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对农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实行适度规模经济,使得农产品市场由完全竞争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逐步过渡,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时,通过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居住,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策略来提高农民的消费欲望,以促进内需增加,促进经济发展,有力推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适度规模 农民收入 国内需求 城镇化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从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这一体制转变对农业发展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没了潜力,尽管农业有少许发展。那也是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的。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挣了钱,在老家农村盖上一个大院子,说是为了小孩子结婚用的,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在新房里住不到一个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一个用全家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心血挣钱盖的一个大院子没人住,不仅浪费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顾,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價。这与以人为本明显违背,到头来农民还是收入最低,而农民收入低又不能促进消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及提高生产总值也有阻碍作用。当然,国家也在尽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等。
二、农业发展落后。农民依靠种地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一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无差别,对价格没有控制能力。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所生产的产量都微不足道,单个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市场竞争中。产量低不行,产量高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这个怪现象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二)厂商利润与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垄断力(或者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厂商超额利润与垄断力和销售规模成正比关系。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所以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原因是生产者、销售者太多。怎样既能使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又能使农民增收,关系重大,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农业对其他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提高国民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的重大意义。
(三)农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在我国不仅农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而且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其他产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富裕,不利于为其他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不利于其他产业产品的销售,从而难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总值。所以,进一步发展农业,使农民增加收入意义重大,需要找出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农业发展途径。
(四)农民增收与扩大内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由公式Y=C+I+G+(X-M)可知,要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消费C的拉动,而C=a+βy,这个公式中,城市居民的β比农民的β要小一些,就是说,给农民增加收入比给城市居民增加同样收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而且。一个农民进城后的消费倾向不仅比城市居民大,也比没进城之前也要大一些。另外,健全、加大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也会使变大,这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也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加大社会保障服务的一个理论依据。要增加农民的需求,一方面要增加农民的来自于土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其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农民的购买欲望,比如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生活等。
(五)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定居利于增加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
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后,其消费意愿会加强;另外,解决好农民到城市的户口及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信贷等,都会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大大增加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当今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里的大量应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原来一家几亩地到了收割时候,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要干上一个月。而现在主要靠机械,全村的土地靠二、三十人耕种即可,为少数人的大面积耕种提供了现实保证。
(二)邓小平强调中国农业要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适度规模经济:毛泽东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讲到,要发展好工业需要先发展好农业。
(三)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潜力已尽,逐步过渡到适度规模经济阶段的时机和必要性已日趋明显,这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
(四)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农业领域的市场经济气氛并不强烈,在市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农业的收益并不充分。
(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农业人口数量是其他任何一国所不能比的,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民不能离开,至少是最近几十年内不能离开土地。
综上所述。应按如下方法解决农业问题:
首先,国家可以倡导、鼓励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出租,出租后可按分成制直接向租地的农民那里获得租金,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这样既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少数人为多数人从事农业劳动的历史,又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大多数农民不仅可以不劳动而获得来自农业的收入,还可以安心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其中,国家应为进城的农民提供户籍、小孩上学等一系列有关制度、体制的帮助,使其渐渐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样,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农产品市场发生质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大量减少,农产品市场由完全竞争市场转变成垄断竞争市场,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农产品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弱点,农业生产也有了超额利润。并且随着农业人口的继续减少,农产品的垄断力越强,农产品的超额利润也越多。这样,农民既有了购买的能力又有了购买的欲望,消费会被大幅度地拉动,即C变大了,从而带动了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加,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总值的增加。可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由于的变大。乘数也变大,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其次,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助。众所周知:富人和穷人干同样的工作所要求的工资要高一些,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助,会使得农民的体力价格变得更高一些。从而促使农民进城打工工资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养老等问题,从而提高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
