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岁末年初,中国经济又到了盘点与展望的时候。
近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布了《2006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该报告在全面回顾与总结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基础上,对2006年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展望新的一年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具有极高的信息参考价值。
本文从为企业决策者服务的角度出发,撷取该报告中相关观点及数据。一方面,通过回顾2005年中国国内消费、投资、外贸增长特征,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另一方面,展望2006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长态势及中国各行业发展趋势,帮助企业警惕风险、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一、 扫描2005
消费、投资、外贸,2005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向着均衡、高质的发展方向转变。
1、2005年消费增长特征: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汽车与住房消费回归理性增长。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增速差距有所缩小。高投资、低消费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扩大内需措施到位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增长的格局有所改善。
城市消费潜力无限,农村消费增速翻番。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城市消费高位上行,农村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共同推动了消费增长的旺盛局面。
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4年提高为1267美元,因而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大提高,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
服务性消费增长主要表现为:旅游和餐饮业消费方兴未艾,交通和通信服务消费增势迅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居住服务消费加速增长。
汽车消费逐渐回升,住房消费短暂调整后增势依然强劲。
汽车消费在前几年的暴涨之后2005年出现回归理性,特别是随着油价不断上涨,部分购车族对汽车消费采取观望、延迟的消费态度,汽车消费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三季度以来汽车消费不断升温,汽车消费经历着缓慢升温的过程。
最近几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35~45%的高速增长,2005年也不例外,一季度住房销售增长35.7%。二季度以后,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投资、信贷、价格和税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以挤压房地产泡沫,商品房销售的增长速度应声回落,4、5、6月份商品销售分别增长31%、24.1%和25.6%,增幅为近年的较低水平。但是,福利分房制度终止后,我国无房居民有增无减,新增人口和新增家庭对商品房需求十分旺盛,且刚性较强,因而经过短暂的回落后,商品房销售再度加快。1-9月份商品房销售增长34.8%。
为大力启动内需,国家正在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企业而言,在农村市场寻求“量”增,在城市市场谋求“质”跃成为主要取向;同时积极向服务性消费市场开拓、注重支柱行业价值链的深度挖掘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新空间。
2、2005年投资增长特征:投资速度增长平稳、投资结构不断改善、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增速平稳。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2004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2004年“前高后低”不同,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
结构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485亿元,在200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20528亿元,增长35.5%,比2004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能源约束减缓。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
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由于近年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导致投资率逐年攀升。以2001-2005年为例,投资年均增长22.5%,而消费仅增长10.7%,截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达到44.4%,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年份1993年还要高0.7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仅为53%,低于最高的1981年(67.5%)近1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0%~80%)。投资消费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从2004年以来,由于企业效益好转、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往年,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
随着环境与能源危机意识不断加强,国家的投资结构、投资速度不断趋于合理化。身处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应意识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生产项目将很难再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产品附加值是新一轮投资的重点。
3、2005年外贸增长特征:大幅贸易顺差影响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大幅贸易顺差影响经济稳定增长。2005年以来,在投资增速仅为2004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GDP增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水平。但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要调整贸易顺差,一方面可以依靠包括名义汇率在内的相对价格、工资的变化,但对大国而言,更为重要的却是国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汇率的作用。因此,当前应鼓励内需、减少储蓄,让中国的工厂在国内市场中卖掉更多产品。其中,鼓励消费的政策,应当成为下一步促进内需政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调整顺差的最佳途径。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
在出口政策方面,要转向侧重以质取胜,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率实行动态和结构性的调整,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产品出口,调整优势产品、供给垄断产品、低价竞销和易引发反倾销产品的出口价格;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口和出口中的恶性竞争,减轻出口与内需的资源争夺。
进口政策要侧重由过去以先进技术设备为主,转移到进口国外资源与技术设备并重上来。
在更高的层面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从单纯地引进技术设备,到向引进先进知识和经验、以及开拓国际重要资源市场转变;从出口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到向出口具有知识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定位的主流方向。
二、 预测2006
