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甲骨文写作耒。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章俱切。”原来朱字最早并非指现在作为形容词的红色,而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那么这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是什么树木?现在还存在吗?其生长在哪里?
对此,历代学者多有考辨。
首先是对“赤心”二字的解释。“赤心”二字并非指中心为赤色,还有其他含义。有学者说:“‘赤心木’者,赤心二字,义别有在,非中心赤色之谓。诸家不达此二字之义,遂滋疑惑,此自诸家之误会。”清末学者俞樾引《礼记·礼器》中“松柏之有心”认为:“朱,木心也,而非赤色之义。”《释名·释形体》中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故知心有纤细之义,物之纤锐者为心。古人将枣棘之芒刺称为心,棘为两束并立,棘束同音,束又与赤同音,故“棘心”讹变为“赤心”。闻一多以“朱”为“有刺之木”,即芒刺似棘之木之意。
其次是对“松柏属”三字的解释,后人多借许慎之名妄加揣测。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赤心木,松柏属。当厕于松樠桧枞柏之处。”松椭本是两种树木,以此而类比。因楠为松类,《说文》说:樠次于松桧之间,解释为“松心木”。因樠的叶是针形与松叶相像,故日“松心木”。桧为柏叶松身,枞为松叶柏身。如果说樠似松,唯在树干的中心,外观部分则不同。如此说来,类似松树有很多,不是只有楠一种。松树和其他树木的区别,主要在叶的不同。因此,树木有针叶的即以松树为例。
如果说“樠,松心木”,那么说“朱,赤心木”,也没有什么区别。《说文》中把松心木用尖(锐)心表述,那么“赤心木”之心字,也不是说树干的中心。要而言之,树木之身具有尖刺状的有两种:一为松属之叶,所谓松心是也。一为棘属之芒,所谓棘心是也。《说文》称樠为“松心木”,称朱为“赤心木”,是说楠之叶似松,朱之芒似棘。据此可知,朱有刺是不言而喻的。朱之为木,也就是有刺的树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古语中有时称木之芒刺曰“赤心”。闻一多就认为:“赤心即棘心”,“犹言有刺之木矣”。
那么,“朱木”或者说“赤心木”是什么树木呢?闻一多认为“柘朱一木”。柘即柘木(柘树),柘、朱古读音相近,且朱木有刺,柘木亦有刺。因此,柘木和朱木是同一种树木无可怀疑。
柘木曾生长在河南商丘柘城一带,不过当时不叫柘木,而以朱木相称。那时在朱襄氏管辖的地方,“柘”字尚未出现(甲骨文中亦未发现)。如同后人将朱襄氏管辖的地方叫“朱地”“朱野”一样,后人也称“柘木”为“朱木”。
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当时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但现在柘树在当地难觅其踪。柘树又叫柘桑(南方叫柞榛)、柘刺、刺钉等,桑科柘属,形态为落叶灌木和小乔木,高有8~15米。散落于荒坡、林边、沟旁、溪畔,无林生。其生长極其缓慢,不易成才。在南方,百年的柘木直径也不过20~30厘米。在北方,百年的柘木直径只有10~20厘米。民间有“十柘九空”和“十柘九弯”的说法。
以前北方先民大多把柘木当柴烧或刺篱使用。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生产、生活、兵燹等人为因素,柘木基本消耗殆尽。如今在河南柘城难觅柘木踪影,或者只有在江南还能看到柘木的身影。
柘以“木”和“石”组合成字,寓意该木坚如磐石。
中国自古檀柘并称,有“南檀北柘”之说,认为柘树生于南方则为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檀无定树,柘恰是明确的树种。柘木还是制弓的良材和制作皇袍的颜料来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柘木尤为珍贵稀有。
由上考述可知,“朱”作为朱襄氏的氏号,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朱”这个姓氏。《路史》上说:“朱襄氏都于朱(今河南柘城县)。”而当时的柘城遍地柘木,柘城也是因柘木而得名。但在当时“柘”字还未出现,故以“朱”代指“朱地”“朱野”,从而也将朱襄氏族崇拜的圣木称为“朱木”。因此,朱姓出于朱襄氏是确定无疑的。朱襄氏更是把柘木视为圣木,并作为氏族图腾加以崇拜。其后朱襄氏族虽因历史湮远,史上少有记载,无法厘清和其他朱氏支派的渊源,但朱襄氏作为中华朱姓的开基始祖和创姓始祖,是中华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则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历代学者多有考辨。
