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当年的王兰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xy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上甘岭》留给人们的记忆是硝烟、血战,是铁骨铮铮的志愿军英雄群像。然而,在上甘岭战役中,除了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场景,更有催人泪下的战友情谊。
  在湖北孝感干休所一隅,笔者见到了影片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上甘岭战役中的“模范卫生员”、已经83岁的老人王清珍,请她给我们讲起那段峥嵘的战斗岁月。

战斗岁月的女卫生员


  1950年秋,贵州刚解放,当地匪患严重。一天早晨,铁路工人王基庚拉着13岁的女儿王清珍,赶到解放军原第45师后勤部医院送她参军。部队领导说王清珍太小了,王基庚一听急了,说:“我的闺女你们不带走,就要被人抢去做小老婆了!”部队领导闻听此言,遂决定留下王清珍,分配她在师后勤部医院当卫生员。
  1951年3月,刚满14岁的王清珍,跟随大部队唱着“保祖国,为和平,就是保家乡”的歌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调集6万余人兵力,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成焦土近2米深。上甘岭战役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反扑,涌现了1万多名荣立三等功以上的战斗英雄,光是像黄继光那样以身堵敌堡枪口的英雄就有38位。
  当时,王清珍所在的收容所,设在五圣山后面的几个坑道里。病床是用石头、树枝、稻草铺成。王清珍负责护理野战医院3个病房(防空洞)的20多位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喂饭、洗绷带,背伤员到坑道外解大便。工作很辛苦,但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她护理的20多个伤员中,有一个面部烧伤的战士自己不能吃药,她就先抿一口水,将药片放在嘴里咬碎,将药水送到伤员的口里;还有一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就把饭先嚼烂,再一口一口地喂到伤员嘴里。
  一天深夜,前方又送来一批伤员。其中一个叫曹中林的排长腹部受重伤,分给王清珍护理。王清珍看见他头上冒汗,神情痛苦,凭经验,猜想他可能要小便,便马上帮他解下裤子,拿个罐头盒递过去。可曹排长就是解不出来。接着用导尿管,还是排不出来。看到曹排长被尿憋得难受的样子,王清珍十分着急。如果再不及时排尿,会导致膀胱破裂,甚至尿中毒,那就危险了。这时候,王清珍想起护士黄志清用嘴帮伤员排尿的事。本来,王清珍平时是很害羞的,但这时她没想那么多,来不及犹豫,立即含着导尿管吸了一口,没吸出来,又吸了一口,还是没有吸出来,第三口,她用尽气力,终于吸出了一口尿,呛得她直想吐,但她忍住了。脱险后的曹排长握着王清珍的手,流着热泪说:“你比我亲妹妹还亲,是你救了我一命……”

  战斗越来越残酷,连坑道也变得危险。一天深夜,敌机把坑道口的一个汽油桶打着了。汽油桶如果爆炸,会危及正在进行急救手术的医务人员和几十名伤病员。此时,王清珍不顾个人安危,抱着一床棉被扑向汽油桶将火扑灭,手上被烫出了串串血泡……
  在上甘岭最艰苦的时刻,水源断绝,干渴困扰着每一位伤员。为了鼓舞伤员战胜病魔的勇气,王清珍用干哑的嗓子为战友们唱歌,战友们就是在这歌声中站了起来,走上战场。
  有一次,王清珍和收容所人员住在一位朝鲜大娘家。家里有一个小孙女,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王清珍细心观察并为小女孩做检查,发现她的耳朵里已化脓。王清珍和护士长马上用酒精棉球为她清洗耳朵。第二天离开大娘家时,又给大娘留下一大包棉球和药片,叮嘱她继续为孩子擦洗。还有一次,一个 20 多岁的朝鲜姑娘在挖野菜时,被敌人的飞机炸伤,一条腿断了,另一条腿受重伤,送到收容所。王清珍每天和她拉家常,帮她排便、洗衣服。朝鲜姑娘离开部队时,抓住王清珍的手说:“好妹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呀!”
王清珍手把手向年轻人传授医术

  43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笔。王清珍荣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4 年,作家林杉创作《上甘岭》时,翻阅了王清珍的事迹材料,被深深地打动了。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林杉特意注明:“卫生员王清珍就是王兰的原型。”

