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城市更新项目、改扩建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越来越多,同时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以深圳市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为例,解决这类评估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评估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64-1
1工程概况
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整体用地面积 13835.2 ㎡,已建建筑物面积11011.00㎡,为了满足辖区群众的社会福利服务要求,需在原有用地范围内扩建社会福利用房,规划要求新扩建计容建筑面积 7589 ㎡,建筑容积率1.34,建筑覆盖率≤ 35%,建筑高度均小于 24 m,新增停车位 50 个。项目用地地形而呈现不规则形态,南端可扩建用地面积为 1769.95 ㎡,北端可扩建用地面积为 2512.28㎡,拟规划A,B两栋综合楼。场地西侧用地红线外西侧为罗沙盘山公路,有较高路堤边坡,紧靠现有建筑物,最大坡高约9m,坡度近乎垂直,有混凝土砂浆护坡。东侧为径口村旧改项目,该项目于区福利中心有较高标高差,因此有一挡墙,该挡墙已有开发商完成加固。
A、B座综合楼将有6160m3的挖方量以及7828㎡的基坑支护。根据《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15年)》建设场地处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因此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钻探资料,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系和第四系,场地位于梧桐山断裂(F2325)东端头附近,位于梧桐山南麓,东西延伸,倾向南,倾角70°~80°,延伸长约3km,宽3~20m。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为压扭性断裂。勘察资料未见明显的断裂露头。总体对场地地层和岩石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影响较小。岩体质量基本等级Ⅲ级,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岩芯呈柱状。
根据现场调查、钻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按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将评估区的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类、软质岩和较硬岩类三大类。
因此,评估区地质构造复杂条件简单,地层岩性简单,处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内,区域地壳基本稳定。水文气象条件中主要不利的是暴雨。由于区内雨季降雨量大,强降雨后可能形成短时强径流,对场地内边坡的稳定不利,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3评估区范围和等级确定
按照《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的要求及依据合同明确的任务要求,结合拟建场地现状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用地范围,评估区位于丘陵地带,评估面积约为40401m2。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中等,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中等,地质灾害弱发育。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盐田区社会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拟建A、B座均为7层综合楼,参照民用及公用建筑重要性分类,层数<15,为一般建设项目。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的确定标准,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中等)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一般建设项目),将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定为三级。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根据野外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及收集的勘察资料,评估区属丘陵坡地,自然总体坡度10~40°,山势局部较陡。评估区现状场地内共有三类边坡,及评估区内的人工填土层和淤泥质粘土为场地内不良土层。填土均匀性差,松散~稍密状态,均属高压缩性土层,易产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体现为一方面上覆荷载与土体可能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引起下伏土层产生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回填土本身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在上部加载或震动作用下,地基易产生压缩变形或震陷。一般而言,地面不均匀沉降不至于引起建筑物错断,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引起沉降的土层并非均质体,其沉降多不均匀,由此则可能引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地面开裂、建筑物及边坡倾斜甚至倒塌。评估区内不良土层沉降易引发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小、易处理。预测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弱,潜在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5建议措施
5.1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评估区内主要存在三种边坡,现状用地红线外盘山公路路堑边坡,1号挡墙边坡及基坑开挖边坡,应根据其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格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
5.1.1盘山公路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可采取锚杆+格构梁等方式进行支护。
(2)建议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
(3)做好边坡的变形等监测工作,如有变形破坏,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4)完善边坡的截排水措施,在坡顶设截水沟,同时在坡脚设排水沟,保证边坡流水及时排出坡外。
5.1.2场地内挡墙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做好边坡的变形等监测工作,如有变形破坏,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必要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锚杆(索)或抗滑桩对挡土墙进行加固;并在坡脚修建截排水沟,完善边坡的排水系统;
5.1.3基坑开挖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土方开挖与边坡治理结合进行,边开挖,边治理边坡,避免边坡处于未治理状态时间过长,在降雨等因素激发下形成崩塌。
(2)建议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3)做好基坑内排水和周边截排水措施。建议基坑开挖时宜采取人工降水或止水帷幕,基坑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坑内设置集水井抽排地下水。同时密切观察王母河水情况。
(4)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基坑及周边房屋、道路及管线等的监测工作。
5.2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评估区内回填面积较大,回填厚度变化较大,若处理不当,直接危及建构筑物安全,故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针对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建议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在回填土时,填土应分层压密碾实;
(2)开挖边坡的台背填土应加强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确保填土的压实度,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同时做好高填方地段边坡的护坡工作,可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防治。