首先是对“赤心”二字的解释。“赤心”二字并非指中心为赤色,还有其他含义。有学者说:“‘赤心木’者,赤心二字,义别有在,非中心赤色之谓。诸家不达此二字之义,遂滋疑惑,此自诸家之误会。”清末学者俞樾引《礼记·礼器》中“松柏之有心”认为:“朱,木心也,而非赤色之义。”《释名·释形体》中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故知心有纤细之义,物之纤锐者为心。古人将枣棘之芒刺称为心,棘为两束并立,棘束同音,束又与赤同音,故“棘心”讹变为“赤心”。闻一多以“朱”为“有刺之木”,即芒刺似棘之木之意。
其次是对“松柏属”三字的解释,后人多借许慎之名妄加揣测。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赤心木,松柏属。当厕于松樠桧枞柏之处。”松椭本是两种树木,以此而类比。因楠为松类,《说文》说:樠次于松桧之间,解释为“松心木”。因樠的叶是针形与松叶相像,故日“松心木”。桧为柏叶松身,枞为松叶柏身。如果说樠似松,唯在树干的中心,外观部分则不同。如此说来,类似松树有很多,不是只有楠一种。松树和其他树木的区别,主要在叶的不同。因此,树木有针叶的即以松树为例。
如果说“樠,松心木”,那么说“朱,赤心木”,也没有什么区别。《说文》中把松心木用尖(锐)心表述,那么“赤心木”之心字,也不是说树干的中心。要而言之,树木之身具有尖刺状的有两种:一为松属之叶,所谓松心是也。一为棘属之芒,所谓棘心是也。《说文》称樠为“松心木”,称朱为“赤心木”,是说楠之叶似松,朱之芒似棘。据此可知,朱有刺是不言而喻的。朱之为木,也就是有刺的树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古语中有时称木之芒刺曰“赤心”。闻一多就认为:“赤心即棘心”,“犹言有刺之木矣”。
那么,“朱木”或者说“赤心木”是什么树木呢?闻一多认为“柘朱一木”。柘即柘木(柘树),柘、朱古读音相近,且朱木有刺,柘木亦有刺。因此,柘木和朱木是同一种树木无可怀疑。
柘木曾生长在河南商丘柘城一带,不过当时不叫柘木,而以朱木相称。那时在朱襄氏管辖的地方,“柘”字尚未出现(甲骨文中亦未发现)。如同后人将朱襄氏管辖的地方叫“朱地”“朱野”一样,后人也称“柘木”为“朱木”。
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当时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但现在柘树在当地难觅其踪。柘树又叫柘桑(南方叫柞榛)、柘刺、刺钉等,桑科柘属,形态为落叶灌木和小乔木,高有8~15米。散落于荒坡、林边、沟旁、溪畔,无林生。其生长極其缓慢,不易成才。在南方,百年的柘木直径也不过20~30厘米。在北方,百年的柘木直径只有10~20厘米。民间有“十柘九空”和“十柘九弯”的说法。
以前北方先民大多把柘木当柴烧或刺篱使用。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生产、生活、兵燹等人为因素,柘木基本消耗殆尽。如今在河南柘城难觅柘木踪影,或者只有在江南还能看到柘木的身影。
柘以“木”和“石”组合成字,寓意该木坚如磐石。
中国自古檀柘并称,有“南檀北柘”之说,认为柘树生于南方则为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檀无定树,柘恰是明确的树种。柘木还是制弓的良材和制作皇袍的颜料来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柘木尤为珍贵稀有。
由上考述可知,“朱”作为朱襄氏的氏号,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朱”这个姓氏。《路史》上说:“朱襄氏都于朱(今河南柘城县)。”而当时的柘城遍地柘木,柘城也是因柘木而得名。但在当时“柘”字还未出现,故以“朱”代指“朱地”“朱野”,从而也将朱襄氏族崇拜的圣木称为“朱木”。因此,朱姓出于朱襄氏是确定无疑的。朱襄氏更是把柘木视为圣木,并作为氏族图腾加以崇拜。其后朱襄氏族虽因历史湮远,史上少有记载,无法厘清和其他朱氏支派的渊源,但朱襄氏作为中华朱姓的开基始祖和创姓始祖,是中华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