国内经济增长8.8%、世界经济增长4.3%,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
1、2006年国内经济发展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2006年中国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有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宏观调控政策将坚持“双稳健”取向,继续严格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
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消费市场稳中偏旺,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对外贸易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局面有所改观,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都将增长20%左右,新增贸易顺差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2、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3%。
200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面对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受国际原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双赤字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从2004年11月开始迅速放缓。但是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恢复稳定,主要原因:一是各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支撑,企业获利能力有所改善,投资者信心提升;二是美国、中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1%(按PPP方法核算,下同),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年9月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为4.3%,呈平稳增长态势。
2006年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关键一年。面对国外与国内两个同样已经是“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不仅是国家的号召,也是每个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主题。
三、行业大势
消化过剩产能、开拓新的市场机会,2006年中国行业在调整转型中稳步增长。
2005年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我国工业运行格局,多数工业行业利润增幅高位回落,缓解资源瓶颈型行业成为行业运行中的亮点,消费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而投资品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06年,投资增速下降将会使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但刺激消费政策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给能力提高,煤、电、油运行紧张状况的缓解,又会给众多的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农业在政策继续助推下稳定发展。2006年,按照统筹城乡,以城促乡的方针,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完善现有各项政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深化农村改革。
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2005年很多高增长行业已显出疲态,并出现景气下降的趋势。2006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进一步下降,大宗物资价格将在2006年结束四年来的牛市,制造业中的周期类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将明显收缩并对部分非周期性行业效益的增长形成牵制,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业的业绩水平。预计2006年全年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速为12%左右,比2005年总体增速下滑约6-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6年,多数行业利润增速呈现高位回落趋势,高增长行业数量明显减少。
服务业将成为价格改革的主要受益者。2006年,适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国家将在企业和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从而改变这些行业利润增幅下降的势头,提高这些行业的业绩水平。因此,在价格适度调整的背景下电力、供水、供气、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将成为价格调整的受益行业,持续获利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服务、创新、重组、开放将成为2006年的行业投资主题。我国正处于服务业全面开放和大发展的前夜,金融服务、通讯服务与个人消费服务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与3G的启动将拉动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带动通讯设备产业的投资。
投资品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难有根本改变。 2005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了“有保有压”的行业调控政策,在严格控制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投资的同时,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及部分服务业等薄弱行业的投资。在此背景下,部分行业投资增幅明显下降。一是投资明显过热的建筑和房地产业;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钢铁、水泥行业;三是近年投资增长过快的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
由于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会减轻,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再加上企业投资的主动收缩以及外商向我国产业转移速度放慢,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出平稳回落的态势,从而对投资品行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作为新的五年规划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奥运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中用于社会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的基础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力度,从而使投资增速的下降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下降将限制投资品类行业的扩张,继续调整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具体行业看,2006年宏观调控对开发区及工业项目的建设以及房地产建设还将继续延续紧缩的政策,这种紧缩将使工程机械、水泥、玻璃、钢铁等行业短期内难有好转。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产品产量低速增长的趋势仍将延续,但在结构调整中行业利润持续下降的势头将得到一定的扭转。钢铁行业一方面面临如何消化巨大的产能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受到铁矿石价格高企和销售价格的挤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利润水平继续下降和结构调整将不可避免。作为投资中间品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在继续受到原料制约的同时,还将面对可能出现的价格回落风险。整个行业的利润将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但是,铁路、城市交通、军工、电网建设的大规模投资也将为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投资机会。