夫妻共为革命献青春


  王清珍陪护伤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志愿军官兵的广泛赞誉。但她不知道,她的事迹也震撼了原45师后勤部医政股股长刘焕杰的心:天底下竟然有这样伟大无私的女性,自己能与王清珍牵手,今生足矣!可是一想到自己比王清珍年龄大得多,刘焕杰就有些担心,也变得忐忑起来。
  刘焕杰心中的小秘密被师后勤部的张政委看得一清二楚。当时还不到 30岁的刘焕杰,是1937年入伍的老资格营职干部。他勤奋好学,不仅是一个好股长,还是一个很称职的主治医生。张政委亲自牵线,刘焕杰与王清珍两人很快写了一份结婚申请。几个月后,军里批准了。
  王清珍和刘焕杰是原45师第1对在朝鲜战场被批准结婚的。师长崔建功找参谋长商定后告诉他俩:1953年10月25日,是咱志愿军入朝作战3周年纪念日,就将这个日子定为你们的新婚日吧!这一天,我志愿军从上到下都要举行纪念大会,同时也庆贺你们的婚礼!
  1953年10月25日,纪念大会结束后,部队专门为王清珍和刘焕杰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舞会。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换上朝鲜服装,和战友们跳起了交谊舞。午餐很丰盛,大家用茶缸向他们敬酒,喜糖和喜烟也是祖国慰问团送来的。
  婚礼简单而热闹。新婚之夜,王清珍和刘焕杰把各自的军用棉被抱到一个防空洞。第二天,又把被子抱回各自部队所在的防空洞,与战友们一起开始战斗的生活。
  1958年,部队动员女兵复员、家属还乡。王清珍积极响应,回到了已调往北京的父亲家,在东城区科伟医疗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几个月后,在全厂干部职工的推荐下,王清珍出席了全国青年積极分子代表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拉着她的手说:“听说你就是《上甘岭》中的王兰,好哇!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当劳模,这正是我们党需要的接班人呀!”19 60年3月8日,在庆祝国际妇女节50周年大会上,她又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61年,上级把王清珍从北京调回部队。从助理员到卫生处副处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20年,不居功、不伸手。谈到“王兰”生活原型的报道,王清珍总是说:“‘王兰’的形象,是对所有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医务工作者的艺术概括。在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如吴炯、唐世敏、何成娟、高森、陈振安、吴世金、官义芝、陈德琳、夏柯琼等,她们也都是王兰的原型。”
  1982年,王清珍从军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仍然保持当年“王兰”的那股劲,利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老干部和社会服务。得知志愿军特等功臣赵毛臣的老伴中风后,卧床不起,王清珍上门近2个月,使其生活起居能自理;军需处一位老干部患脑梗塞,话不能说,饭不能咽,经王清珍治疗1个多月后,病情得到好转……
  如今,年过八旬的王清珍虽然行动不灵便,但只要是干休所组织的政治学习等集体活动,她总是坚持到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她心中深深扎根。
其他文献
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10月12日,《雷锋》杂志顾问、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书画院院长朱剑平,“身边的活雷锋”杨宗华,《雷锋》杂志品牌主管、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馆长袁雪雪,厦门雷锋文化艺术馆副馆长陈飞燕,厦门丙洲学雷锋基地主任吕进昌等组成的“雷锋学校”考察团,莅临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乡——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就首批全国“雷锋学校”的评选工作开展考
期刊
在长沙雷锋学校,不管是雾色朦胧的清晨还是漆黑寂静的深夜,你每天都会看到一个行色匆匆、奔波于葱茏校道上的身影;在办公室忙里忙外、废寝忘食的身影;在教室里、课堂上激情澎湃的身影;在尚善楼巡视着每一间教室的身影,5个楼层,120级阶梯,每一阶梯都深深烙着他的脚印。他,就是高二年级组长龚高标老师。每一个班级的“问题学生”都与他有过“亲密交流”,每一位同学都熟悉他那不甚标准,却透露着殷切期望的普通话。龚高标
