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中的引用必须遵循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在正确把握引用规范的基础上对引用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可以有效规制抄袭,并根据引文使用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考察文章质量的优劣。期刊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应引导作者注重引文的逻辑性及对引文的评述,正确处理转引,避免断章取义的引用。
[关键词]编辑 稿件质量 引用 抄袭把关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42-04
参考文献和引文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学术实证精神的重要体现。治学态度严谨的作者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引文,使文章言之成理、言而有据;相反,打着引用的旗号对别人的学术成果肆意掠夺的作者离“治学”相距甚远,更遑论治学态度,时下不少学界明星因抄袭门事件纷纷落马就是一个明证。文章的质量高低、作者的治学态度及学养深浅都能从文章引用的细节中得到体现,因而,学术期刊编辑在对稿件进行把关的时候应注重对引用的甄别与考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编辑首先必须对什么是引用、引用与抄袭的界限有清醒的认识。
1 什么是引用——引用与抄袭的区别
引用属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一种。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引用是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的著作权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著作权合理使用意义下的“引用”首先需交代引用的出处,但是仅仅满足这一要求还不足以称之为合理使用意义下的“引用”。“适当引用意味着应当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引用合理长度的作品片段,而不允许完全或主要以他人作品代替自己的创作。因此,将他人作品的内容加以拼贴的行为并不是创作中的适当引用。”可见,引用不应停留在对原作品的罗列或者依赖于原作品的装饰,而是通过对引用资料的使用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上述目的,引用就是多余的或者说不应该的。而对被引资料的使用主要应通过作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评述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对引用加以评议而不是通过引用他人的论述加以替代。
总体来说,引用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必须对引用加以评议。既然引用是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存在的,当然不能停留在对引用材料本身的罗列,而必须对引用加以富有逻辑性的评议。具体地说,对引用有必要进行评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可以借此看出引用的材料与新创作作品是否有关或引用材料能否作为新创作作品的佐证。不少作者缺乏对文章逻辑的整体性把握,任意罗列引用材料,看似旁征博引,实则胡乱堆砌,这种引用其实是一种滥引。所谓滥引,是指故意把一些与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以装饰门面的行为。为了拼凑字数而任意添加的引文对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用处,这种引用当然是不必要的引用。第二,引用的材料虽与新创作的作品有关,但如果作者只是罗列材料,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度分析或说明,也就是说,如果一篇文章大量地引用他人的作品而不加注说明、评价,只是简单的复制,不能视为合理引用。引用材料虽然对树立原文的观点有诸多用处,但是如果没有分析、评注,引用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还很可能流于形式或者变成堆砌甚至抄袭。如当引文是为了说明一个定义时,作者必然要对这一定义进行细致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才可展开全文。当引文是作为作者观点的证据时,作者更应该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能够作为佐证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相信这一论据是有说服力的,也是必要的。当引文观点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即若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或理论是反论题时,作者更需对引文进行严密的论证分析,科学合理地证明其观点、论断和结论存在的缺陷或谬误,这样,作者的观点才可能树立。