能源类行业运行紧张的局面有所松动。 在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同时,中国也开始进入了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对以石油、铁矿石为主的国际初级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引起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应,带动了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升。无论从工业化进程还是从消费升级的背景来看,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已进入持续上升的阶段。资源的供给和节约利用,已成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为应对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瓶颈,一方面将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另一方面,将立足国内市场和资源,继续加强对能源原材料的投资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能源类、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采掘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行业、有色金属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同时,一部分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逐步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但是,投资、出口增长速度的回落,也会牵制资源类行业的发展。
总体上看,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将继续是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但增长幅度将会比2005年有所放慢。
消费品行业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2006年,随着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汽车、住房、旅游、文化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将由东向西、由大城市向中等城市进一步扩散。消费需求将保持2004年以来稳定上升的态势,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消费需求稳定上升的前提下,与吃、用相关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关的汽车、房地产、旅游、文化休闲等行业将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遇。但是,消费需求上升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相关行业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将制约这些行业业绩的提升,稳定增长是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在经过2005年的调整消化之后,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将有所回升,初步估计,2006年汽车市场总体产销规模将达到640万辆左右,比2005年增长约12%~13%左右,同时,钢材价格的下降将扭转汽车行业利润持续下滑的势头。食品饮料行业因其较强的抗周期性和国家相关消费政策的刺激,将面临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利润水平短期内将受到消费环节价格趋降的制约。
重化工行业成为新的出口拉动力量。 在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家电等行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石化、钢铁、水泥、化纤、造纸、船舶等行业的出口异军突起。2005年1~10月累计,在出口交货值增幅前十位的行业中,重化工行业就占据了四个席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4.25个百分点,居第一位,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8.47个百分点,居第二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0.15个百分点,居第四位。
重化工行业出口的增长说明,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后,我国部分重化工行业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并将成为拉动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生力量。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随着固定资产增速的下降、成本上升压力的增大以及资源保障程度的降低,一部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快速扩张的行业出现了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当前,产能过剩比较明显有炼钢、铝冶炼、水泥行业,其中炼钢行业亏损比例达到30.1%;水泥行业亏损比例达到42.14%;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一度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电力行业在如果用电需求不能同步增长,估计2年内电力也会出现过剩的问题。
在产能过剩问题上,随着2006年水、电、油价格的调整以及PPI对CPI推动的滞后期的到来,大部分下游行业会面临更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产能过剩的现象将面临大面积扩散的风险。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就可能引发产能的全面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
房地产供需状况进一步趋于缓和。 从短期看,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由于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已进入到相对正常增长空间,如果今后没有力度更大的调控措施出台,估计2006年房地产投资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或上升,增速与2005年基本持平。一方面,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惯性作用下,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增速将继续放缓,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施工速度,发挥抑制投资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海外资金和民间资金将继续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偏紧状况将有所改善。同时,国家将强化扩大居民消费政策,为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国家将继续鼓励对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建设,因而,普通住房的投资增加将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房地产价格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趋向平稳,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平均涨幅约5%~7%,略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率,涨幅基本正常。但个别前期房地产价格虚火明显的城市,可能出现房价小幅下降的情况。
部分垄断行业从适度开放走向全面开放。2006年,按照入世承诺,我国部分商品(或项目)实行五年保护期或过渡期的时限将至,汽车、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要打破,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行业波动而带来的影响。
2006年7月1日起,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到10%。随着过渡期后进口汽车关税的进一步下调,跨国汽车厂商可能会因势调整经营战略,以直接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为主,国内汽车产业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摊薄,汽车行业将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微利时代。
