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貌似走进了一个误区:过于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古代的先哲也提出了“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的教学理念。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而“素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在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后恰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
“素读”原本指的“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素读”更强调的是在阅读之初,不借助任何的资料,不需要任何指导,抛开一切干扰的自由自在的反复、纯粹的阅读。通过“素读”,学生可以更真切地贴近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用自己对文本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去分析分本。在“素读”过程中,学生想要真正读瞳文本必定要经历反复的阅读,而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逐层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杜甫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所言“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为了把“素读”更好地运用到到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潜心会文
在“素读”之初,应指导学生潜心会文,用心体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里的“潜心会本文”我们可以理解成沉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反复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内心呈现空、静的状态去阅读文本,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丰富内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越是阅读起来困难的文本就越需要读者潜心会文,这样才能进入文本的深层。如学生在阅读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花未眠》这一篇散文小品时,过于含蓄的表达,还有充满跳跃式语言都会成为学生读懂文本的障碍,但大多数学生经过潜心反复静读之后,就能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了解作者对生命之美的深刻感受。而如果学生是以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去阅读就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书读百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强调的是反复阅读文本的重要性,而没有任何阅读凭借的“素读”,更要求学生对文本反复的阅读、反复的咀嚼。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的小说《死灵魂》时说:“如同一切精深的创作一样,《死灵魂》不是第一次阅读就能完全了解的。”在反復的阅读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才能一步一步的加深,才能从最初的模糊感悟提升到对文本丰富、深刻的内蕴的理解上。
我这里所说的反复阅读,不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读,而是要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首次读的重点应放在情感的体悟上:再读可以尝试大声诵读,通过对阅读的节奏、发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的把握去理解文章;再往下读就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对文章关键的字、词、句的品读以及对文章的主题挖掘等方面了。总之,在指导学生“素读”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分析文本,争取每读一遍必有所得。
三、勾画批注
在“素读”的过程中,只是通过口头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在“素读”的过程中还应采用“批注阅读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批注阅读法”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想、疑问、分析等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明末清初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对《水浒》的点评就是一种典型的“批注阅读法”。在“素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边阅读边进行勾画批注,对于理解文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批注”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中内涵丰富的字词、语句,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批注符号阅读法、感想式批注、质疑问难批注等方式进行对文章的批注。
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或疑难字词,在文章空白处写下批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很快注意到了“草、土墙、门洞、大风、瘸腿男人、大榆树、月光”等事物类别相近,都属于文章的“证据”;了解到“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等句子含义深刻隐微,并在思考之后提出质疑。在有了这样的铺垫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稍加引导,文章的深刻内蕴也就会呼之欲出了。
“素读”原本指的“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素读”更强调的是在阅读之初,不借助任何的资料,不需要任何指导,抛开一切干扰的自由自在的反复、纯粹的阅读。通过“素读”,学生可以更真切地贴近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用自己对文本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去分析分本。在“素读”过程中,学生想要真正读瞳文本必定要经历反复的阅读,而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逐层加深,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杜甫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所言“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
为了把“素读”更好地运用到到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潜心会文
在“素读”之初,应指导学生潜心会文,用心体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这里的“潜心会本文”我们可以理解成沉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反复与文本对话,让自己的内心呈现空、静的状态去阅读文本,通过这种方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丰富内蕴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越是阅读起来困难的文本就越需要读者潜心会文,这样才能进入文本的深层。如学生在阅读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花未眠》这一篇散文小品时,过于含蓄的表达,还有充满跳跃式语言都会成为学生读懂文本的障碍,但大多数学生经过潜心反复静读之后,就能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了解作者对生命之美的深刻感受。而如果学生是以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去阅读就很难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
二、书读百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强调的是反复阅读文本的重要性,而没有任何阅读凭借的“素读”,更要求学生对文本反复的阅读、反复的咀嚼。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的小说《死灵魂》时说:“如同一切精深的创作一样,《死灵魂》不是第一次阅读就能完全了解的。”在反復的阅读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才能一步一步的加深,才能从最初的模糊感悟提升到对文本丰富、深刻的内蕴的理解上。
我这里所说的反复阅读,不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读,而是要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如首次读的重点应放在情感的体悟上:再读可以尝试大声诵读,通过对阅读的节奏、发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等的把握去理解文章;再往下读就要把阅读的重点放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对文章关键的字、词、句的品读以及对文章的主题挖掘等方面了。总之,在指导学生“素读”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文本、分析文本,争取每读一遍必有所得。
三、勾画批注
在“素读”的过程中,只是通过口头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在“素读”的过程中还应采用“批注阅读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批注阅读法”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想、疑问、分析等写在文章的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明末清初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对《水浒》的点评就是一种典型的“批注阅读法”。在“素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边阅读边进行勾画批注,对于理解文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批注”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重点关注文章中内涵丰富的字词、语句,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采用批注符号阅读法、感想式批注、质疑问难批注等方式进行对文章的批注。
一位教师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指导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或疑难字词,在文章空白处写下批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的方式很快注意到了“草、土墙、门洞、大风、瘸腿男人、大榆树、月光”等事物类别相近,都属于文章的“证据”;了解到“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等句子含义深刻隐微,并在思考之后提出质疑。在有了这样的铺垫后,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稍加引导,文章的深刻内蕴也就会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