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扼杀大公司的元凶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荡时代,组织需要有些无序性一不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不要过于拘谨,不要处处设立法令。
  
  在大多数组织中,变革只能给人们带来两种感觉:琐碎或创伤。回顾一个组织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崎岖不平、跌跌撞撞的增长道路中,遍布着危机所激发的、疯狂而忙乱的变革。这种变革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相似之处:在相对平稳几年之后,随着动脉斑块的逐渐增生,突然间会以心肌梗死的形式发作。一家企业的变革也是这样。在这个时刻,唯一选择就是心脏搭桥手术:裁除领导小组、削减员工、清理“非核心”资产、核查负债表,等等。
  为什么变革会以这种形式发生?为什么一家公司不得不惹恼股东、激怒客户、挥霍大部分资产之后才能重新塑造自己?人们很容易会把罪责归咎到现任领导人身上,人们开始怀旧并否定现在。然而问题在于更深层次。就其本性而言,组织都是惯性的,就像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要将其平衡打破并非易事,而成功组织的运转也围绕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按部就班的日程——通常需要一个相当强度的外力,打破这种遍布条条框框的自我强化系统。
  
  教会的启示
  
  让我们停下来,回头看看教会这个古老组织带来的教训。是哪些惯性力量阻止了教会的自我再造,使其无法与后现代社会更为和谐?下面是部分因素:
  长期执掌教权的教派领袖,在非传统的崇拜模式和宣传方面缺乏经验。
  自上而下的政策矩阵限囿了地方的试验范围。
  培训课程(神学院)固化了人们对宗教仪式和牧师角色的传统看法。
  对教会牧师实施的晋升标准鼓励遵循传统的做法。
  一些潜在的约東“如何管理教会”的观念。如:教会是教堂里的事情;讲道是传授宗教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在教堂里,牧师是指引人,而教友(大部分)只是被动聆听者;教堂服务遵循严格的模式,包括问候、唱赞美诗、阅读、祈祷、讲道、送福音、散会(每周重复);信徒而非怀疑论者,是教会的主要服务对象;去教堂是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教会是去听讲演而不是去参加讨论,等等。
  有组织的宗教已变得不再具有活力,这不是因为教会恪守宗教信念,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坚守自己的传统架构、程序、角色和日程。教会的问题不在于宗教,而在于组织。在公元1世纪和2世纪,基督教教堂具有公共性、组织性和非结构化性质——和如今的互联网类似。它并没有掌控很大的权力(它能召唤军队来废除君主),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公元40年,基督教教会的信徒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少数人,到了公元350年,信徒人数迅猛增长至3100万,约占罗马帝国人口的一半。但如今,许多主要教派机构庞大,在精神上却奄奄一息——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教会的教训同样适用其他机构:机构历史越长、组织越健全。适应性就越差。这就解释了为何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事物,通常都具有松散的组织一生物体、股票市场、互联网等无不如此。
  
