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荡时代,组织需要有些无序性一不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不要过于拘谨,不要处处设立法令。
在大多数组织中,变革只能给人们带来两种感觉:琐碎或创伤。回顾一个组织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崎岖不平、跌跌撞撞的增长道路中,遍布着危机所激发的、疯狂而忙乱的变革。这种变革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似之处:在相对平稳几年之后,随着动脉斑块的逐渐增生,突然间会以心肌梗死的形式发作。一家企业的变革也是这样。在这个时刻,唯一选择就是心脏搭桥手术:裁除领导小组、削减员工、清理“非核心”资产、核查负债表,等等。
为什么变革会以这种形式发生?为什么一家公司不得不惹恼股东、激怒客户、挥霍大部分资产之后才能重新塑造自己?人们很容易会把罪责归咎到现任领导人身上,人们开始怀旧并否定现在。然而问题在于更深层次。就其本性而言,组织都是惯性的,就像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要将其平衡打破并非易事,而成功组织的运转也围绕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按部就班的日程——通常需要一个相当强度的外力,打破这种遍布条条框框的自我强化系统。
教会的启示
让我们停下来,回头看看教会这个古老组织带来的教训。是哪些惯性力量阻止了教会的自我再造,使其无法与后现代社会更为和谐?下面是部分因素:
长期执掌教权的教派领袖,在非传统的崇拜模式和宣传方面缺乏经验。
自上而下的政策矩阵限囿了地方的试验范围。
培训课程(神学院)固化了人们对宗教仪式和牧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对教会牧师实施的晋升标准鼓励遵循传统的做法。
一些潜在的约東“如何管理教会”的观念。如:教会是教堂里的事情;讲道是传授宗教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堂里,牧师是指引人,而教友(大部分)只是被动聆听者;教堂服务遵循严格的模式,包括问候、唱赞美诗、阅读、祈祷、讲道、送福音、散会(每周重复);信徒而非怀疑论者,是教会的主要服务对象;去教堂是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教会是去听讲演而不是去参加讨论,等等。
有组织的宗教已变得不再具有活力,这不是因为教会恪守宗教信念,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架构、程序、角色和日程。教会的问题不在于宗教,而在于组织。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基督教教堂具有公共性、组织性和非结构化性质——和如今的互联网类似。它并没有掌控很大的权力(它能召唤军队来废除君主),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公元40年,基督教教会的信徒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人,到了公元350年,信徒人数迅猛增长至3100万,约占罗马帝国人口的一半。但如今,许多主要教派机构庞大,在精神上却奄奄一息——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教会的教训同样适用其他机构:机构历史越长、组织越健全。适应性就越差。这就解释了为何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事物,通常都具有松散的组织一生物体、股票市场、互联网等无不如此。
组织需要无序性
为了在动荡的时代茁壮成长。某种程度上,组织必须变得有些无序性——不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不要过于拘谨,不要处处设立法令。
从一开始,你就需要更加警惕组织中那些促成维持现状的事物。虽然没有人会站起来说:“我赞成保持惯性。”但他们可能会本能地恪守维持现状的管理流程。
规模、学习效果、累积的专业知识等,所有这些使得组织得以成长的因素都是不断重复的结果。当环境发生改变,重复的路径开始减少,然而组织积习难改,尤其是当它们已经在管理流程中根深蒂固时。惯性的组织常常有以下病症:
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低估丰富生活阅历的雇佣标准。
根据行业标准划分客户群和产品类别,计划流程让传统思维制度化。
決策层主要由任期较长的元老级员工组成,他们往往会扼杀新思想。
高度保守的预算标准,要求得到精确的回报率。
新项目的审批链较为单一,每个新想法都必须通过逐层批准。
围绕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组建成的大型单一组织。
令高度优化、但缺乏灵活性的IT基础设施。
大型组织不会崇拜股东或客户,它们崇拜的是过去,因此不愿冒险将公司引入新的道路。当公司内部人员不再能够区分形式和功能,而是本能地忠实于“如何执行”而不是“执行什么”之时,这是组织惯性最极端的例子。
例如在报业,出版商更加热衷于出版宽幅报纸,而不是以方便的形式报道新闻,或是为广告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方便。
在唱片业,唱片公司似乎更致力于消灭塑料光盘,而不是致力于让客户方便地获取他们喜爱的音乐。
在制药行业,许多制药公司对兜售减轻慢性病病情的缓和剂更慼兴趣。
在胶卷行业,柯达曾专注于制作胶片,而不是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使摄影变得更加简单和便宜。
阿尔茨海默氏症、动脉硬化和关节炎——这些似乎是衰老必然带来的副产品。但是,组织的成熟是否必然会带来同样的弊病?我认为不会。尽管与所有的证据相悖,我仍然认为,如果察觉并阻止了惯性,一家公司还是能够真正保持“永远18岁”。