二是引用必须交代出处。引用他人作品是为了介绍、评论他人的作品或者为了说明某一问题(通常是为了帮助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然应该标明作品的名称、出处及著者,否则就属于把别人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出版,是一种明显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有些作者引用了别人的文献,却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这些被引文献,所列出的文献与引用的材料丝毫没有关系,结果让人误以为引用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成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抄袭。所以引用必须交代出处,尊重作者的署名权。引用在标明出处时还须注意两点:第一,引用的出处一定要准确列出,尽量不要使用转引,如果作者确实无法查阅到第一手资料,就应将原始出处和转引的出处一并列出。这样既是为了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也是为了真实地交代作者研究该问题所利用的学术资源和背景。第二,对于有多个作者的文献不能只列一个作者,三个以内作者都应如实列出,三个以上可用“等”省略,以尊重作者的署名权。
三是引用不能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一篇文章的引用是否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很容易引起争议,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适度性。适度性大都是针对引用数量而言的。在引用数量上,有些国家作了明确规定,如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不得超过1/4,有的规定不超过1/3,有的规定引用部分不超过评价作品的1/10。我国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上大都以不超过1/10为判断标准。显然,各国规定的引用数量限制差别较大,这就说明单纯以引文的量作为抄袭与否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因此,以引用是否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为标准判断更为科学。引用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另一篇文章雷同,这是典型的抄袭,因为这种写作方式完全是作者以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成果;第二,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另一篇文章雷同,虽然这部分雷同的字数可能并不多,但却是对文章的实质与整体逻辑的照搬,仍应视为抄袭;第三,一篇文章虽然没有与另一篇文章在思想和体例上雷同,但是却是多篇文章观点的堆砌,抽掉引用部分以后,新作品不成体系或者已经看不出有任何创新性的观点,这种情况亦可判断为抄袭。
在笔者看来,一篇文章对其他文献的引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是合理引用,也只有这个依据才能将引用与抄袭区别开来。这三个条件可以说是判断文献引用的标尺,掌握这一标尺,对于作者和编者都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标尺,作者可以规避抄袭的风险,编者也能够对不规范的引用大胆提出质疑。2基于文献引用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的必要性
既然引用不合理就可能造成抄袭的事实,那么编辑基于文献引用对稿件的把关就十分必要,当然这就要求编辑严格把握什么是真正合理的引用并能清醒地区分合理引用与抄袭、过度引用的界限。编辑对引用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规制抄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引文使用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考察文章质量的优劣。 2.1 避免抄袭文的发表
抄袭往往被作者辩称是引用或者干脆表面上以貌似引用的方式出现,所以编辑对引用的考察和甄别对于识别抄袭非常重要。不少文章观点认为只要标注了出处,引文虽然过量也不算抄袭,而只能算是过度引用,其实是冠以过度引用之名进行明目张胆的抄袭。如前所述,只有同时符合前述三个条件的引用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围,有一项不符合就可以认定为抄袭,根本不存在过度引用一说。明确了引用与抄袭的界限,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够提高对抄袭的职业敏感性,真正将抄袭文拒之门外。因此,编辑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首先必须对其文献引用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抄袭文的发表。
2.2 借助引文考察文章质量优劣
首先,引文能如实地反映作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者就该问题参考过哪些文献或者说真正阅读过哪些文献,都能够从引文或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其次,引文能够发挥学术评价功能。“引文首先是作者对被引文献的一种取合和评价”。因此,编辑从引文的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就可以大致判断文章质量的优劣。引文具有时效性即引用最新的文献,说明作者立足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当前的学科动态,选题具有前沿性。同时,引文准确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质量的优劣。被引用的作品与引用后的新作品应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即引用作品的目的正当,是为了介绍、说明与评论的需要。因此,如使用的文献不能帮助作者说明或评论某一问题甚至与新作关系不大,就说明作者引用的动机很可疑,有胡乱拼凑之嫌,既然是拼凑,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总之,借助引文考察文章的优劣是编辑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 编辑如何就文献引用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
