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风霜“苦菜花”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苦菜花》,我所了解的仅限刊、说和电影。而且,多年来,我也一直把她当作文艺作品来理解。欣赏的时候,激动不已,甚至热泪盈眶。而一次山东之行,则既让我激动,也令我感慨。
  
  先是在海阳县,我采访全国著名女民兵英雄孙玉敏,告别的时候,老人家对我说:“你还可以去找找娟子,就是《苦菜花》里的那个娟子!”于是,我来到乳山市,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说;“这位革命老人确实还在,只是具体地址不大清楚,你可以去她的老家冯家镇打听打听。”
  在当地的一个图书馆,找出《苦菜花》,我发现在作家冯德英写的后记里有这样几段话:
  “一声春雷,共产党领导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拯救垂危的祖国……我的家庭在党的教育下,立即投入了革命大潮中。我的大姐、哥哥相继参加了革命。”
  “我当时虽然年幼,但是处在那样的时代环境里,生长在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干部窝’、我党干部谓之‘招待所’的家庭中……”
  “作为艺术形象,书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集中概括而成的,但几乎所有人物都有一定的模特为蓝本。我家里的亲人和参加当地斗争的同志看过这书后,都说感到亲切,并能说出不少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的某人某人……”
  接着他又写道:“有了生活才能谈到创作,对这一点是绝对不能怀疑的,无须赘述。”“我只是把自己亲身经受过和熟知的事情,仿照小说的形式,一页一页记下来……”
  那么,冯德英的家庭是怎样一个家庭呢?
  冯家镇的党委副书记李云俊做了如下介绍:“冯家兄妹五个。除了小弟弟当时年纪小之外,其余都参加了革命,属于堂堂正正的革命家庭。冯秀娟就是以大姐冯德清为原型塑造的。”
  在烟台市庆安里的胡同里,我寻找冯德清老人的住处。一位中年男子听说我要找“娟子”,自告奋勇地带我去找,边走边对我说:“那真是个好老太太,待人特别好,一点架子都没有。可这位老人至今还住在狭窄的平房里,连自来水也没有。”正走着,迎面走来一位老太太,中年男子对我说她就是“娟子”。
  但老人自己却不愿承认。
  “我不是娟子,小说电影那是艺术加工,这你做记者的比我明白。我也没有啥说的,不过你大老远来的,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老人讲话的口气很严肃,黑瘦而端庄的面孔上绝少有笑意,但却流露出惊人的刚毅。这大概就是她的气质。
  “这是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摧不垮的老人!”我在心里私下这样判断。
  说起自己的经历,老人显得云淡风轻的。
  “我家是佃户出身,佃户你懂吗?在我们那里,也就是最穷的人家。我们家当时给地主看山,过着很穷很穷的日子。过去不是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吗?我们家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来了,我们的日子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在离我们家乡15里的地方建立了据点,三天两头就出来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穷人简直没有了活路。这时,党号召我们,组织起来抗日,只有反抗,才能有活路。那时,我才20岁左右,我觉得共产党的话在理,不反抗就是死路一条。于是,我就参加了革命,那里穷人一般都参加革命,都觉得跟着共产党有希望。1942年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我不懂得什么是党章、党纲,只是凭着一种抗日的热情去干工作。我只知道,我是代表穷人去干,给穷人干。而共产党是咱穷人的党,我就是要听党的话,党让咋干就咋干。后来,在党的教育下,特别是我爱人,当时地下党的区委书记姜吉成,他对我影响最大,在他的帮助下,我才逐步懂得革命的道理。后来,我在区里做妇救会工作,为八路军筹军粮、做军鞋、做军衣。针对敌人的扫荡,我带领大家响应党的号召,实行空舍清野,搞反扫荡。那时,我们的热情真高呀,穷人没有不同意起来抗战的。我们党内有纪律,对参加革命的事,实行保密,叫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我的事情家里不大清楚,可是,父母好像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他们都在暗中支持我。那时,穷人都愿意跟党走啊!党不是外人,党是咱穷人自己的!穷苦人就是这样认为。我的两个大弟弟一个妹妹,在我的影响下,也都投入抗日的斗争中来了。同志们在我家开会,我的父母就给烧水做饭,身为儿童团员的弟弟妹妹,就站在门口给我们站岗放哨。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打鬼子、除汉奸、反扫荡,支援前线的八路军,把抗日工作搞得红红火火。今天想起来,那段历史还是叫我激动啊!可是,话又说回来,那不过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完全应该干的。至于个人,那没有什么好讲的!1957年,我的二弟弟冯德英从武汉出差到济南,他当时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他来看我,说要写部书,写我,写咱家。我没有搭讪,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中国人嘛,抗击外敌,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我还是共产党员呢!倒是我老伴姜吉成很支持他,鼓励他把那段斗争写下来。给后代人留下一点财富。后来,他就写了《苦菜花》,又拍了电影,我看了一次电影,倒是挺亲切、挺熟悉的。”
  老人介绍说,她解放后一直在机关里做人事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停止了工作。后来,调到市属企业做一般工作,直到离休。当我问起老人的生活状况时,她说:“挺好!我虽然工资不高,但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还是很幸福的。”
