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上甘岭》留给人们的记忆是硝烟、血战,是铁骨铮铮的志愿军英雄群像。然而,在上甘岭战役中,除了让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场景,更有催人泪下的战友情谊。
在湖北孝感干休所一隅,笔者见到了影片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上甘岭战役中的“模范卫生员”、已经83岁的老人王清珍,请她给我们讲起那段峥嵘的战斗岁月。
战斗岁月的女卫生员
1950年秋,贵州刚解放,当地匪患严重。一天早晨,铁路工人王基庚拉着13岁的女儿王清珍,赶到解放军原第45师后勤部医院送她参军。部队领导说王清珍太小了,王基庚一听急了,说:“我的闺女你们不带走,就要被人抢去做小老婆了!”部队领导闻听此言,遂决定留下王清珍,分配她在师后勤部医院当卫生员。
1951年3月,刚满14岁的王清珍,跟随大部队唱着“保祖国,为和平,就是保家乡”的歌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1952年10月14日凌晨,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调集6万余人兵力,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成焦土近2米深。上甘岭战役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反扑,涌现了1万多名荣立三等功以上的战斗英雄,光是像黄继光那样以身堵敌堡枪口的英雄就有38位。
当时,王清珍所在的收容所,设在五圣山后面的几个坑道里。病床是用石头、树枝、稻草铺成。王清珍负责护理野战医院3个病房(防空洞)的20多位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喂饭、洗绷带,背伤员到坑道外解大便。工作很辛苦,但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她护理的20多个伤员中,有一个面部烧伤的战士自己不能吃药,她就先抿一口水,将药片放在嘴里咬碎,将药水送到伤员的口里;还有一个伤员嘴巴化脓不能咀嚼,她就把饭先嚼烂,再一口一口地喂到伤员嘴里。
一天深夜,前方又送来一批伤员。其中一个叫曹中林的排长腹部受重伤,分给王清珍护理。王清珍看见他头上冒汗,神情痛苦,凭经验,猜想他可能要小便,便马上帮他解下裤子,拿个罐头盒递过去。可曹排长就是解不出来。接着用导尿管,还是排不出来。看到曹排长被尿憋得难受的样子,王清珍十分着急。如果再不及时排尿,会导致膀胱破裂,甚至尿中毒,那就危险了。这时候,王清珍想起护士黄志清用嘴帮伤员排尿的事。本来,王清珍平时是很害羞的,但这时她没想那么多,来不及犹豫,立即含着导尿管吸了一口,没吸出来,又吸了一口,还是没有吸出来,第三口,她用尽气力,终于吸出了一口尿,呛得她直想吐,但她忍住了。脱险后的曹排长握着王清珍的手,流着热泪说:“你比我亲妹妹还亲,是你救了我一命……”
战斗越来越残酷,连坑道也变得危险。一天深夜,敌机把坑道口的一个汽油桶打着了。汽油桶如果爆炸,会危及正在进行急救手术的医务人员和几十名伤病员。此时,王清珍不顾个人安危,抱着一床棉被扑向汽油桶将火扑灭,手上被烫出了串串血泡……
在上甘岭最艰苦的时刻,水源断绝,干渴困扰着每一位伤员。为了鼓舞伤员战胜病魔的勇气,王清珍用干哑的嗓子为战友们唱歌,战友们就是在这歌声中站了起来,走上战场。
有一次,王清珍和收容所人员住在一位朝鲜大娘家。家里有一个小孙女,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王清珍细心观察并为小女孩做检查,发现她的耳朵里已化脓。王清珍和护士长马上用酒精棉球为她清洗耳朵。第二天离开大娘家时,又给大娘留下一大包棉球和药片,叮嘱她继续为孩子擦洗。还有一次,一个 20 多岁的朝鲜姑娘在挖野菜时,被敌人的飞机炸伤,一条腿断了,另一条腿受重伤,送到收容所。王清珍每天和她拉家常,帮她排便、洗衣服。朝鲜姑娘离开部队时,抓住王清珍的手说:“好妹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呀!”
43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笔。王清珍荣立二等功,被授予“二级战士”荣誉勋章。1954 年,作家林杉创作《上甘岭》时,翻阅了王清珍的事迹材料,被深深地打动了。在剧本最后的页码上,林杉特意注明:“卫生员王清珍就是王兰的原型。”
夫妻共为革命献青春
王清珍陪护伤员的出色表现,受到了志愿军官兵的广泛赞誉。但她不知道,她的事迹也震撼了原45师后勤部医政股股长刘焕杰的心:天底下竟然有这样伟大无私的女性,自己能与王清珍牵手,今生足矣!可是一想到自己比王清珍年龄大得多,刘焕杰就有些担心,也变得忐忑起来。
刘焕杰心中的小秘密被师后勤部的张政委看得一清二楚。当时还不到 30岁的刘焕杰,是1937年入伍的老资格营职干部。他勤奋好学,不仅是一个好股长,还是一个很称职的主治医生。张政委亲自牵线,刘焕杰与王清珍两人很快写了一份结婚申请。几个月后,军里批准了。
王清珍和刘焕杰是原45师第1对在朝鲜战场被批准结婚的。师长崔建功找参谋长商定后告诉他俩:1953年10月25日,是咱志愿军入朝作战3周年纪念日,就将这个日子定为你们的新婚日吧!这一天,我志愿军从上到下都要举行纪念大会,同时也庆贺你们的婚礼!
1953年10月25日,纪念大会结束后,部队专门为王清珍和刘焕杰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舞会。一对新人高高兴兴地换上朝鲜服装,和战友们跳起了交谊舞。午餐很丰盛,大家用茶缸向他们敬酒,喜糖和喜烟也是祖国慰问团送来的。
婚礼简单而热闹。新婚之夜,王清珍和刘焕杰把各自的军用棉被抱到一个防空洞。第二天,又把被子抱回各自部队所在的防空洞,与战友们一起开始战斗的生活。
1958年,部队动员女兵复员、家属还乡。王清珍积极响应,回到了已调往北京的父亲家,在东城区科伟医疗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几个月后,在全厂干部职工的推荐下,王清珍出席了全国青年積极分子代表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拉着她的手说:“听说你就是《上甘岭》中的王兰,好哇!在战场上是英雄,回到地方当劳模,这正是我们党需要的接班人呀!”19 60年3月8日,在庆祝国际妇女节50周年大会上,她又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61年,上级把王清珍从北京调回部队。从助理员到卫生处副处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20年,不居功、不伸手。谈到“王兰”生活原型的报道,王清珍总是说:“‘王兰’的形象,是对所有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医务工作者的艺术概括。在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阵地,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女卫生员,如吴炯、唐世敏、何成娟、高森、陈振安、吴世金、官义芝、陈德琳、夏柯琼等,她们也都是王兰的原型。”
1982年,王清珍从军卫生处副处长的岗位上退休后,仍然保持当年“王兰”的那股劲,利用自己所学的医术,为老干部和社会服务。得知志愿军特等功臣赵毛臣的老伴中风后,卧床不起,王清珍上门近2个月,使其生活起居能自理;军需处一位老干部患脑梗塞,话不能说,饭不能咽,经王清珍治疗1个多月后,病情得到好转……
如今,年过八旬的王清珍虽然行动不灵便,但只要是干休所组织的政治学习等集体活动,她总是坚持到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她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