  组织需要无序性
  
  为了在动荡的时代茁壮成长。某种程度上,组织必须变得有些无序性——不是凡事都要弄个清清楚楚,不要过于拘谨,不要处处设立法令。
  从一开始,你就需要更加警惕组织中那些促成维持现状的事物。虽然没有人会站起来说:“我赞成保持惯性。”但他们可能会本能地恪守维持现状的管理流程。
  规模、学习效果、累积的专业知识等,所有这些使得组织得以成长的因素都是不断重复的结果。当环境发生改变,重复的路径开始减少,然而组织积习难改,尤其是当它们已经在管理流程中根深蒂固时。惯性的组织常常有以下病症:
  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低估丰富生活阅历的雇佣标准。
  根据行业标准划分客户群和产品类别,计划流程让传统思维制度化。
  決策层主要由任期较长的元老级员工组成,他们往往会扼杀新思想。
  高度保守的预算标准,要求得到精确的回报率。
  新项目的审批链较为单一,每个新想法都必须通过逐层批准。
  围绕某种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组建成的大型单一组织。
  令高度优化、但缺乏灵活性的IT基础设施。
  大型组织不会崇拜股东或客户,它们崇拜的是过去,因此不愿冒险将公司引入新的道路。当公司内部人员不再能够区分形式和功能,而是本能地忠实于“如何执行”而不是“执行什么”之时,这是组织惯性最极端的例子。
  例如在报业,出版商更加热衷于出版宽幅报纸,而不是以方便的形式报道新闻,或是为广告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方便。
  在唱片业,唱片公司似乎更致力于消灭塑料光盘,而不是致力于让客户方便地获取他们喜爱的音乐。
  在制药行业,许多制药公司对兜售减轻慢性病病情的缓和剂更慼兴趣。
  在胶卷行业,柯达曾专注于制作胶片,而不是利用新的数字技术使摄影变得更加简单和便宜。
  阿尔茨海默氏症、动脉硬化和关节炎——这些似乎是衰老必然带来的副产品。但是,组织的成熟是否必然会带来同样的弊病?我认为不会。尽管与所有的证据相悖,我仍然认为,如果察觉并阻止了惯性,一家公司还是能够真正保持“永远18岁”。
其他文献
中粮集团的所谓“全产业链”,是指打遣从田间到餐桌、从贸易——加工——消费者一品牌整个产业链。作为一种食品营销策略,“全产业链”概念可圈可点;但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创新,业内人士却颇有争议。  首先,在上游“田园”环节(种植和养殖),有些食品行业对原料的依赖程度很高,比如葡萄酒行业就是“三分靠工艺,七分靠原料”;再比如肉类和乳品行业,产品货架期短,同时容易受到动物疫情影响,选择适度的自建原料基地有助于保
期刊
决策中的心理过程是个“黑箱”,若能深入探索人性规律,就可能为打开这只“黑箱”找到一把系统化的钥匙。  家企业开董事会,共有九位董事参加,分别是九型人格中的1~9号人格。董事长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请各位董事表态。九位董事拿到方案后,发生了如下的戏剧化反应:  1 号董事眉头紧锁,瞄了下方案中有没有违反公司规定和制度的地方,发现一切符合规范、标准,连错别字都没有,随即满意地举起了手。  2 号董事将方案放
期刊
“听到榴弹的第一次轰鸣声,我们自己存在的那一部分猛地一下子倒退了数千年。那就是在我们心中苏醒过来的动物本能,它指导着我们,保护着我们。它并非是意识到的,它比意识快得多,可靠得多,更不会失误。谁也无法解释清楚。”  ——《西线无战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王安实验室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脑公司之一。王安最成功的产品是文字处理机,它能储存信息,也允许使用者编辑文本。这款产品使电动打字机几乎一夜之间
期刊
中粮“全产业链”的问题症结在于,“全产业链”不应该由一家公司来搞,而应该由一个集团、一个商帮来搞。例如,日本三井财团做全产业链业务会拉上产业链上的很多关联公司,三井或者在这些公司有股份,或者与它们有长期的贸易关系。  对于中粮来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中粮做实体产业,实际E放弃了自身在服务上可能发挥的更大作用。中粮原是一个垄断型的进出口公司,局势改变后垄断地位下降,不得不去搞实业。一个进出口公司
期刊
植入式营销方式进入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编辑部的故事》,而真正在国内火爆起来,则是通过冯小刚及其执导的《没完没了》。随着植入式营销方式的日渐风靡,对其规律与利弊的深入理解也迫在眉睫。    你最近一次看到“苹果(Apple)”的广告是什么时候?也许想不起来了。但是你确实又感觉在很多地方都见过iPhone,iTouch,MacBook……为什么?  除了其创意的产品设计和明星CEO的魅力外,
期刊
我们可以在杭州看见仿建的埃菲尔铁塔,可以在鼓浪屿欣赏万国建筑群,可以在华西村体验“美国白宮”……这一次不一样,在上海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始建于1913年的丹麦“小美人鱼”,可以进入尼泊尔的“异域之魂”,可以贴身观看发掘于云南的恐龙化石鼻祖许氏禄丰龙,以及那一颗颗来自全球各地的、装在发光二极管里的稀有植物的种子……  不出国门,游遍世界。这不光是一次人类的大聚会,在我看来,这里还是一次世界各
期刊
如果一个市场主体能将被所有制、行业和区域壁垒分割的碎片化的市场整合起来,它将成为真正的王者。    过去2个月,财经界对谷歌撤离中国市场充满猜测和争论。无论如何,一家跨国企业主动放弃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仍然是一个重大事件。  讨论谷歌离去的原因已经毫无意义,但谷歌能如此果断地“割舍”中国市场,则足以让我们反思中国市场的问題。解决这些问题,不只对外企,更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管理不仅是“人学”,更是“学人”。把人琢磨透了,也就把管理做到位了。    斯蒂文·巴利与罗伯特,孔达研究发现,一个世纪以来,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后者亦称人文主义,每隔20~30年就交替成为管理学主流,且与宏观经济周期吻合。景气时理性主义当道,萧条期則转向人文主义。他们认为,当公司绩效更多地取决于资本管理,则信奉理性主义;若更多地取决于劳动管理,则信奉人文主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肖知兴教授则提出
期刊
编者按:从投资哪只股票,到孩子该上什么学校,甚至到今天晚上该吃什么……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做出各种选择。然而,即便经济学早已假定我们都是“理性人”,但我们仍常常作出错误的选择。原因何在?    “如果信息充分,人们总是能作出对自己最好的决策”——这是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还不仅是在经济学领域,当我们主张消费者主权、婚姻自由和民主选举时,不都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这样的假定吗?  但这值得怀疑。近年来的
期刊
随着竞争加剧,亚洲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优势,还应了解现代化亚洲的特点及消费者文化,从而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距离。    要在亚洲地区成功塑造品牌,必须摒弃“传统亚洲”的看法。事实上,亚洲消费者及其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任何一位有志于在亚洲一展身手的品牌经理人,都必须全面了解现代化亚洲的特点与消费者文化。    新兴的现代化亚洲    从同质化到多样化亚洲根本不是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