  虽然历尽沧桑,但老人家对党的信仰依然如故。冯德清老人经常和居委会的老姐妹一起工作,或执勤,或打扫卫生,问她为什么,她这样回答记者:“我是老党员了,党叫干啥就干啥呗。一辈子都是这样过来的,老了,没了单位,就听从居委会的呗。”
  老人对党、对人民如此的忠贞与痴情,我除了钦佩之外,还想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那种伟大而深刻的魅力。
其他文献
起床气与基因有关  起床之后不愿意说话,常常坐着发呆,还特别容易发脾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起床气”了。通常情况下,起床气的形成原因会被理解为日常生活压力过大、夜间睡眠质量不好等等。但是英国的《每日邮报》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起床气与遗传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约有12种基因是与生物钟有关的,有些人的生物钟运行速度稍快一些,有些人则稍慢一些,这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生物钟运行速度慢的人就表现为每天早上
期刊
1  凯拉?奈特莉年轻而耀眼,尽管被时尚界挖苦为“平胸皇后”,但依旧我行我素。看惯了C罩杯封面女郎的疯狂影迷,自然瞧不上骨感的凯拉。“如果改变,我想我会杀了自己,我妈妈也不会原谅我的。”凯拉不屑地说道。  凯拉的成名速度之快犹如过山车,典型的好莱坞女孩成名记,只不过她是来自充满着挑剔目光的伦敦城。有媒体称她是“英国玫瑰”,这种称谓貌似也形容过凯特?温斯莱特和凯瑟琳?泽塔?琼斯,不晓得那里的编辑是否
期刊
上周出差去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从小就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联系在一起,当我走入呼市看到的也是高楼林立、商店遍布的时候,心中不免失落。当然最终我们还是去了离呼市只有一个小时车程的待开发的草原微缩景点,因为,如果想看到真正的内蒙古大草原还需要再奔袭一千多公里……  很多年来,我和大自然的接触都是和会议、公务有关,算是顺便抑或也叫趁机,甚至你可以说我为了顺便旅游而去开会,
期刊
产品说明  感谢您购买并使用SOFT生活方式,此生活方式是由无数热爱生活的人所共同创造,由《八小时以外》杂志提炼加工而成SOFT品牌,专利所有,谢绝山寨。在尝试前,请仔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并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使用条件  还记得约翰?列侬曾经的感叹吗?“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只要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了厌倦,只要你有改变呆板无趣生活的愿望,那么就请使用本产
期刊
“你知道的太少,表现的太多;才华太少,锋芒太多;学会收敛、沉着,对你一切都好。”这是刘同送给每一个在职场中生存的年轻人的建议,他踩过的任何一个“雷”甚至都有可能成为你辞职的理由。    十年前,在湖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中有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男孩。  男孩来自省内的郴州,在这里学习他当时并不十分热爱的中文专业。男孩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也算是出生在地地道道的医学世家。正因为如此,父母全都希望他能够
期刊
我跟未婚夫相恋六年,很早就订婚了,现在却越来越有些害怕结婚了。我24岁,长得比较漂亮,身高1.73米。18岁刚入大学时认识了他,他从第一学期起就不停追我,后来被他烦得不行答应试试,发展出乎我的意料,我竟然真的爱上了他。  他长得很阳光、很高,有1.89米,家庭环境跟我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家三代经商,不算豪门也还是比较富有的。一开始我怀疑过他的目的,可他没依赖过我家什么,凭自己的本事与人品让我哥哥
期刊
樱井秀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年所创“OL”一词,如今变成众多职场女性的代名词。  OL给大家的印象通常是严肃、刻板,但其实很多人不了解,这样的印象并不是OL自愿呈现的,只是职业装的设计通常趋向于比较干练。  这一季的韩范职业装运用丰富的色彩、清新的款式设计,展现OL的甜美与性感,令OL有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充满知性气息的西服套装,主调为黑色,一改往日的传统沉闷,精致的剪裁呈现淑女几近完美的优雅。
期刊
她是山东最早剪发、放脚的女子,她是山东早期共产党员王翔千之女,她是著名作家王希坚的大姐、《七根火柴》的作者王愿坚的堂姐,她是王尽美长子王乃征的入党介绍人。  她叫王辩。    崭露头角    记者多方打听终于和王希坚的大儿子王临沂取得联系。在单县的王临沂说:“我的三弟王肖辛在济南呢,他对我们家庭的历史最了解。”  随后,记者对王肖辛进行了专访。王肖辛拿出一张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合影照,照片上他的祖母王
期刊
1921年的秋天,景山西街的中老胡同5号,迎来了一对新人。这是北京一年之中最平凡的季节,像邻居们迎来的这对普通夫妇一样的平凡。  然而,不时来访的陌生面孔则表明,这个家庭不一般。这里的男女主人是被誉为“英雄夫妇”的缪伯英和何孟雄。而缪伯英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女党员。  “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枫树湾走出的缪伯英从“教育救国”到无政府主义,再到马
期刊
7岁时,她被缠足,7尺白布将其双脚缠成“粽子”,她拼死反抗,大人不得不放过她;  16岁时,她和姐姐逃避包办婚姻,坐着独轮车跑到上海求学;  19岁时,她为生存学会速记,一份令她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的专长;  面对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疯狂屠杀,地下组织惨遭迫坏,当时并不是共产党员的她郑重地对领导说:“我要革命,我不怕死!”  她就是潜伏在蒋介石身边的情报界女豪杰沈安娜。    “安娜一炮打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