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运用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新课标形势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读文学经典,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一步使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更好结合,如何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结合,是每一位老师需用心研读的重点。
  【关键词】阅读;文学作品;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新课标同样要求所选课程内容,应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这样一来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要做到文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所以,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讲授文学经典,是语文教师应该潜心关注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上好探究课。
  一、选好讨论话题,寻找探究入口
  有一个好的话题,就是一堂课有了灵魂,围绕一个目标,才可能使思维集中,才能使灵感发散。“阅读想象不是一个无意义的随意行为,而是目的性很强的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活动”。 所以,上课之前,老师应精心准备这节课讨论的话题。所选话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既要顾及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又要能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不能随手拈来,草草收场。我觉得提前给出本节课讨论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翻资料寻求答案,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在 《归园田居》一课的讲授中,我把四个问题抛给大家,成为这节课探究的主题,那就是诗人陶渊明关于“归隐”的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缘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展开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既能体悟诗的文学性,把握陶渊明“隐”的特点,又能进入理性思考。
  二、师生角色定位,摒弃形式,突现主体
  任何一节讨论课的主体都是学生,探究的主体也应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学习或合作是一种展开讨论的常用形式。老师做好情景预设之后,这一节课就应该是学生的展示舞台。“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为了不流于形式,只讲热闹,我在每个讨论之前,要求学生自己进入角色。如在讲授《祝福》一课时,让学生分为三个组,每个组的同学分别扮演一类角色,这样一来,第一组同学就作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第二组是替第一组同学说话的辩护律师,第三组同学则是最终裁决的法官。整个一节课,就成了一个模拟法庭审案的过程。学生很投入,被指为凶手的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众人和“我”都先介绍自己和祥林嫂的关系,然后说出自己的主要行为,接着法官举出一些被指杀害祥林嫂的理由,再由律师组的同学为被告辩护,最后法官总结陈词。
  整堂课气氛很热烈,但不流于形式。学生通过寻找谁是凶手的过程,得到宗法社会才是真正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结论。整堂课老师都没有站出来公布早已拟定好的答案,而是一直藏在幕后,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得到了实在的体验、感悟,进行了理智的思辨,经历了认知上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三、学生参与讨论课的方式多样化
  讨论课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更不是满堂闹,讨论也并非一堂课的唯一模式,只是主要模式,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形式不是单一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学生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知识,但也要关注别人的经验”。需要讲时,老师就必须讲;要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需要师生问答和教师点拨的,就要有问有答;确实需要讨论后才能解决的,一定要给出时间讨论;有些需要独立思考的东西,就不要发动学生讨论了;需要学生由内心感受、领悟内化的,又要求给学生一个沉静的氛围,如在《琵琶行》一课的讲授中,让学生讨论完音乐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一首琵琶曲,音乐欣赏完,我就让大家静静地品味文章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心得。其实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东西需要细细品味。到讲话剧时,需要学生演的还是要求学生去演。
  四、探讨研究的前提是诵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即“美文要有美读”。如果没有理解文章,没有熟透文章,那么讨论就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我们讲《孔雀东南飞》时,提出了一个探讨话题——刘兰芝的真实年龄。如果不熟悉课本,就无法得知刘兰芝被遣时的大致年龄。我们还分析了刘兰芝被遣的原因,讲这一点时,一些学生给出了种种假设,但若不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去猜测,恐怕也会赔笑大方。
  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没有文本阅读为依据,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解读;没有文学积淀,也无法读出其文学价值,无法读出民族精神。
  五、評价要中肯,小结要精练,避免喧宾夺主
  以前老师课堂最后的评价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模棱两可、答非所问、不置可否、一概赞赏、草草了事等。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否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若讨论交流中出现谬误,认识偏颇,老师不加以纠正,学生就不会得到提高。另外,解读文本本身是对原著的一次再创造。“但是你要记得,你所留意的与反映出来的是另外一些东西,而不是故事或诗的本身。”教师不可对学生或原著草草定论。
  总之,关于新课标形势要求下,如何探究解读文学经典,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一步使语文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更好结合,如何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结合,是每一位老师需用心研读的重点。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究式阅读对中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研究”中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17251524)。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环境的巨大转变,必然引导教育模式和要求的转变,教材应随时代而行.乡土教材使用的灵活性是国家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这将
高中政治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获取现实生活问题,鼓励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任务开展的流程设计进行探讨,分别从备课以及教学层面来开展。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小学生看图写话教学的有效点评模式,提出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两种不同模式,帮助提升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看图写话课程兴趣,营造趣味性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教学;看图写话;课堂点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有效教学模式设计流程  (一)精选
至2005年,美国收看数字电视的家庭数目将低于5%。美国战略分析顾问公司的一份报告(交互和数字电视:过渡时期的问题)指出,FCC准备于2006年使美国全部家庭过渡到收看数字电视的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课程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需要有效开展这一课程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
随着近年来卫星通信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的广泛运用,卫星电视直播到户(DTH)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得以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不惜人力、物力大力发展
摘 要:美术课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而设计是美好社会环境创造及大众精神塑造的有效途径,美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初中学生实施美术设计教育能够革新年轻人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品位,进一步推动初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设计  一、 前言  2011年全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重点倡导,强调通过教学目标与
【摘要】写作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但是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学生知识积累、写作兴趣、语言思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所以需要语文教师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书面表达能力已经
摘 要:美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是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我国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功利化与技术化的现象,以此导致学生的美术教育未能达成综合艺术素养培养的目的,本文对此展开探讨,以期为现代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育;综合艺术素养;培养     对于社会中的普通大众而言,艺术教育的意义是使大众具有艺术素养,能够热爱艺术,更能使用艺术对自己人生进行丰满,使其具
伴随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阅读课课后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便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