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儿麻痹症;非洲儿童;针刺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6.029
中图分类号:R25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6-0070-01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多留有后遗症,以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细弱、皮肤不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面黄体弱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在非洲尼日尔,小儿麻痹症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随广西援外医疗队在尼日尔工作期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69例,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9例观察病例为2010年11月-2011年12月期间广西援外医疗队门诊患者,均符合《小儿传染病学》[1]中“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年龄最小1岁5个月,最大15岁,其中年龄1~5岁39例,>5~15岁30例;病程1~24个月,平均(6.35±5.44)月,其中病程在6个月内47例,>6~24个月22例;左侧瘫痪31例,右侧瘫痪38例;肢体萎缩51例,跛行65例,不能行走4例。
2 治疗方法
①治疗法则:以健脾、补肝、益肾、疏通经脉、儒养宗筋为主。②取穴:主穴取双侧太白、太冲、太溪、华佗夹脊腰1~5;配穴取患侧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丘虚、照海、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冲阳。主穴每次必用,配穴根据患儿肌肉萎缩部位灵活选取。③针具: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规格0.35 mm×25 mm。④操作方法:缓慢捻进法进针,进针后不断捻转提插及捣针,给予时间短促而较强的刺激,出现肌肉收缩或肢体抽动后,迅速抖出法出针,不留针,3~5 min完成操作。针刺后配合Best-Nr2820型红外线灯(德国产)照射患肢10 min。⑤疗程:隔日1次,共治疗60次。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2]相关标准拟定。显效:萎缩肢体较治疗前明显增粗,大部肌力提高2级以上,畸形部分矫正,患处功能部分恢复;有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肌肉松弛和瘫痪程度好转,部分肌力提高1~2级,功能有所改善,但萎缩肢体无明显增粗;无效:经治疗2~3个月后基本无变化。
4 结果
69例小儿麻痹症患儿总有效率为72.46%(50/69)。其中,39例年龄在5岁以内患儿显效率为33.33%(13/39),30例年龄在5岁以上患儿显效率为10.00%(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9 8,P<0.05),见表1。病程在6个月内的47例患儿显效率为31.91%,6个月以上的22例患儿显效率为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P<0.05),见表2。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时邪疫毒,耗伤精血,损伤脾、肝、肾三脏,肌肉、筋骨失于濡养,筋节弛纵不收,骨枯,则肢体萎缩无力、畸形变异。《难经·十四难》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据此,笔者以脾、肝、肾之原穴太白、太冲、太溪为主穴,治以健脾补肝益肾、疏通经脉、儒养宗筋。
虽然《素问·痿证篇》有“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论述,但笔者认为仅针刺阳明经,过于单一,只是清热化湿、濡养宗筋,尚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取阳明和补肝肾不可偏废,辨证论治才是治疗痿症的灵魂。本观察以太白、太冲、太溪、华佗夹脊腰1~5为主穴,辨证使用配穴,取得明显效果,尤其对5岁以下、病程在6个月内的患儿效果更好,提示小儿麻痹宜预防为主,得病尽早针灸治疗,有条件者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可收到较好疗效。另外,幼儿体质稚嫩,采取速刺不留针,以免过多刺激,损耗幼儿阳气。
参考文献:
[1] 朱启镕,方峰.小儿传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49.
[2] 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5.
(收稿日期:2012-01-31,编辑:蔡德英)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6.029
中图分类号:R25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6-0070-01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多留有后遗症,以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细弱、皮肤不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面黄体弱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在非洲尼日尔,小儿麻痹症是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随广西援外医疗队在尼日尔工作期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69例,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9例观察病例为2010年11月-2011年12月期间广西援外医疗队门诊患者,均符合《小儿传染病学》[1]中“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年龄最小1岁5个月,最大15岁,其中年龄1~5岁39例,>5~15岁30例;病程1~24个月,平均(6.35±5.44)月,其中病程在6个月内47例,>6~24个月22例;左侧瘫痪31例,右侧瘫痪38例;肢体萎缩51例,跛行65例,不能行走4例。
2 治疗方法
①治疗法则:以健脾、补肝、益肾、疏通经脉、儒养宗筋为主。②取穴:主穴取双侧太白、太冲、太溪、华佗夹脊腰1~5;配穴取患侧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解溪、丘虚、照海、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冲阳。主穴每次必用,配穴根据患儿肌肉萎缩部位灵活选取。③针具: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规格0.35 mm×25 mm。④操作方法:缓慢捻进法进针,进针后不断捻转提插及捣针,给予时间短促而较强的刺激,出现肌肉收缩或肢体抽动后,迅速抖出法出针,不留针,3~5 min完成操作。针刺后配合Best-Nr2820型红外线灯(德国产)照射患肢10 min。⑤疗程:隔日1次,共治疗60次。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2]相关标准拟定。显效:萎缩肢体较治疗前明显增粗,大部肌力提高2级以上,畸形部分矫正,患处功能部分恢复;有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肌肉松弛和瘫痪程度好转,部分肌力提高1~2级,功能有所改善,但萎缩肢体无明显增粗;无效:经治疗2~3个月后基本无变化。
4 结果
69例小儿麻痹症患儿总有效率为72.46%(50/69)。其中,39例年龄在5岁以内患儿显效率为33.33%(13/39),30例年龄在5岁以上患儿显效率为10.00%(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9 8,P<0.05),见表1。病程在6个月内的47例患儿显效率为31.91%,6个月以上的22例患儿显效率为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P<0.05),见表2。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时邪疫毒,耗伤精血,损伤脾、肝、肾三脏,肌肉、筋骨失于濡养,筋节弛纵不收,骨枯,则肢体萎缩无力、畸形变异。《难经·十四难》曰:“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难经·八难》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难经·六十六难》曰:“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据此,笔者以脾、肝、肾之原穴太白、太冲、太溪为主穴,治以健脾补肝益肾、疏通经脉、儒养宗筋。
虽然《素问·痿证篇》有“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论述,但笔者认为仅针刺阳明经,过于单一,只是清热化湿、濡养宗筋,尚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取阳明和补肝肾不可偏废,辨证论治才是治疗痿症的灵魂。本观察以太白、太冲、太溪、华佗夹脊腰1~5为主穴,辨证使用配穴,取得明显效果,尤其对5岁以下、病程在6个月内的患儿效果更好,提示小儿麻痹宜预防为主,得病尽早针灸治疗,有条件者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可收到较好疗效。另外,幼儿体质稚嫩,采取速刺不留针,以免过多刺激,损耗幼儿阳气。
参考文献:
[1] 朱启镕,方峰.小儿传染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49.
[2] 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15.
(收稿日期:2012-01-31,编辑:蔡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