一篇稿件的文献引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文章质量的优劣及作者的治学态度,因而,编辑可以将对文献引用的考察作为一个突破口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审稿或编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真正使高质量的论文得以传播。
3.1 审稿时对文献引用的把关
3.1.1 通过对文献引用的考察识别抄袭文
首先,编辑应很好地把握引用与抄袭的界限,提高自己的学术分辨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抄袭文、垃圾文、泡沫文的发表。既然不符合前文论及的三个条件的引用只能算做抄袭,那么编辑在审稿时对引用的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编辑在审稿时常会发现有些作者在层次标题中标注了参考文献,这就意味着整个这一部分的内容都属于引用的内容,这显然不符合引用不能构成文章实质部分的条件,编辑在审稿时就应对这类文章的质量持质疑的态度。再如有些作者将自己的成果和别人的成果混在一起,不注明出处,让人搞不清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显然这也不是真正的引用,而是变相的抄袭。有些作者虽然标明了出处,但是,引用罗列太多太杂,鲜有自己的批评或者评议,把引用部分抽掉,剩下的部分根本就不具有独立性,这样的文章实质上也是抄袭文。所以,编辑应牢牢把握引用的尺度,对稿件的引用仔细推敲,这样才能对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保持高度的警觉。
3.1.2 通过对文献引用的审查考察文章的逻辑性
一篇文章论证的逻辑性强弱也可从作者对引文材料的使用上判断出来。“引用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对原作品的传播,而是对被引用资料的使用,即用以阐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对被引用资料的使用首先表现为对被引文献的反复筛选,即作者选的文献材料必须对作者的观点具有逻辑上的支撑作用,这种与新作具有的紧密相关性也是文章逻辑严密的体现。其次,对被引用文献材料的评议也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为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最终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得以体现,作者的观点往往就是在这种逻辑推理的支撑下自然而然地产生或者建立起来的。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来说,对文献引用的分析无不渗透着作者严密的逻辑性。而某些借引用之名行抄袭之实的文章看上去就是随意拼接,缺乏连贯性,甚至前后语言的风格都不统一,其内在逻辑自然是混乱的。因此,通过对引用的审视,编辑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把握文章的论证推导过程,最终达到更准确地评定稿件优劣的目的。
3.2 编辑加工时对文献引用的把关
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加工时,不仅必须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引文,而且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删改时对引文量的把握。对稿件进行文字性的删改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保证期刊质量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时囿于篇幅的限制,文稿必须删掉较多的字数,此时编辑应特别注意对引文量的把握。首先,应避免一味删去作者的话以至较大地改变了引用材料占全文的百分比。改变太大很可能造成引文与原文比例严重失调的结果,使原来并不具有抄袭嫌疑的文章因为引文占据太多篇幅而使人产生引文成为文章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的感觉,结果将作者的适当引用变成过度引用,而使该文成为有抄袭之嫌的稿件。其次,对于不必要的引用应该删除,当然删改时编辑应对引用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可能改变文章行文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分量。