期刊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还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抚顺雷锋纪念馆的馆藏文物,就具备这样的闪光特质。这些文物也许初看上去并不惹人注目,如雷锋穿过的打满补丁的袜子、雷锋穿过的洗得发白的工作服、雷锋用过的存折、雷锋用过的修车工具、雷锋用过的肥皂盒等等,但是,这一件件雷锋生前用过的物品,其本身具有着直观和强大的感染力。细细感受
期刊
用几千块钱的救助金引诱患者就医,使之付出高达5万至7万元的治疗费用。近期,来自湖南、广西多地的众多脑瘫患儿家庭遭遇了这一“变味儿”的爱心基金和医院营销手段。这种欺骗行为对于众多脑瘫患儿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爱心救助作为一种慈善行为,其初衷是为了减轻患儿家庭的负担。然而从2015年至今,报道中的医院为了盈利,打着“爱心基金”的旗号引诱患者就医,导致无数不明情况的脑瘫患儿家庭上当受骗。很显然,“爱
期刊
这是一支有着37年历史传承的学雷锋分队,他们引领发起的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成为黄浦江畔的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这是一群“90后”为主体的“暖男”,他们擦亮前辈们创造的闪亮文明“名片”,在新时代学雷锋的征程上不断开拓创新。  在第56个学雷锋日到来之际,笔者走近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民兵连为民服务队,聆听新时代民兵雷锋的动人故事,感悟他们带给这座城市的温暖。帐篷“快闪”,打造为民服务升级版  2019年
期刊
当今世界,关注中华民族发展命运的人们都不能不注意到,当今中国,有一种充满“德圣”魅力的神奇设施——雷锋纪念馆已经星罗棋布遍布神州大地,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到风姿绰约的南国热土,从浪花飞溅的沿海都市到大漠戈壁的西部新城,处处可见矗立着雷锋雕像的纪念场馆,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英雄人物中拥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纪念设施,已经成为闪烁着时代光芒的道德圣殿。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心怀敬仰与虔诚纷纷来到雷锋纪
期刊
上甘嶺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对抗最为惨烈、军力最为集中的一次,双方军队动用兵力将近11万人,双方反复争夺43天,联合国军的空军和炮兵,对两个山头进行炮轰,发射炮弹190万余发,投下炸弹5000余枚,使得土地松软的阵地被炸矮两米。志愿军始终贯彻防守阵地的策略,依靠工事坑道抵抗联合国军的炮轰攻势,上甘岭战役也成为美军的“伤心岭”。  那一战使得美军把战略预备部队提前投入战争一线,进一步加剧了后备兵
期刊
年逾花甲矢志不渝,四十余载献身边防。  近日,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七连巡逻誓师大会现场,一对藏族父子的到来,格外引人注目。  老人名叫扎西达杰,驻地布宗村村民,1974年至1978年在该边防团某连服役。退役后,他主动申请加入驻地民兵排,同边防官兵一起执行巡邏任务。40年来,老人数十次踏上这条巡逻路,经历生死考验10余次。  对于多年前的一次巡逻时救人的经历,扎西达杰至今记忆犹新——将儿子车成从点上带回
期刊
“三沙雷锋班”战士杜小亮为学生讲解雷锋精神  在祖国最南端、最年轻、最美丽的城市三沙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逢年过节进渔村送服务,他们自学修补焊接学雷锋。大到舰船坦克火炮,小到电视风扇高压锅,样样精通。身着海岛迷彩服、心怀三沙军警民,他们就是海军驻西沙某水警区“三沙雷锋班”。群众需要时总有“雷锋”忙碌的身影  说起“雷锋班”的来历,就不得不讲讲美丽的西沙群岛。作为祖国南海的边陲,全年高温高盐高湿的环
期刊
16位烈士母亲亲笔信,一百多封洋溢着亲情的家书,被珍藏在对应的每一个母亲的资料文件盒内,整整齐齐摆放进银座集团拥军办公室的展示柜里。  王贵武,一个空军退伍老兵,一个白手起家开创银座集团亿万资产的“爱国拥军模范”,20年前,怀着对1998年抗洪烈士无限的崇敬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认下10位抗洪烈士的母亲为自己的母亲,立誓——替烈士母亲尽孝,用一个退役军人独有的气魄和担当,为烈士母亲的家庭撑起了一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