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疆农业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何面向工程、面对社会需求,立足自身条件,寻求自身发展,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研究内容。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本科教育侧重理论教学而实践环节相对不足,致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以及学习成效较差等状况。通过组建教师梯队、培育“双师型”教师、完善导师制等拓展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导向教育、参与竞赛、参与科研课题及创新项目、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实习、熟练操作软件及模型制作等环节提升实践能力与工程综合素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一、项目的研究背景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二十余年开展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懈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教学模式以灌输与以理论为主,侧重基础教育,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且与实际工程结合的不紧密,学生参与竞赛、创新设计、科研课题、设计实验的辐射面不够宽,对学生的假期、周末等闲暇时间规划与引导的远远不足,以致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二、项目的研究内容
1.从教师角度出发, 通过组建有效教师梯队、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完善本科导师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提供师资保障。
2.从学生角度出发,融入职业导向教育、完善竞赛平台,参与科研课题、创新设计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拓展实践教学环节的“组合拳(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高标准要求,及进工程单位实习)”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用好寒暑假及周末的时间去积极参与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动手完成模型制作、软件操作,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工程综合素质。
三、项目研究实施过程
(一)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规范,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
确立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首先是要以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培养方案及专业规范”为依据,然后深入调研各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新疆农业大学地处西北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学条件与内地知名高校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水平也不是很高,进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来说不佳,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进到工程一线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就要求的比较高,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定位应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组建教师梯队实现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采用老中青教师、老教师+青年教师、援疆干部+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非“双师型”教师、教师+工程师(校外单位)组合形成教师梯队,实现多组合、多途径、多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使青年教师得以成长、成熟,成为后背力量的主力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教师首先要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促进教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首先将自己造就成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达到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并根据教师的主要侧重方向考取国家注册建筑师(一级/二级)或结构工程师(一级/二级)或建造师(一级/二级)或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参评住建厅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四)完善本科导师制,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培养过程保障
实施本科导师制的类型分为三类:一是全程导师制,在全程导师制下,导师负责学生的全面指导,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接触中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年级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模式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重点培养,高年级导师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配备导师,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科研,解答学生在考研、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低年级导师主要针对学生大学生活的适应、学习方法、学业规划进行指导;三是精英生导师制,为了能较好的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专业中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可以实行精英导师制,导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力量。
(五)融入职业导向教育,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参与生产实验等,有针对性地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除了考取学校本科毕业条件要求的英语四级、计算机一二级证书、少数民族学生的HSK 8级及8级以上(MHK二级及以上)外,还应考取建筑类的二级建造师、八大员、测量员等,以增加就业的可能性。
毕业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根据就业方向可以考取国家注册建筑师(一级/二级)或结构工程师(一级/二级)或建造师(一级)或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消防工程师,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行业岗位竞争力。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申请参与教师的生产、科研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筛选后进入实验室。学生通过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及创新实验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完善竞赛平台,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余年开展学生竞赛的探索与总结,凝练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根据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展了课程竞赛、技能竞赛、职业竞赛和创新竞赛,将这四类竞赛贯穿于学生大学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形成“四年不断线” 的工科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竞赛类:以《工程制图》中的手工尺规制图部分《理论力学》课程竞赛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理解、受力分析为主;技能竞赛类:主要以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为主,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D Max制图软件操作)、工程测量、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材料实验操作、BIM系列软件建模、结构设计的PKPM软件操作等。创新竞赛类:参赛群体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以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教研课题为载体,以实物结构体系建模创新立意为竞赛主题,通过创新竞赛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设计创新意识以及结合设计动手建模的能力和素养;职业竞赛类:参赛群体是大二~大四的学生,主要涉及工程施工类的二级建造师、工程设计类的结构工程师、工程操作技能类的工程测量员竞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是结合工程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将课程、技能、创新竞赛的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与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岗位练兵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参赛者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在大学阶段培养工程师综合素质的成效。
(七)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创新设计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最好的实践能力。若要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那就必须有 “创新土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教研课题及教师设计大学生可完成的创新项目就是很好的选择之一。