二是正确处理转引。一直以来,转引都被看作不良行为和学风不严谨的体现。诚然,转引确实容易因为没有查阅原始文献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因此,不少编辑在看到文章中明显属于转引之处就会引导作者将转引改为直引,殊不知作者在没有查阅或者仔细阅读原始文献基础上随意改为直引(事实上这只能算是一种伪引),虽然形式上合乎学术规范,但是实质上却与学术规范的目的背道而驰。原因在于,在没有阅读或查阅原始文献的情况下直接将其列为参考文献事实上是一种不真实的引用,一样难以避免断章取义;而且,没有查阅就直接将其列为参考文献,掩盖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研究状况。如有些作者根本不具备查阅外文文献的语言能力,但其文章的参考文献列出的却都是外文文献,仿佛真的查阅过这些文献一样,事实上都是从中介文献中信手拈来的,这样做无疑完全掩盖了作者真实的研究背景和学术功底,是学术态度不诚实的表现。因此,编辑在处理这类转引时,一是可以引导作者尽可能查阅原始文献,在充分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将其列为参考文献。二是在作者无法查阅到原始文献而该引用对文章又非常必要的情况下,编辑应引导作者将原始文献出处及转引,出处一并列出,一方面明示转引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研究该课题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学术态度诚恳严谨的表现;另一方面列出原始文献出处,既方便参考者查阅到原始信息,也尊重了原始文献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三是引导作者避免断章取义的引用。既然文献引用是为了说明或评论某一问题,当然必须具有准确性,不能曲解原意,否则既无法证明作者的观点,也对被引文献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对于容易引起疑问或歧义的引用,编辑一定要及时与作者沟通,提醒作者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断章取义的引用。编辑还可建议作者查阅被引文献,真正搞清楚被引材料的真实含义,如有必要应引导作者将被引用材料较完整地列出,以避免断章取义的现象出现。笔者在对一篇稿件进行加工时,发现作者引用了吴汉东《学术规范化中的自律和他律》一文中的几句话:“学术失范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原因,具体表现为非民主政治的因素,如官本位的学术编辑部门是滋生学术腐败的适宜土壤:阻碍了学术进步;非市场经济的因素,如大量的吃大锅饭的科研机构运作机制不健全、学术效率低下,导致了大量粗糙和低劣的学术成果的产生;儒家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如学术评审的走后门现象严重,学术评价中的捧臭脚现象普遍……”作者意在借助被引材料的观点证明儒家文化传统对学术活动的负面影响,读者一看很容易误以为被引材料的作者对儒家文化是持否定态度的,实际上作者已经在注释中对自己的这一说法进行了说明:“本文并非是否定儒学和儒家文化的作用,儒学和儒家文化当然有其独到和精深之处,对学术活动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学术失范的角度探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并不在于否定儒学和儒家文化。”可见,在这里引用如不够全面,很可能将儒家文化传统对学术活动的负面影响扩大,从而歪曲原作者对这一问题诠释的真正含义。编辑在对文稿进行加工时如发现可能引起读者误解或断章取义的引用,一定要和作者沟通,提醒作者查阅原文以保证引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文献引用对于撰写学术论文意义重大,引用的合理性、必要性、准确性及有效性对文章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正确把握什么是真正的合理引用,才能将引用与抄袭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对文献引用的效用评估也有助于评价稿件质量的高低。因而,学术期刊编辑应在审稿和加工过程中牢固树立对文献引用严格把关的意识,通过对稿件引用部分的分析和研究把握稿件质量,杜绝抄袭文的发表,使高质量论文脱颖而出。
[关键词]编辑 稿件质量 引用 抄袭把关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42-04
参考文献和引文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学术实证精神的重要体现。治学态度严谨的作者能恰到好处地使用引文,使文章言之成理、言而有据;相反,打着引用的旗号对别人的学术成果肆意掠夺的作者离“治学”相距甚远,更遑论治学态度,时下不少学界明星因抄袭门事件纷纷落马就是一个明证。文章的质量高低、作者的治学态度及学养深浅都能从文章引用的细节中得到体现,因而,学术期刊编辑在对稿件进行把关的时候应注重对引用的甄别与考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编辑首先必须对什么是引用、引用与抄袭的界限有清醒的认识。
1 什么是引用——引用与抄袭的区别
引用属于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一种。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引用是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自己的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的著作权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著作权合理使用意义下的“引用”首先需交代引用的出处,但是仅仅满足这一要求还不足以称之为合理使用意义下的“引用”。“适当引用意味着应当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引用合理长度的作品片段,而不允许完全或主要以他人作品代替自己的创作。因此,将他人作品的内容加以拼贴的行为并不是创作中的适当引用。”可见,引用不应停留在对原作品的罗列或者依赖于原作品的装饰,而是通过对引用资料的使用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是为了上述目的,引用就是多余的或者说不应该的。而对被引资料的使用主要应通过作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评述来实现,也就是说,必须对引用加以评议而不是通过引用他人的论述加以替代。
