么。所谓“阅读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审视语文阅读短文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从而做到机智从容答题。有的学生用"顺读法",就是先阅读短文后阅读问题,然后再阅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阅读问题,后阅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第三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注意答案在原文中找)
所谓“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短文上的文字材料中来,经过理解与分析,确定要解決问题在短文中的阅读空间和范围,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段文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段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做到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问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无论怎样,答题的方向仍然要求学生多在原文中寻找。
(四)第四、五……读:第三读后还有题目找不到答案,请继续读原文寻找答案( 注意答案在原文中找)在学生完成第三读后仍然找不到某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控制好时间,并在掌握、积累已有篇章知识情况下,继续第四、五……读原文寻找答案。
(五)在进行语文阅读短文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掌握关键词句;2排除生词的障碍;3利用“原文”材料;4掌握解题速度;5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6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7言之有据,持之有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解题方法 原文寻找
一、前言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大步向我们走来。语文阅读教学的趋势是: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取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鉴赏、品味作品的同时,探索出一种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这是通过授课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语文阅读短文教学,不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得到快乐,享受快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主动解答各种题目中得到充分满足,而且还能激励教师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效促进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师群体水平的目的。
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无论是课改培训,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关注的都是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关注教师能否准确的把握教材、驾驭教材。而实际情况,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总是不喜欢阅读语段和思考所给的问题,在每个单元的检测卷中阅读题总是让学生最挠头的,更没有解答阅读题的有效方法,导致要么是答非所问,要么就是抓不住要害……以至在答题时十分吃力、十分被动,在各类语文检测中,丢分也主要是在此处。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这就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这一点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通病,是我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越来越不会教了。”阅读能力差直接导致学生说话能力也差。而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而且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建立自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三、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学生自身原因
1、阅读方法少,不会阅读;2、没有掌握积累好一定的篇章知识。
(二)关于教师教学原因
1、重书本知识,轻方法指导;2、有方法意识,无环节落实。
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教师没有正视学生学习困境;教师没有形成一套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完整体系。
五、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策略
(一)第一读:阅读短文
包括文章的题目以及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所谓“阅读短文”,就是要浏览阅读理解文章的文字材料,了解所阅读短文全文的概貌,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二)第二读:阅读问题
浏览文章后的问题,了解问题问的是什么。所谓“阅读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审视语文阅读短文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从而做到机智从容答题。有的学生用"顺读法",就是先阅读短文后阅读问题,然后再阅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阅读问题,后阅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第三读:带着问题边读边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注意答案在原文中找)
所谓“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短文上的文字材料中来,经过理解与分析,确定要解決问题在短文中的阅读空间和范围,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有些问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段文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段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做到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问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无论怎样,答题的方向仍然要求学生多在原文中寻找。
(四)第四、五……读:第三读后还有题目找不到答案,请继续读原文寻找答案( 注意答案在原文中找)在学生完成第三读后仍然找不到某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控制好时间,并在掌握、积累已有篇章知识情况下,继续第四、五……读原文寻找答案。
(五)在进行语文阅读短文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掌握关键词句;2排除生词的障碍;3利用“原文”材料;4掌握解题速度;5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6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7言之有据,持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