在金融方面,2006年底我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在所有权、经营范围和设立方式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客户经营人民币业务,而我国银行在企业治理结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不足,又给外资银行抢占中心城市市场创造了机会。
同时,2006年起取消地域限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险,取消再保险的强制分保规定,降低对外资经营经纪公司的总资产要求,允许设立独资的保险经纪公司,将使外国寿险公司能够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保险业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
在电信方面,2007年我国将取消基础电信的地域限制,外资股份将允许达到49%,国内电信业目前相对平稳的经营环境将被打破,真正的考验将随之而来。
综合以上信息,2006年,中国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行业趋势动向为:
从景气指数看,金融、通讯、个人消费等服务行业,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类;而多数制造业中的行业受发展周期影响,景气指数明显下降;同时,一些增长过快的行业,如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将面临下滑趋势。
从政策环境看,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军工,公共建设事业,(电力、供水、供气、城市交通、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是国家倾斜支持的行业,相关行业中的企业有望实现持续获利;而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工程机械、玻璃等将继续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这些行业中企业应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动向,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另外,2006年是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的一年,汽车、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要打破,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行业波动而带来的影响。
从市场空间看,消费品行业呈稳定增长趋势,汽车、住房、旅游、文化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扩散、持续升温;国际市场方面,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家电等行业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石化、钢铁、水泥、化纤、造纸、船舶等重化工行业出口将迎来重要发展期。
岁末年初,中国经济又到了盘点与展望的时候。
近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布了《2006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该报告在全面回顾与总结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基础上,对2006年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展望新的一年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具有极高的信息参考价值。
本文从为企业决策者服务的角度出发,撷取该报告中相关观点及数据。一方面,通过回顾2005年中国国内消费、投资、外贸增长特征,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另一方面,展望2006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长态势及中国各行业发展趋势,帮助企业警惕风险、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一、 扫描2005
消费、投资、外贸,2005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向着均衡、高质的发展方向转变。
1、2005年消费增长特征: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汽车与住房消费回归理性增长。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投资和消费增速差距有所缩小。高投资、低消费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积极扩大内需措施到位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步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增长的格局有所改善。
城市消费潜力无限,农村消费增速翻番。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居民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两极消费品市场双双启动,城市消费高位上行,农村消费增速不断加快,共同推动了消费增长的旺盛局面。
旅游、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涨势迅猛。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是指居民家庭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费用。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不同,其特点在于其劳动过程和消费过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服务性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2004年提高为1267美元,因而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服务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将不断提高。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比重大大提高,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新亮点。
服务性消费增长主要表现为:旅游和餐饮业消费方兴未艾,交通和通信服务消费增势迅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教育消费支出显著增加,居住服务消费加速增长。
汽车消费逐渐回升,住房消费短暂调整后增势依然强劲。
汽车消费在前几年的暴涨之后2005年出现回归理性,特别是随着油价不断上涨,部分购车族对汽车消费采取观望、延迟的消费态度,汽车消费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三季度以来汽车消费不断升温,汽车消费经历着缓慢升温的过程。
最近几年我国商品房销售一直保持35~45%的高速增长,2005年也不例外,一季度住房销售增长35.7%。二季度以后,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业投资、信贷、价格和税收出台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以挤压房地产泡沫,商品房销售的增长速度应声回落,4、5、6月份商品销售分别增长31%、24.1%和25.6%,增幅为近年的较低水平。但是,福利分房制度终止后,我国无房居民有增无减,新增人口和新增家庭对商品房需求十分旺盛,且刚性较强,因而经过短暂的回落后,商品房销售再度加快。1-9月份商品房销售增长34.8%。
为大力启动内需,国家正在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企业而言,在农村市场寻求“量”增,在城市市场谋求“质”跃成为主要取向;同时积极向服务性消费市场开拓、注重支柱行业价值链的深度挖掘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新空间。
2、2005年投资增长特征:投资速度增长平稳、投资结构不断改善、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
增速平稳。2005年投资增长延续了2004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2004年“前高后低”不同,2005年投资增长比较平稳,并未出现有人预计的“硬着陆”。
