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年,很多人折戟沉沙,总感慨A股好日子太短,如洪水猛兽。但就过去十年而言,相对于其他国家、其他市场,A股还是很Nice(友好)的。
首先:每隔五六年来一个大牛市
自1996年设置涨跌停板制度以来,A股几乎每过5-6年就有一个大牛市。所谓大牛市,是指主要指数几倍涨幅、主要行业十几倍涨幅、主要股票几十倍涨幅。1996-1997年的主角是小家电,1999-2000年是以台式机互联网为代表的“5·19”行情,2005-2007年是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为代表的周期股牛市,而最近2013-2015年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成长股大牛市。每个牛市的持续时间大约两年左右,第一年价值恢复、气氛酝酿,第二年加速上涨、透支未来。
牛市背后的逻辑是产业变迁。从小家电到台式机互联网到房地产、城镇化再到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之所以每5、6年就有一个牛市,得益于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和日本、台湾等经济体不同。目前而言,这个过程尚未完结。下一个牛市的主导产业很可能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VR。
其次:牛长熊短
很多人都感慨A股牛短熊长,没过几天好日子,熊市就来了。但以我入行十年的感受而言,A股实际上是牛长熊短。
过去十年,公募基金中位数只有在2008年(-49%)和2011年(-22%)亏钱,其余八年都赚钱,最高138%(2006年),最低7%(2010年)。社保基金过去十年的复合收益率也超过10%。从时间的维度看,能够赚钱的时间超过80%。这怎么能算牛短熊长?
人们之所以感觉牛短熊长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固步自封。如果仅看上证综指,2009年8月到2014年7月都是漫漫熊市,但期间成长股和创业板早已走出大牛市。其二,低位不买,高点介入,永不止损。从基金募集的数据就知道,散户永远都是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才蜂拥而入,并且一旦下跌,永远不会止损,被套的股票只有等到下一个牛市才会涨回来。这又怎不感觉是漫漫熊市呢?
第三:惩罚机制不够
由于涨跌停板制度、少有退市、做空机制不足等原因,A股其实是一个鼓励冒险的多头市场。一个新生的概念即便再荒诞,投资者也只有买和不买两种权利,所以对这个新生概念而言,是一个净买入的力量。只有等这个概念扩散、泛滥,里面的多头逐步变节,才会形成净卖出的力量。因此,A股鼓励尝试,先投资后研究。一旦尝试成功,天空才是极限。而一旦失败,认错的成本其实很小。
所以,香港、美国的投资者更看重基本面,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因为一旦错误,会血本无归。
第四:反应相对滞后,有时间从容撤退
相对于其他市场,A股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偏低,散户居多,因此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不如其他市场迅速。比如,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面一周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A股直到一周后的8月18日才出现了股灾2.0。
因此,只要关注其他市场,具备宏观层面的初步知识,是能够对引发A股剧烈变化的一些因素做出反应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悖论,正是由于A股的滞后性,使一些专业投资者反而深受其害。例如去年的汇改,专业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就会做出反应,但市场一直没跌,这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怀疑是否这个因素不重要,最终当狼真的来了时,反而不知道跑了。
第五:社会潮流的体现
对于商品、外汇和债券等市场,都是整体性的机会,需要宏观经济和流动性大起大落才行,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A股就整体市场而言,大牛大熊也是几年一遇,但由于股票众多,交易量巨大,中间会有很多结构性机会。A股就是社会潮流的浓缩点,即便最终没有太大的关系,社会热点总归要在A股上得到体现。例如甚至特朗普胜利导致川大智胜的拉升。A股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
未来几年,宏观层面大起大落的机会减少,很多市场会变得平静。
综上所述,A股还是一个非常Nice(友好)的市场。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两点:其一,开阔的心胸和视野,不要固守于一城一域;其二,懂得认错和止损,只要活着,总归会有机会。
首先:每隔五六年来一个大牛市
自1996年设置涨跌停板制度以来,A股几乎每过5-6年就有一个大牛市。所谓大牛市,是指主要指数几倍涨幅、主要行业十几倍涨幅、主要股票几十倍涨幅。1996-1997年的主角是小家电,1999-2000年是以台式机互联网为代表的“5·19”行情,2005-2007年是以城镇化和工业化为代表的周期股牛市,而最近2013-2015年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成长股大牛市。每个牛市的持续时间大约两年左右,第一年价值恢复、气氛酝酿,第二年加速上涨、透支未来。
牛市背后的逻辑是产业变迁。从小家电到台式机互联网到房地产、城镇化再到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之所以每5、6年就有一个牛市,得益于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和日本、台湾等经济体不同。目前而言,这个过程尚未完结。下一个牛市的主导产业很可能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VR。
其次:牛长熊短
很多人都感慨A股牛短熊长,没过几天好日子,熊市就来了。但以我入行十年的感受而言,A股实际上是牛长熊短。
过去十年,公募基金中位数只有在2008年(-49%)和2011年(-22%)亏钱,其余八年都赚钱,最高138%(2006年),最低7%(2010年)。社保基金过去十年的复合收益率也超过10%。从时间的维度看,能够赚钱的时间超过80%。这怎么能算牛短熊长?
人们之所以感觉牛短熊长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一,固步自封。如果仅看上证综指,2009年8月到2014年7月都是漫漫熊市,但期间成长股和创业板早已走出大牛市。其二,低位不买,高点介入,永不止损。从基金募集的数据就知道,散户永远都是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才蜂拥而入,并且一旦下跌,永远不会止损,被套的股票只有等到下一个牛市才会涨回来。这又怎不感觉是漫漫熊市呢?
第三:惩罚机制不够
由于涨跌停板制度、少有退市、做空机制不足等原因,A股其实是一个鼓励冒险的多头市场。一个新生的概念即便再荒诞,投资者也只有买和不买两种权利,所以对这个新生概念而言,是一个净买入的力量。只有等这个概念扩散、泛滥,里面的多头逐步变节,才会形成净卖出的力量。因此,A股鼓励尝试,先投资后研究。一旦尝试成功,天空才是极限。而一旦失败,认错的成本其实很小。
所以,香港、美国的投资者更看重基本面,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因为一旦错误,会血本无归。
第四:反应相对滞后,有时间从容撤退
相对于其他市场,A股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偏低,散户居多,因此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不如其他市场迅速。比如,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面一周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债券市场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A股直到一周后的8月18日才出现了股灾2.0。
因此,只要关注其他市场,具备宏观层面的初步知识,是能够对引发A股剧烈变化的一些因素做出反应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悖论,正是由于A股的滞后性,使一些专业投资者反而深受其害。例如去年的汇改,专业投资者在第一时间就会做出反应,但市场一直没跌,这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怀疑是否这个因素不重要,最终当狼真的来了时,反而不知道跑了。
第五:社会潮流的体现
对于商品、外汇和债券等市场,都是整体性的机会,需要宏观经济和流动性大起大落才行,真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A股就整体市场而言,大牛大熊也是几年一遇,但由于股票众多,交易量巨大,中间会有很多结构性机会。A股就是社会潮流的浓缩点,即便最终没有太大的关系,社会热点总归要在A股上得到体现。例如甚至特朗普胜利导致川大智胜的拉升。A股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
未来几年,宏观层面大起大落的机会减少,很多市场会变得平静。
综上所述,A股还是一个非常Nice(友好)的市场。关键问题是要把握两点:其一,开阔的心胸和视野,不要固守于一城一域;其二,懂得认错和止损,只要活着,总归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