在大多数组织中,变革只能给人们带来两种感觉:琐碎或创伤。回顾一个组织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崎岖不平、跌跌撞撞的增长道路中,遍布着危机所激发的、疯狂而忙乱的变革。这种变革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似之处:在相对平稳几年之后,随着动脉斑块的逐渐增生,突然间会以心肌梗死的形式发作。一家企业的变革也是这样。在这个时刻,唯一选择就是心脏搭桥手术:裁除领导小组、削减员工、清理“非核心”资产、核查负债表,等等。
为什么变革会以这种形式发生?为什么一家公司不得不惹恼股东、激怒客户、挥霍大部分资产之后才能重新塑造自己?人们很容易会把罪责归咎到现任领导人身上,人们开始怀旧并否定现在。然而问题在于更深层次。就其本性而言,组织都是惯性的,就像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要将其平衡打破并非易事,而成功组织的运转也围绕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按部就班的日程——通常需要一个相当强度的外力,打破这种遍布条条框框的自我强化系统。
教会的启示
让我们停下来,回头看看教会这个古老组织带来的教训。是哪些惯性力量阻止了教会的自我再造,使其无法与后现代社会更为和谐?下面是部分因素:
长期执掌教权的教派领袖,在非传统的崇拜模式和宣传方面缺乏经验。
自上而下的政策矩阵限囿了地方的试验范围。
培训课程(神学院)固化了人们对宗教仪式和牧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对教会牧师实施的晋升标准鼓励遵循传统的做法。
一些潜在的约東“如何管理教会”的观念。如:教会是教堂里的事情;讲道是传授宗教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堂里,牧师是指引人,而教友(大部分)只是被动聆听者;教堂服务遵循严格的模式,包括问候、唱赞美诗、阅读、祈祷、讲道、送福音、散会(每周重复);信徒而非怀疑论者,是教会的主要服务对象;去教堂是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教会是去听讲演而不是去参加讨论,等等。
有组织的宗教已变得不再具有活力,这不是因为教会恪守宗教信念,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架构、程序、角色和日程。教会的问题不在于宗教,而在于组织。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基督教教堂具有公共性、组织性和非结构化性质——和如今的互联网类似。它并没有掌控很大的权力(它能召唤军队来废除君主),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公元40年,基督教教会的信徒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人,到了公元350年,信徒人数迅猛增长至3100万,约占罗马帝国人口的一半。但如今,许多主要教派机构庞大,在精神上却奄奄一息——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教会的教训同样适用其他机构:机构历史越长、组织越健全。适应性就越差。这就解释了为何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事物,通常都具有松散的组织一生物体、股票市场、互联网等无不如此。
组织需要无序性
为了在动荡的时代茁壮成长。某种程度上,组织必须变得有些无序性——不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不要过于拘谨,不要处处设立法令。
从一开始,你就需要更加警惕组织中那些促成维持现状的事物。虽然没有人会站起来说:“我赞成保持惯性。”但他们可能会本能地恪守维持现状的管理流程。
规模、学习效果、累积的专业知识等,所有这些使得组织得以成长的因素都是不断重复的结果。当环境发生改变,重复的路径开始减少,然而组织积习难改,尤其是当它们已经在管理流程中根深蒂固时。惯性的组织常常有以下病症:
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低估丰富生活阅历的雇佣标准。
根据行业标准划分客户群和产品类别,计划流程让传统思维制度化。
決策层主要由任期较长的元老级员工组成,他们往往会扼杀新思想。
高度保守的预算标准,要求得到精确的回报率。
新项目的审批链较为单一,每个新想法都必须通过逐层批准。
围绕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组建成的大型单一组织。
令高度优化、但缺乏灵活性的IT基础设施。
大型组织不会崇拜股东或客户,它们崇拜的是过去,因此不愿冒险将公司引入新的道路。当公司内部人员不再能够区分形式和功能,而是本能地忠实于“如何执行”而不是“执行什么”之时,这是组织惯性最极端的例子。
例如在报业,出版商更加热衷于出版宽幅报纸,而不是以方便的形式报道新闻,或是为广告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方便。
在唱片业,唱片公司似乎更致力于消灭塑料光盘,而不是致力于让客户方便地获取他们喜爱的音乐。
在制药行业,许多制药公司对兜售减轻慢性病病情的缓和剂更慼兴趣。
在胶卷行业,柯达曾专注于制作胶片,而不是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使摄影变得更加简单和便宜。
阿尔茨海默氏症、动脉硬化和关节炎——这些似乎是衰老必然带来的副产品。但是,组织的成熟是否必然会带来同样的弊病?我认为不会。尽管与所有的证据相悖,我仍然认为,如果察觉并阻止了惯性,一家公司还是能够真正保持“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