结构改善。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投资得到加强,工业投资增速放缓,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基本保持稳定:第一产业投资485亿元,在2004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20528亿元,增长35.5%,比2004年同期下降6.9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看,煤、电、油、运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投资增速加快,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能源约束减缓。从供需两方面来看,能源约束矛盾趋于缓解。受经济高位调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对能源的需求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投资增加和价格上涨,刺激了能源行业供给的增长。
投资消费比例从失调趋向均衡。由于近年投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导致投资率逐年攀升。以2001-2005年为例,投资年均增长22.5%,而消费仅增长10.7%,截至2004年我国投资率已经达到44.4%,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高年份1993年还要高0.7个百分点,而消费率仅为53%,低于最高的1981年(67.5%)近15个百分点,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70%~80%)。投资消费严重失衡影响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从2004年以来,由于企业效益好转、中央继续加强支持“三农”的政策力度,农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往年,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也出现了强烈反弹。
随着环境与能源危机意识不断加强,国家的投资结构、投资速度不断趋于合理化。身处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应意识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生产项目将很难再有成长的土壤和空间,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知识含量、产品附加值是新一轮投资的重点。
3、2005年外贸增长特征:大幅贸易顺差影响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大幅贸易顺差影响经济稳定增长。2005年以来,在投资增速仅为2004年同期一半的情况下,GDP增速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水平。但同时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要调整贸易顺差,一方面可以依靠包括名义汇率在内的相对价格、工资的变化,但对大国而言,更为重要的却是国内的结构调整政策;内需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甚至远大于汇率的作用。因此,当前应鼓励内需、减少储蓄,让中国的工厂在国内市场中卖掉更多产品。其中,鼓励消费的政策,应当成为下一步促进内需政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调整顺差的最佳途径。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势在必行。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贸易增长方式也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改变传统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
在出口政策方面,要转向侧重以质取胜,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对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率实行动态和结构性的调整,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产品出口,调整优势产品、供给垄断产品、低价竞销和易引发反倾销产品的出口价格;促进行业协调,制止进口和出口中的恶性竞争,减轻出口与内需的资源争夺。
进口政策要侧重由过去以先进技术设备为主,转移到进口国外资源与技术设备并重上来。
在更高的层面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提出了新要求。从单纯地引进技术设备,到向引进先进知识和经验、以及开拓国际重要资源市场转变;从出口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到向出口具有知识含量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定位的主流方向。
二、 预测2006
国内经济增长8.8%、世界经济增长4.3%,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
1、2006年国内经济发展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2006年中国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有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宏观调控政策将坚持“双稳健”取向,继续严格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8%,增长幅度比2005年回落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
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将呈现快速增长中平稳回落的态势。而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消费市场稳中偏旺,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对外贸易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20%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3%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增速的局面有所改观,呈现均衡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进口和出口都将增长20%左右,新增贸易顺差减少为200亿美元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
2、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3%。
200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呈稳定增长态势。但全球贸易失衡加大、保护主义蔓延、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依然庞大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面对通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受国际原油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国双赤字扩大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从2004年11月开始迅速放缓。但是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恢复稳定,主要原因:一是各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支撑,企业获利能力有所改善,投资者信心提升;二是美国、中国、日本等一些主要经济体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三是近几年来的发展证明,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达到5.1%(按PPP方法核算,下同),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5年9月份《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都将为4.3%,呈平稳增长态势。
2006年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关键一年。面对国外与国内两个同样已经是“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不仅是国家的号召,也是每个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主题。
三、行业大势
消化过剩产能、开拓新的市场机会,2006年中国行业在调整转型中稳步增长。
