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研文化;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议课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7—01
新型和谐的教研文化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参与者在教研活动时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这样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一、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和谐教研文化,我们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开展同伴互助、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的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的教研模式,围绕确定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三个环节展开。
1.确定主题。许多教研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主题,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往往影响不深,实效不大。我们开展的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切实可行、卓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往教研活动安排,由于活动主题不明确,很难让教师从中受益。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始都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举行教研组教师座谈会,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分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学科实际,确定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题,最后根据主题,选择确定研讨课例。
2.协作备课。教研组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我们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教研组或学校安排研讨课后,执教者先个体备课,备课组再集体备课,探讨并修改教学设计,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并试教,最后,由执教者向全体参与教师进行展示。
3.互助研讨。教研组组织扎实有效的观课议课活动。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在观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并能生成新的灵感。
二、观课的过程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听执教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语言有没有渲染力,有没有激励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有情趣?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科学、精彩?老师是否抓住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是否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等等,并作详细的记录。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观察执教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并认真记录。观察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有亲和力?可以观察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对本堂课的学习感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生生之间有没有互动?组际之间有没有互动?老师与学生群体有没有互动?也可以观察这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如学生发言人数占多少比例?某个学生最多发言几次?有多少同学没有一次发言机会?举手人次大概多少?最多的举手多少次?有多少同学一次都没有举手过?还可以观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老师讲授、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独立思考练习等各占多少时间等等。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积极地思考。思考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合理?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某处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太好,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来预设?如果你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那你又会利用什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等等。观课老师在观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耳听双方,眼观全班,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积极地思考,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为议课奠定好基础。
三、课后议课
课后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议课。议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这位老师的好与不好。我们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为话题来展开交流、对话的。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围绕主题执教教师谈课后的反思,观课老师谈观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中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位专家说过,议课的目的是一改,二促,三提。具体地说,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我们认为,议课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促进发展,提升素质。
活动有目的,课前有见解,观课时有思考,议课时有针对性。每位教师都用这样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每一堂课,这样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有实效,才能达到研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不再是一个孤单的独行者,团结协作不再是空头支票,只要融入集体的洪流,多对话,多沟通,互通有无,经验共享,才能共同提高,这样就会逐步形成新型和谐的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7—01
新型和谐的教研文化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参与者在教研活动时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这样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一、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和谐教研文化,我们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开展同伴互助、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的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的教研模式,围绕确定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三个环节展开。
1.确定主题。许多教研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主题,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往往影响不深,实效不大。我们开展的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切实可行、卓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往教研活动安排,由于活动主题不明确,很难让教师从中受益。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始都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举行教研组教师座谈会,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分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学科实际,确定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题,最后根据主题,选择确定研讨课例。
2.协作备课。教研组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我们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教研组或学校安排研讨课后,执教者先个体备课,备课组再集体备课,探讨并修改教学设计,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并试教,最后,由执教者向全体参与教师进行展示。
3.互助研讨。教研组组织扎实有效的观课议课活动。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在观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并能生成新的灵感。
二、观课的过程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听执教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语言有没有渲染力,有没有激励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有情趣?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科学、精彩?老师是否抓住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是否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等等,并作详细的记录。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观察执教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并认真记录。观察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有亲和力?可以观察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对本堂课的学习感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生生之间有没有互动?组际之间有没有互动?老师与学生群体有没有互动?也可以观察这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如学生发言人数占多少比例?某个学生最多发言几次?有多少同学没有一次发言机会?举手人次大概多少?最多的举手多少次?有多少同学一次都没有举手过?还可以观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老师讲授、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独立思考练习等各占多少时间等等。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积极地思考。思考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合理?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某处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太好,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来预设?如果你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那你又会利用什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等等。观课老师在观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耳听双方,眼观全班,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积极地思考,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为议课奠定好基础。
三、课后议课
课后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议课。议课不是为了衡量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这位老师的好与不好。我们是以这堂课为平台、为话题来展开交流、对话的。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围绕主题执教教师谈课后的反思,观课老师谈观后的想法,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中提高每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位专家说过,议课的目的是一改,二促,三提。具体地说,一改,改进教学实践;二促,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提,提出问题讨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品质。我们认为,议课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改进行为,促进发展,提升素质。
活动有目的,课前有见解,观课时有思考,议课时有针对性。每位教师都用这样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堂课,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观每一堂课,这样的研讨才会有深度,有实效,才能达到研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师不再是一个孤单的独行者,团结协作不再是空头支票,只要融入集体的洪流,多对话,多沟通,互通有无,经验共享,才能共同提高,这样就会逐步形成新型和谐的教研文化,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