总体来说,引用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必须对引用加以评议。既然引用是为了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而存在的,当然不能停留在对引用材料本身的罗列,而必须对引用加以富有逻辑性的评议。具体地说,对引用有必要进行评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可以借此看出引用的材料与新创作作品是否有关或引用材料能否作为新创作作品的佐证。不少作者缺乏对文章逻辑的整体性把握,任意罗列引用材料,看似旁征博引,实则胡乱堆砌,这种引用其实是一种滥引。所谓滥引,是指故意把一些与论文主题关系不大或无关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以装饰门面的行为。为了拼凑字数而任意添加的引文对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任何用处,这种引用当然是不必要的引用。第二,引用的材料虽与新创作的作品有关,但如果作者只是罗列材料,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度分析或说明,也就是说,如果一篇文章大量地引用他人的作品而不加注说明、评价,只是简单的复制,不能视为合理引用。引用材料虽然对树立原文的观点有诸多用处,但是如果没有分析、评注,引用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还很可能流于形式或者变成堆砌甚至抄袭。如当引文是为了说明一个定义时,作者必然要对这一定义进行细致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才可展开全文。当引文是作为作者观点的证据时,作者更应该对其进行分析,说明其能够作为佐证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相信这一论据是有说服力的,也是必要的。当引文观点是作者批判的对象,即若引用文献中的观点或理论是反论题时,作者更需对引文进行严密的论证分析,科学合理地证明其观点、论断和结论存在的缺陷或谬误,这样,作者的观点才可能树立。
二是引用必须交代出处。引用他人作品是为了介绍、评论他人的作品或者为了说明某一问题(通常是为了帮助作者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然应该标明作品的名称、出处及著者,否则就属于把别人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出版,是一种明显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有些作者引用了别人的文献,却不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这些被引文献,所列出的文献与引用的材料丝毫没有关系,结果让人误以为引用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成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抄袭。所以引用必须交代出处,尊重作者的署名权。引用在标明出处时还须注意两点:第一,引用的出处一定要准确列出,尽量不要使用转引,如果作者确实无法查阅到第一手资料,就应将原始出处和转引的出处一并列出。这样既是为了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也是为了真实地交代作者研究该问题所利用的学术资源和背景。第二,对于有多个作者的文献不能只列一个作者,三个以内作者都应如实列出,三个以上可用“等”省略,以尊重作者的署名权。
三是引用不能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一篇文章的引用是否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很容易引起争议,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适度性。适度性大都是针对引用数量而言的。在引用数量上,有些国家作了明确规定,如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不得超过1/4,有的规定不超过1/3,有的规定引用部分不超过评价作品的1/10。我国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上大都以不超过1/10为判断标准。显然,各国规定的引用数量限制差别较大,这就说明单纯以引文的量作为抄袭与否的判断标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因此,以引用是否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为标准判断更为科学。引用构成文章的实质部分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另一篇文章雷同,这是典型的抄袭,因为这种写作方式完全是作者以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的成果;第二,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另一篇文章雷同,虽然这部分雷同的字数可能并不多,但却是对文章的实质与整体逻辑的照搬,仍应视为抄袭;第三,一篇文章虽然没有与另一篇文章在思想和体例上雷同,但是却是多篇文章观点的堆砌,抽掉引用部分以后,新作品不成体系或者已经看不出有任何创新性的观点,这种情况亦可判断为抄袭。
在笔者看来,一篇文章对其他文献的引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是合理引用,也只有这个依据才能将引用与抄袭区别开来。这三个条件可以说是判断文献引用的标尺,掌握这一标尺,对于作者和编者都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标尺,作者可以规避抄袭的风险,编者也能够对不规范的引用大胆提出质疑。2基于文献引用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的必要性