2005年以来,宏观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我国工业运行格局,多数工业行业利润增幅高位回落,缓解资源瓶颈型行业成为行业运行中的亮点,消费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而投资品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2006年,投资增速下降将会使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但刺激消费政策出台、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给能力提高,煤、电、油运行紧张状况的缓解,又会给众多的行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农业在政策继续助推下稳定发展。2006年,按照统筹城乡,以城促乡的方针,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完善现有各项政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深化农村改革。
制造业整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慢。2005年很多高增长行业已显出疲态,并出现景气下降的趋势。2006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进一步下降,大宗物资价格将在2006年结束四年来的牛市,制造业中的周期类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将明显收缩并对部分非周期性行业效益的增长形成牵制,从而影响整个制造业的业绩水平。预计2006年全年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速为12%左右,比2005年总体增速下滑约6-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2006年,多数行业利润增速呈现高位回落趋势,高增长行业数量明显减少。
服务业将成为价格改革的主要受益者。2006年,适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国家将在企业和居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当前价格水平较低的有利时机,逐步理顺资源类产品和公共事业类价格,适当释放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适当提高电价,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价格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从而改变这些行业利润增幅下降的势头,提高这些行业的业绩水平。因此,在价格适度调整的背景下电力、供水、供气、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将成为价格调整的受益行业,持续获利能力得到增强。
同时,服务、创新、重组、开放将成为2006年的行业投资主题。我国正处于服务业全面开放和大发展的前夜,金融服务、通讯服务与个人消费服务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居民服务需求的增长与3G的启动将拉动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带动通讯设备产业的投资。
投资品行业整体下滑的趋势难有根本改变。 2005年以来,国家继续实行了“有保有压”的行业调控政策,在严格控制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热行业投资的同时,加强了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及部分服务业等薄弱行业的投资。在此背景下,部分行业投资增幅明显下降。一是投资明显过热的建筑和房地产业;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钢铁、水泥行业;三是近年投资增长过快的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行业。
由于中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力度不会减轻,对土地的控制仍然较严,再加上企业投资的主动收缩以及外商向我国产业转移速度放慢,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呈现出平稳回落的态势,从而对投资品行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作为新的五年规划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奥运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中用于社会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的基础性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力度,从而使投资增速的下降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下降将限制投资品类行业的扩张,继续调整的趋势不会改变。
从具体行业看,2006年宏观调控对开发区及工业项目的建设以及房地产建设还将继续延续紧缩的政策,这种紧缩将使工程机械、水泥、玻璃、钢铁等行业短期内难有好转。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产品产量低速增长的趋势仍将延续,但在结构调整中行业利润持续下降的势头将得到一定的扭转。钢铁行业一方面面临如何消化巨大的产能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受到铁矿石价格高企和销售价格的挤压,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利润水平继续下降和结构调整将不可避免。作为投资中间品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在继续受到原料制约的同时,还将面对可能出现的价格回落风险。整个行业的利润将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但是,铁路、城市交通、军工、电网建设的大规模投资也将为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投资机会。
能源类行业运行紧张的局面有所松动。 在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期的同时,中国也开始进入了资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对以石油、铁矿石为主的国际初级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引起国际市场的强烈反应,带动了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升。无论从工业化进程还是从消费升级的背景来看,我国对资源的需求都已进入持续上升的阶段。资源的供给和节约利用,已成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为应对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瓶颈,一方面将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少资源消耗,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约束;另一方面,将立足国内市场和资源,继续加强对能源原材料的投资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能源类、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采掘业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行业、有色金属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同时,一部分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逐步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但是,投资、出口增长速度的回落,也会牵制资源类行业的发展。
总体上看,2006年能源、原材料工业将继续是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但增长幅度将会比2005年有所放慢。
消费品行业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2006年,随着居民收入的继续增加,汽车、住房、旅游、文化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将由东向西、由大城市向中等城市进一步扩散。消费需求将保持2004年以来稳定上升的态势,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消费需求稳定上升的前提下,与吃、用相关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关的汽车、房地产、旅游、文化休闲等行业将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遇。但是,消费需求上升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相关行业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将制约这些行业业绩的提升,稳定增长是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在经过2005年的调整消化之后,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将有所回升,初步估计,2006年汽车市场总体产销规模将达到640万辆左右,比2005年增长约12%~13%左右,同时,钢材价格的下降将扭转汽车行业利润持续下滑的势头。食品饮料行业因其较强的抗周期性和国家相关消费政策的刺激,将面临一定的增长空间,但利润水平短期内将受到消费环节价格趋降的制约。