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来,学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凝练适应于大学开展创新活动的课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院从学生结题项目的汇报和答辩中,遴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八)通过拓展实践教学环节的“组合拳(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高标准要求,及设计单位的锻炼)”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将“三视图、立体图、剖视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作为课程大作业布置给大一学生,高标准要求,规范绘图,使学生在这门专业基础课中深刻领会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楼板设计、钢结构课程的屋架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住宅及幼儿园的设计、城镇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居住小区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框架结构设计等课程设计以设计院的高度要求学生,手工绘图与电脑制图结合,不符要求给予不及格,从而敦促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题组通过一教师指导多题目、多教师指导同一组、一教师同时指导民汉学生、民汉同学做同一大类题目、民汉同样要求、教师全程指导,并实施排班到教室轮流指导确保教室是否有教师指导,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通过课程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的“无缝对接”及持续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九)通过引导学生用好寒暑假及周末的时间去积极参与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单位实习等)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本科四年应有八个学期,七个假期(四个寒假+三个暑假),每年有52个周末(104天),四年就有204个周末(416天)。
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及安排,大一工程制图课程学完后就可以去设计院进行认识实习;寒假可以去设计院(建筑、结构及室内装饰)、造价咨询公司、房产开发公司、招投标咨询公司等实习;暑假去建筑施工单位、路桥施工单位、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等认识实习及实践动手实习等,周末可以到设计院、咨询公司、施工单位或其他单位实习、兼职、打工等锻炼自己。通过建筑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一步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工程专业素养。
(十)通过动手完成模型制作、软件操作,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用橡皮泥、苯板、塑料、有机玻璃、有机材料及金属等制作课程模型、楼体模型、沙盘模型等,建立立体空间想象力,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2.带领及引导学生学习及掌握AutoCAD、天正建筑软件、BIM建筑软件、3D Max、PhotoSHOP、Sketch UP、PKPM、盈建科软件、广联达等专业软件,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议
1.增加学生可参与的实践环节,如假期实习、设计实验等;
2.增添本科生做实验的设备,将实验小组的人数减少一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
3.增加更多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扩大本科生导师制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从中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4.提高实践能力考核权重,建立更好的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或生产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引导学生将七个假期的时间多用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或实习。
参考文献
[1] 温强.群文天地[J].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2009,(12):212-214.
[2] 陆国栋,施岳定,费少梅.工程图学学报[J].工程图学考试方法改革,2004,(4):111-115.
[3] 施岳定, 陆国栋, 张树有等.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工程图学教学领域的拓展,2000,(28):160-164.
[4] 李方慧,赵永江,孟凡.高等建筑教育[J].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2012,(12):40-42.
[5] 王春芬,王恩茂.实验技术与管理[J].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2009,(02):136-138.
作者简介:
陈英杰,男,[1979.6- ] ,副教授,本科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一、项目的研究背景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二十余年开展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懈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教学模式以灌输与以理论为主,侧重基础教育,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且与实际工程结合的不紧密,学生参与竞赛、创新设计、科研课题、设计实验的辐射面不够宽,对学生的假期、周末等闲暇时间规划与引导的远远不足,以致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二、项目的研究内容
1.从教师角度出发, 通过组建有效教师梯队、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完善本科导师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提供师资保障。
2.从学生角度出发,融入职业导向教育、完善竞赛平台,参与科研课题、创新设计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拓展实践教学环节的“组合拳(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高标准要求,及进工程单位实习)”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用好寒暑假及周末的时间去积极参与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动手完成模型制作、软件操作,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工程综合素质。
三、项目研究实施过程
(一)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规范,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
确立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首先是要以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培养方案及专业规范”为依据,然后深入调研各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
新疆农业大学地处西北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学条件与内地知名高校也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水平也不是很高,进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来说不佳,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进到工程一线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就要求的比较高,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定位应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组建教师梯队实现多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采用老中青教师、老教师+青年教师、援疆干部+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非“双师型”教师、教师+工程师(校外单位)组合形成教师梯队,实现多组合、多途径、多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且使青年教师得以成长、成熟,成为后背力量的主力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培养力度,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教师首先要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促进教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首先将自己造就成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复合型人才,达到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并根据教师的主要侧重方向考取国家注册建筑师(一级/二级)或结构工程师(一级/二级)或建造师(一级/二级)或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参评住建厅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四)完善本科导师制,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培养过程保障