既然引用不合理就可能造成抄袭的事实,那么编辑基于文献引用对稿件的把关就十分必要,当然这就要求编辑严格把握什么是真正合理的引用并能清醒地区分合理引用与抄袭、过度引用的界限。编辑对引用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规制抄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引文使用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考察文章质量的优劣。 2.1 避免抄袭文的发表
抄袭往往被作者辩称是引用或者干脆表面上以貌似引用的方式出现,所以编辑对引用的考察和甄别对于识别抄袭非常重要。不少文章观点认为只要标注了出处,引文虽然过量也不算抄袭,而只能算是过度引用,其实是冠以过度引用之名进行明目张胆的抄袭。如前所述,只有同时符合前述三个条件的引用才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围,有一项不符合就可以认定为抄袭,根本不存在过度引用一说。明确了引用与抄袭的界限,学术期刊编辑才能够提高对抄袭的职业敏感性,真正将抄袭文拒之门外。因此,编辑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首先必须对其文献引用进行把关,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抄袭文的发表。
2.2 借助引文考察文章质量优劣
首先,引文能如实地反映作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状况。作者就该问题参考过哪些文献或者说真正阅读过哪些文献,都能够从引文或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其次,引文能够发挥学术评价功能。“引文首先是作者对被引文献的一种取合和评价”。因此,编辑从引文的权威性、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就可以大致判断文章质量的优劣。引文具有时效性即引用最新的文献,说明作者立足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了解当前的学科动态,选题具有前沿性。同时,引文准确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章质量的优劣。被引用的作品与引用后的新作品应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即引用作品的目的正当,是为了介绍、说明与评论的需要。因此,如使用的文献不能帮助作者说明或评论某一问题甚至与新作关系不大,就说明作者引用的动机很可疑,有胡乱拼凑之嫌,既然是拼凑,质量也就无从谈起。总之,借助引文考察文章的优劣是编辑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 编辑如何就文献引用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
一篇稿件的文献引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文章质量的优劣及作者的治学态度,因而,编辑可以将对文献引用的考察作为一个突破口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审稿或编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真正使高质量的论文得以传播。
3.1 审稿时对文献引用的把关
3.1.1 通过对文献引用的考察识别抄袭文
首先,编辑应很好地把握引用与抄袭的界限,提高自己的学术分辨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抄袭文、垃圾文、泡沫文的发表。既然不符合前文论及的三个条件的引用只能算做抄袭,那么编辑在审稿时对引用的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编辑在审稿时常会发现有些作者在层次标题中标注了参考文献,这就意味着整个这一部分的内容都属于引用的内容,这显然不符合引用不能构成文章实质部分的条件,编辑在审稿时就应对这类文章的质量持质疑的态度。再如有些作者将自己的成果和别人的成果混在一起,不注明出处,让人搞不清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显然这也不是真正的引用,而是变相的抄袭。有些作者虽然标明了出处,但是,引用罗列太多太杂,鲜有自己的批评或者评议,把引用部分抽掉,剩下的部分根本就不具有独立性,这样的文章实质上也是抄袭文。所以,编辑应牢牢把握引用的尺度,对稿件的引用仔细推敲,这样才能对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保持高度的警觉。
3.1.2 通过对文献引用的审查考察文章的逻辑性
一篇文章论证的逻辑性强弱也可从作者对引文材料的使用上判断出来。“引用的目的不可能只是对原作品的传播,而是对被引用资料的使用,即用以阐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对被引用资料的使用首先表现为对被引文献的反复筛选,即作者选的文献材料必须对作者的观点具有逻辑上的支撑作用,这种与新作具有的紧密相关性也是文章逻辑严密的体现。其次,对被引用文献材料的评议也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为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最终必须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得以体现,作者的观点往往就是在这种逻辑推理的支撑下自然而然地产生或者建立起来的。对于一篇好的文章来说,对文献引用的分析无不渗透着作者严密的逻辑性。而某些借引用之名行抄袭之实的文章看上去就是随意拼接,缺乏连贯性,甚至前后语言的风格都不统一,其内在逻辑自然是混乱的。因此,通过对引用的审视,编辑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逻辑思路,把握文章的论证推导过程,最终达到更准确地评定稿件优劣的目的。