(3)对原有填土采用振动碾压或局部挖除换填等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4)建设场地进行清理整平,对填土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后,场地表层可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
(5)施工完工后,应对建筑物进行地面沉降观测。
[关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评估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6-364-1
1工程概况
盐田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整体用地面积 13835.2 ㎡,已建建筑物面积11011.00㎡,为了满足辖区群众的社会福利服务要求,需在原有用地范围内扩建社会福利用房,规划要求新扩建计容建筑面积 7589 ㎡,建筑容积率1.34,建筑覆盖率≤ 35%,建筑高度均小于 24 m,新增停车位 50 个。项目用地地形而呈现不规则形态,南端可扩建用地面积为 1769.95 ㎡,北端可扩建用地面积为 2512.28㎡,拟规划A,B两栋综合楼。场地西侧用地红线外西侧为罗沙盘山公路,有较高路堤边坡,紧靠现有建筑物,最大坡高约9m,坡度近乎垂直,有混凝土砂浆护坡。东侧为径口村旧改项目,该项目于区福利中心有较高标高差,因此有一挡墙,该挡墙已有开发商完成加固。
A、B座综合楼将有6160m3的挖方量以及7828㎡的基坑支护。根据《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2015年)》建设场地处于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因此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钻探资料,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系和第四系,场地位于梧桐山断裂(F2325)东端头附近,位于梧桐山南麓,东西延伸,倾向南,倾角70°~80°,延伸长约3km,宽3~20m。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为压扭性断裂。勘察资料未见明显的断裂露头。总体对场地地层和岩石的完整性及稳定性影响较小。岩体质量基本等级Ⅲ级,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岩芯呈柱状。
根据现场调查、钻探揭露及区域地质资料,按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将评估区的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类、软质岩和较硬岩类三大类。
因此,评估区地质构造复杂条件简单,地层岩性简单,处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内,区域地壳基本稳定。水文气象条件中主要不利的是暴雨。由于区内雨季降雨量大,强降雨后可能形成短时强径流,对场地内边坡的稳定不利,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3评估区范围和等级确定
按照《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的要求及依据合同明确的任务要求,结合拟建场地现状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用地范围,评估区位于丘陵地带,评估面积约为40401m2。
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中等,地质构造条件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中等,地质灾害弱发育。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盐田区社会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拟建A、B座均为7层综合楼,参照民用及公用建筑重要性分类,层数<15,为一般建设项目。按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和《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的确定标准,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中等)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一般建设项目),将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定为三级。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根据野外综合地质灾害调查及收集的勘察资料,评估区属丘陵坡地,自然总体坡度10~40°,山势局部较陡。评估区现状场地内共有三类边坡,及评估区内的人工填土层和淤泥质粘土为场地内不良土层。填土均匀性差,松散~稍密状态,均属高压缩性土层,易产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体现为一方面上覆荷载与土体可能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引起下伏土层产生压缩变形;另一方面回填土本身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在上部加载或震动作用下,地基易产生压缩变形或震陷。一般而言,地面不均匀沉降不至于引起建筑物错断,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引起沉降的土层并非均质体,其沉降多不均匀,由此则可能引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地面开裂、建筑物及边坡倾斜甚至倒塌。评估区内不良土层沉降易引发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小、易处理。预测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弱,潜在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5建议措施
5.1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评估区内主要存在三种边坡,现状用地红线外盘山公路路堑边坡,1号挡墙边坡及基坑开挖边坡,应根据其危险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格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
5.1.1盘山公路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可采取锚杆+格构梁等方式进行支护。
(2)建议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勘察、设计和施工。
(3)做好边坡的变形等监测工作,如有变形破坏,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4)完善边坡的截排水措施,在坡顶设截水沟,同时在坡脚设排水沟,保证边坡流水及时排出坡外。
5.1.2场地内挡墙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做好边坡的变形等监测工作,如有变形破坏,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必要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锚杆(索)或抗滑桩对挡土墙进行加固;并在坡脚修建截排水沟,完善边坡的排水系统;
5.1.3基坑开挖边坡崩塌/滑坡的防治措施
(1)土方开挖与边坡治理结合进行,边开挖,边治理边坡,避免边坡处于未治理状态时间过长,在降雨等因素激发下形成崩塌。
(2)建议委托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3)做好基坑内排水和周边截排水措施。建议基坑开挖时宜采取人工降水或止水帷幕,基坑顶、底设置截、排水沟,坑内设置集水井抽排地下水。同时密切观察王母河水情况。
(4)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基坑及周边房屋、道路及管线等的监测工作。
5.2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评估区内回填面积较大,回填厚度变化较大,若处理不当,直接危及建构筑物安全,故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针对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建议采取下列防治措施:
(1)在回填土时,填土应分层压密碾实;
(2)开挖边坡的台背填土应加强施工管理,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确保填土的压实度,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同时做好高填方地段边坡的护坡工作,可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防治。
(3)对原有填土采用振动碾压或局部挖除换填等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4)建设场地进行清理整平,对填土区进行强夯处理。强夯完成后,场地表层可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
(5)施工完工后,应对建筑物进行地面沉降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