重化工行业成为新的出口拉动力量。 在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家电等行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石化、钢铁、水泥、化纤、造纸、船舶等行业的出口异军突起。2005年1~10月累计,在出口交货值增幅前十位的行业中,重化工行业就占据了四个席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4.25个百分点,居第一位,化学纤维制造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68.47个百分点,居第二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0.15个百分点,居第四位。
重化工行业出口的增长说明,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后,我国部分重化工行业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实力,并将成为拉动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的新生力量。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随着固定资产增速的下降、成本上升压力的增大以及资源保障程度的降低,一部分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快速扩张的行业出现了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当前,产能过剩比较明显有炼钢、铝冶炼、水泥行业,其中炼钢行业亏损比例达到30.1%;水泥行业亏损比例达到42.14%;电解铝行业125户生产企业中,一度有39户停产,55户净亏损。电力行业在如果用电需求不能同步增长,估计2年内电力也会出现过剩的问题。
在产能过剩问题上,随着2006年水、电、油价格的调整以及PPI对CPI推动的滞后期的到来,大部分下游行业会面临更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产能过剩的现象将面临大面积扩散的风险。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就可能引发产能的全面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
房地产供需状况进一步趋于缓和。 从短期看,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由于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已进入到相对正常增长空间,如果今后没有力度更大的调控措施出台,估计2006年房地产投资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或上升,增速与2005年基本持平。一方面,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惯性作用下,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增速将继续放缓,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施工速度,发挥抑制投资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海外资金和民间资金将继续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偏紧状况将有所改善。同时,国家将强化扩大居民消费政策,为了满足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国家将继续鼓励对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建设,因而,普通住房的投资增加将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房地产价格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趋向平稳,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平均涨幅约5%~7%,略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率,涨幅基本正常。但个别前期房地产价格虚火明显的城市,可能出现房价小幅下降的情况。
部分垄断行业从适度开放走向全面开放。2006年,按照入世承诺,我国部分商品(或项目)实行五年保护期或过渡期的时限将至,汽车、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要打破,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行业波动而带来的影响。
2006年7月1日起,进口汽车关税降至25%,汽车零部件关税降到10%。随着过渡期后进口汽车关税的进一步下调,跨国汽车厂商可能会因势调整经营战略,以直接进口汽车和零部件为主,国内汽车产业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摊薄,汽车行业将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微利时代。
在金融方面,2006年底我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在所有权、经营范围和设立方式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中国客户经营人民币业务,而我国银行在企业治理结构、不良贷款比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不足,又给外资银行抢占中心城市市场创造了机会。
同时,2006年起取消地域限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险,取消再保险的强制分保规定,降低对外资经营经纪公司的总资产要求,允许设立独资的保险经纪公司,将使外国寿险公司能够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保险业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
在电信方面,2007年我国将取消基础电信的地域限制,外资股份将允许达到49%,国内电信业目前相对平稳的经营环境将被打破,真正的考验将随之而来。
综合以上信息,2006年,中国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行业趋势动向为:
从景气指数看,金融、通讯、个人消费等服务行业,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类;而多数制造业中的行业受发展周期影响,景气指数明显下降;同时,一些增长过快的行业,如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将面临下滑趋势。
从政策环境看,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军工,公共建设事业,(电力、供水、供气、城市交通、电网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是国家倾斜支持的行业,相关行业中的企业有望实现持续获利;而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水泥、工程机械、玻璃等将继续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这些行业中企业应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动向,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另外,2006年是我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的一年,汽车、银行、保险、电信等重点行业将全面开放,建筑、旅游、运输等行业也将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将要打破,市场格局将面临转型,宏观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行业波动而带来的影响。
从市场空间看,消费品行业呈稳定增长趋势,汽车、住房、旅游、文化休闲等新消费热点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扩散、持续升温;国际市场方面,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家电等行业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石化、钢铁、水泥、化纤、造纸、船舶等重化工行业出口将迎来重要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