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包括敏捷性、探究性、深刻性、批判性等。优秀的思维品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本文阐述了地理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品质;培养;方法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地理思维品质的优良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善用提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学生的思维,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果,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强调动手,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以《北京交通》一节教学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并准备了1949年-1992年北京交通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时教师仅列出几道递进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制约因素,设计解决方案,优选后提出自己的结论。①北京道路建设中主要规划了哪几条交通干线?②根据1949年~1992年数据分析,预计照此速度发展,到2010年北京交通会呈现什么状况?③截止到09年,北京有多少立交桥?在西单、东单路口,修建立交桥是否可行?为什么?④根据已有资料你发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对北京道路交通的现状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后,并开始计算到2015年北京市交通的状态、数量。他们的思维就开始深化,培养了思维的探究性。
三、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对地图仅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相对于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四、讲求结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高中《地理》上册中《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如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五、注重讨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对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努力探索。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维品质;培养;方法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地理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地理思维品质的优良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善用提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提问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提问→兴趣→动机→知识→思维。精炼的提问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地理知识)作诱发物,以老师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在《土地资源》一节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后,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动学生的思维,由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政方针。如:“如果你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人,面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来改变局面?”(核心问题,利用原则)“若你分管中国农业工作,对耕地、林地现状作何种打算来促进稳产高产?”(基本国策,扩耕与提高年产相结合等)上述问题可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的大脑潜能。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分析,得出与书上写的相同的结果,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强调动手,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凭老师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学生的地理思维也难以深化,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把问题层层解开,最终寻到正确的答案。以《北京交通》一节教学为例,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课题小组,并准备了1949年-1992年北京交通的数据材料和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查找。上课时教师仅列出几道递进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询资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数据,并寻求各个相关制约因素,设计解决方案,优选后提出自己的结论。①北京道路建设中主要规划了哪几条交通干线?②根据1949年~1992年数据分析,预计照此速度发展,到2010年北京交通会呈现什么状况?③截止到09年,北京有多少立交桥?在西单、东单路口,修建立交桥是否可行?为什么?④根据已有资料你发现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对北京道路交通的现状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后,并开始计算到2015年北京市交通的状态、数量。他们的思维就开始深化,培养了思维的探究性。
三、运用地图,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始终离不开的信息载体,对地图仅强调能够会读图、分析图,这只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看图说话”,相对于地理思维的发展,也仅是初级阶段。中学阶段可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潜力,在专题地图的制作开发上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驰骋,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发展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初中所学过的地图知识,进一步讲解制图规范和简单编图程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自由选题,绘制一张彩色地理专题小地图。这一作业的布置,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作业交上来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内容映现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图》上,小小的脚印图例代表“野人”的分布,《中国沿海开放港口分布图》上,14个开放港口和特区、开放区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这既有科学的基础,又富于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四、讲求结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高中《地理》上册中《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难点,在学完这一节知识后,要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网络。教师在总结本节时,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等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此时,教师再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如下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五、注重讨论,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总之,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对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