3.2 编辑加工时对文献引用的把关
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加工时,不仅必须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引文,而且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删改时对引文量的把握。对稿件进行文字性的删改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保证期刊质量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时囿于篇幅的限制,文稿必须删掉较多的字数,此时编辑应特别注意对引文量的把握。首先,应避免一味删去作者的话以至较大地改变了引用材料占全文的百分比。改变太大很可能造成引文与原文比例严重失调的结果,使原来并不具有抄袭嫌疑的文章因为引文占据太多篇幅而使人产生引文成为文章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的感觉,结果将作者的适当引用变成过度引用,而使该文成为有抄袭之嫌的稿件。其次,对于不必要的引用应该删除,当然删改时编辑应对引用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可能改变文章行文的逻辑性和论据的分量。
二是正确处理转引。一直以来,转引都被看作不良行为和学风不严谨的体现。诚然,转引确实容易因为没有查阅原始文献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因此,不少编辑在看到文章中明显属于转引之处就会引导作者将转引改为直引,殊不知作者在没有查阅或者仔细阅读原始文献基础上随意改为直引(事实上这只能算是一种伪引),虽然形式上合乎学术规范,但是实质上却与学术规范的目的背道而驰。原因在于,在没有阅读或查阅原始文献的情况下直接将其列为参考文献事实上是一种不真实的引用,一样难以避免断章取义;而且,没有查阅就直接将其列为参考文献,掩盖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研究状况。如有些作者根本不具备查阅外文文献的语言能力,但其文章的参考文献列出的却都是外文文献,仿佛真的查阅过这些文献一样,事实上都是从中介文献中信手拈来的,这样做无疑完全掩盖了作者真实的研究背景和学术功底,是学术态度不诚实的表现。因此,编辑在处理这类转引时,一是可以引导作者尽可能查阅原始文献,在充分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将其列为参考文献。二是在作者无法查阅到原始文献而该引用对文章又非常必要的情况下,编辑应引导作者将原始文献出处及转引,出处一并列出,一方面明示转引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研究该课题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学术态度诚恳严谨的表现;另一方面列出原始文献出处,既方便参考者查阅到原始信息,也尊重了原始文献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三是引导作者避免断章取义的引用。既然文献引用是为了说明或评论某一问题,当然必须具有准确性,不能曲解原意,否则既无法证明作者的观点,也对被引文献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对于容易引起疑问或歧义的引用,编辑一定要及时与作者沟通,提醒作者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断章取义的引用。编辑还可建议作者查阅被引文献,真正搞清楚被引材料的真实含义,如有必要应引导作者将被引用材料较完整地列出,以避免断章取义的现象出现。笔者在对一篇稿件进行加工时,发现作者引用了吴汉东《学术规范化中的自律和他律》一文中的几句话:“学术失范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原因,具体表现为非民主政治的因素,如官本位的学术编辑部门是滋生学术腐败的适宜土壤:阻碍了学术进步;非市场经济的因素,如大量的吃大锅饭的科研机构运作机制不健全、学术效率低下,导致了大量粗糙和低劣的学术成果的产生;儒家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如学术评审的走后门现象严重,学术评价中的捧臭脚现象普遍……”作者意在借助被引材料的观点证明儒家文化传统对学术活动的负面影响,读者一看很容易误以为被引材料的作者对儒家文化是持否定态度的,实际上作者已经在注释中对自己的这一说法进行了说明:“本文并非是否定儒学和儒家文化的作用,儒学和儒家文化当然有其独到和精深之处,对学术活动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学术失范的角度探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并不在于否定儒学和儒家文化。”可见,在这里引用如不够全面,很可能将儒家文化传统对学术活动的负面影响扩大,从而歪曲原作者对这一问题诠释的真正含义。编辑在对文稿进行加工时如发现可能引起读者误解或断章取义的引用,一定要和作者沟通,提醒作者查阅原文以保证引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文献引用对于撰写学术论文意义重大,引用的合理性、必要性、准确性及有效性对文章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正确把握什么是真正的合理引用,才能将引用与抄袭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对文献引用的效用评估也有助于评价稿件质量的高低。因而,学术期刊编辑应在审稿和加工过程中牢固树立对文献引用严格把关的意识,通过对稿件引用部分的分析和研究把握稿件质量,杜绝抄袭文的发表,使高质量论文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