实施本科导师制的类型分为三类:一是全程导师制,在全程导师制下,导师负责学生的全面指导,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接触中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年级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模式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的重点培养,高年级导师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配备导师,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科研,解答学生在考研、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低年级导师主要针对学生大学生活的适应、学习方法、学业规划进行指导;三是精英生导师制,为了能较好的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专业中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可以实行精英导师制,导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力量。
(五)融入职业导向教育,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参与生产实验等,有针对性地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除了考取学校本科毕业条件要求的英语四级、计算机一二级证书、少数民族学生的HSK 8级及8级以上(MHK二级及以上)外,还应考取建筑类的二级建造师、八大员、测量员等,以增加就业的可能性。
毕业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根据就业方向可以考取国家注册建筑师(一级/二级)或结构工程师(一级/二级)或建造师(一级)或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工程师或消防工程师,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行业岗位竞争力。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申请参与教师的生产、科研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筛选后进入实验室。学生通过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及创新实验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六)完善竞赛平台,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余年开展学生竞赛的探索与总结,凝练出“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工科大学生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根据工科专业的特殊性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展了课程竞赛、技能竞赛、职业竞赛和创新竞赛,将这四类竞赛贯穿于学生大学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形成“四年不断线” 的工科学生竞赛与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竞赛类:以《工程制图》中的手工尺规制图部分《理论力学》课程竞赛以考察学生的理论理解、受力分析为主;技能竞赛类:主要以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为主,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3D Max制图软件操作)、工程测量、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材料实验操作、BIM系列软件建模、结构设计的PKPM软件操作等。创新竞赛类:参赛群体主要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以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课题、教研课题为载体,以实物结构体系建模创新立意为竞赛主题,通过创新竞赛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设计创新意识以及结合设计动手建模的能力和素养;职业竞赛类:参赛群体是大二~大四的学生,主要涉及工程施工类的二级建造师、工程设计类的结构工程师、工程操作技能类的工程测量员竞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是结合工程行业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将课程、技能、创新竞赛的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将竞赛与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岗位练兵紧密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竞赛为契机,提高参赛者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以及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在大学阶段培养工程师综合素质的成效。
(七)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创新设计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最好的实践能力。若要具备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那就必须有 “创新土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教研课题及教师设计大学生可完成的创新项目就是很好的选择之一。
学校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以来,学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凝练适应于大学开展创新活动的课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院从学生结题项目的汇报和答辩中,遴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八)通过拓展实践教学环节的“组合拳(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高标准要求,及设计单位的锻炼)”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与综合素质
《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将“三视图、立体图、剖视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作为课程大作业布置给大一学生,高标准要求,规范绘图,使学生在这门专业基础课中深刻领会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楼板设计、钢结构课程的屋架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住宅及幼儿园的设计、城镇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居住小区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框架结构设计等课程设计以设计院的高度要求学生,手工绘图与电脑制图结合,不符要求给予不及格,从而敦促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题组通过一教师指导多题目、多教师指导同一组、一教师同时指导民汉学生、民汉同学做同一大类题目、民汉同样要求、教师全程指导,并实施排班到教室轮流指导确保教室是否有教师指导,使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通过课程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的“无缝对接”及持续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九)通过引导学生用好寒暑假及周末的时间去积极参与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单位实习等)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本科四年应有八个学期,七个假期(四个寒假+三个暑假),每年有52个周末(104天),四年就有204个周末(416天)。
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及安排,大一工程制图课程学完后就可以去设计院进行认识实习;寒假可以去设计院(建筑、结构及室内装饰)、造价咨询公司、房产开发公司、招投标咨询公司等实习;暑假去建筑施工单位、路桥施工单位、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等认识实习及实践动手实习等,周末可以到设计院、咨询公司、施工单位或其他单位实习、兼职、打工等锻炼自己。通过建筑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一步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及工程专业素养。
(十)通过动手完成模型制作、软件操作,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用橡皮泥、苯板、塑料、有机玻璃、有机材料及金属等制作课程模型、楼体模型、沙盘模型等,建立立体空间想象力,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2.带领及引导学生学习及掌握AutoCAD、天正建筑软件、BIM建筑软件、3D Max、PhotoSHOP、Sketch UP、PKPM、盈建科软件、广联达等专业软件,为更好地完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议
1.增加学生可参与的实践环节,如假期实习、设计实验等;
2.增添本科生做实验的设备,将实验小组的人数减少一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
3.增加更多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扩大本科生导师制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从中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4.提高实践能力考核权重,建立更好的机制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或生产实践环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引导学生将七个假期的时间多用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环节或实习。
参考文献
[1] 温强.群文天地[J].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2009,(12):212-214.
[2] 陆国栋,施岳定,费少梅.工程图学学报[J].工程图学考试方法改革,2004,(4):111-115.
[3] 施岳定, 陆国栋, 张树有等.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工程图学教学领域的拓展,2000,(28):160-164.
[4] 李方慧,赵永江,孟凡.高等建筑教育[J].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2012,(12):40-42.
[5] 王春芬,王恩茂.实验技术与管理[J].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2009,(02):136-138.
作者简介:
陈英杰,男,[1979.6- ] ,副教授,本科生导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人。主要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