关键词:适度规模 农民收入 国内需求 城镇化
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从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到目前。这一体制转变对农业发展的推功作用已基本上没了潜力,尽管农业有少许发展。那也是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的。目前,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把老弱幼小放在家里,在外地挣了钱,在老家农村盖上一个大院子,说是为了小孩子结婚用的,而刚刚结婚的年轻人在新房里住不到一个月也出去打工了,留下一个用全家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心血挣钱盖的一个大院子没人住,不仅浪费了新房,而且占用了很多土地。老的小的在家少人照顾,家里人思念打工在外的人,在外打工的人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代價。这与以人为本明显违背,到头来农民还是收入最低,而农民收入低又不能促进消费,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及提高生产总值也有阻碍作用。当然,国家也在尽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等。
二、农业发展落后。农民依靠种地增收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一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我国,农产品基本上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以几亿计算,而购买者也是几亿或十几亿计。产品无差别,对价格没有控制能力。处于这样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即农民所生产的产量都微不足道,单个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责任制后。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市场竞争中。产量低不行,产量高却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这个怪现象是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及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二)厂商利润与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垄断力(或者竞争力)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厂商超额利润与垄断力和销售规模成正比关系。农产品由于垄断力为零,所以没有超额利润可讲,原因是生产者、销售者太多。怎样既能使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又能使农民增收,关系重大,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和农业对其他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提高国民消费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的重大意义。
(三)农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在我国不仅农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原料,而且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其他产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富裕,不利于为其他行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也不利于其他产业产品的销售,从而难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总值。所以,进一步发展农业,使农民增加收入意义重大,需要找出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农业发展途径。
(四)农民增收与扩大内需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由公式Y=C+I+G+(X-M)可知,要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消费C的拉动,而C=a+βy,这个公式中,城市居民的β比农民的β要小一些,就是说,给农民增加收入比给城市居民增加同样收入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大。而且。一个农民进城后的消费倾向不仅比城市居民大,也比没进城之前也要大一些。另外,健全、加大社会保障体制,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也会使变大,这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也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加大社会保障服务的一个理论依据。要增加农民的需求,一方面要增加农民的来自于土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其购买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农民的购买欲望,比如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生活等。
(五)让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定居利于增加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
农民从农村到城市后,其消费意愿会加强;另外,解决好农民到城市的户口及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消费信贷等,都会大幅提高农民的购买欲望,从而大大增加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当今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目前科学技术在农业里的大量应用,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原来一家几亩地到了收割时候,基本上全靠人力、畜力,要干上一个月。而现在主要靠机械,全村的土地靠二、三十人耕种即可,为少数人的大面积耕种提供了现实保证。
(二)邓小平强调中国农业要实现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合作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适度规模经济:毛泽东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讲到,要发展好工业需要先发展好农业。
(三)目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潜力已尽,逐步过渡到适度规模经济阶段的时机和必要性已日趋明显,这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
(四)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农业领域的市场经济气氛并不强烈,在市场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农业的收益并不充分。
(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农业人口数量是其他任何一国所不能比的,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民不能离开,至少是最近几十年内不能离开土地。
综上所述。应按如下方法解决农业问题:
首先,国家可以倡导、鼓励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出租,出租后可按分成制直接向租地的农民那里获得租金,使农业向适度规模经济方向发展。这样既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少数人为多数人从事农业劳动的历史,又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大多数农民不仅可以不劳动而获得来自农业的收入,还可以安心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其中,国家应为进城的农民提供户籍、小孩上学等一系列有关制度、体制的帮助,使其渐渐在城市定居下来。这样,农业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农产品市场发生质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大量减少,农产品市场由完全竞争市场转变成垄断竞争市场,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农产品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弱点,农业生产也有了超额利润。并且随着农业人口的继续减少,农产品的垄断力越强,农产品的超额利润也越多。这样,农民既有了购买的能力又有了购买的欲望,消费会被大幅度地拉动,即C变大了,从而带动了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推动了其他行业的收入增加,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总值的增加。可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由于的变大。乘数也变大,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其次,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助。众所周知:富人和穷人干同样的工作所要求的工资要高一些,政府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助,会使得农民的体力价格变得更高一些。从而促使农民进城打工工资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
再次,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养老等问题,从而提高消费意愿,促进内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