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超女”、“我型我秀”等选秀活动热起来的新词汇——“海选”是个表意的象声词。“海”字是指比赛现场人潮如海,特指比赛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北京话里“海了去了”中“海”字的意思。
但所谓“海选”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主办者制造的噱头,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虚张声势的把戏,是纯属娱乐的方式。可没想到的是属于娱乐领域的“海选”模式被迅速地“拿来主义”,成为一种独特的选拔模式——少林寺为“传延传统武术文化”,要海选“功夫十八罗汉、八大金刚”;上海的复旦和交大两所大学通过近似于“海选”的面试方式招生;某媒体通过梨园海选,“弘扬戏曲艺术”;有企业招聘也玩起“海选”……
包办婚姻or比武招亲
追根溯源,“海选”的模式最早始于美国的一档电视节目《American ldol》(《美国偶像》)。电视节目的成功让“海选”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成功,红遍全球。
但如果翻翻中国的老皇历,中国的“海选”是远远早于美国人的,最典型的“海选”就是在武侠小说中频频出现的比武招亲。
其实,比武招亲的名称并不准确,因为比试还要分文比和武比两种模式,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具备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要在事先有足够的舆论宣传、媒体预热,大街小巷都贴上宣传画,让城里城外都知道某家小姐要找老公了;二是为示公正,对参赛者不设过高的参赛门槛,基本上只要是个男人就可以来参加:三要搭一个大台子,最好做面大旗,上书“比武招亲”,所有参赛者都要在完全公开的环境里比赛。赛制也非常简单,如果是武比,就是一个一个地打,打到最后还站着那个就是过关者;而文比相对来说麻烦一点,一般要请几个读过书的评委,还要给姑娘提前准备个绣球,最后综合评委和姑娘的意见抛出绣球,选出优胜者。
在包办婚姻是主流的年代里,这种贯彻“海选”精神,几乎和如今的“海选”流程一模一样的比武招亲是有进步意义的,最起码避免了婚前男女双方不见面,新婚夜才发现对方是个哑巴的尴尬,一定程度上也尊重了女方的意愿。如今的“海选”也让不少原本做着“成名成腕”梦想的孩子们有了一夜成名的希望,成名的意愿得到了尊重。
那些把“海选”拿来作为自己选拔模式的机构也大多面临着 “包办婚姻”一样的尴尬。上海的复旦和交大两所大学大胆地通过面试来选拔大学新生的背后是:多年来,中国大学入学是高考一考定终身,而大学作为选“老公”的“新娘子”,既不参加高考试题命题,招生的主动权又受各省市招办的制约,被他人左右。至于招来的学生是好是歹都要等学生入了学,生米煮成了熟饭才看得清楚。大学和应届高中生之间的“姻缘”就是这样被高考“包办”。
于是,今年,复旦和交大再也忍不住了,干脆自己搞一套试题,先从报名者中选出1200人,然后这1200人分组,每人经过5个评委的单独面试。面试内容五花八门,甚至也包括个人才艺展示。最后,由评委进行投票,录取其中的300人。或许这次改革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比武招亲式的“海选”面试有多么好,而在于备受关注的大学招生走出厂“包办婚姻”的窠臼。
这是“海选”的进步意义。
草根英雄or精英主义
“海选”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刻的平民色彩,流行的说法叫做草根。《American ldol》里那个走音成名的孔庆祥,还有一夜之间成为公众偶像的“超女”们尽管成名后跻身社会主流、成了光彩夺目的社会精英分子,但大多都是默默无闻的“草根出身”。
因为有了“海选”,草根和精英之间的距离变得如此之近。在信奉精英主义的社会中,海选让社会精英的来源再也不仅仅局限于高墙幽深、书香四溢的象牙塔和流光溢彩、争权夺利的名利场,一场“海选”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精英梦。草根和精英之间再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
以少林寺的海选为例。少林寺里的“罗汉”和“金刚”本是武伙小说里武术界超级精英的代名词,要在少林寺内练三九、熬三伏,经历重重考验,个个武功了得。现如今的人多年奋斗,能把衬衣领子熬成“金色”。跻身金领阶层就已很了不得,但据说“罗汉、金刚”中的绝顶高于“十八铜人”练到最后全身皮肤都会成金色,其价值在武术界不知比如今的“金领”高多少倍。现在,随便是谁,只要练过武,足够胆量,去参加少林寺主办的“武术海选”,就有可能跻身“中网功夫十八罗汉”、“中国功夫之星八大金刚”这一“超级精英”群体之列,成为浑身发金光的少林寺新“罗汉、金刚”。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武术界耀眼的明星。
如此,精英离普罗大众多近呀!复旦和交大通过面试来录取新生,哪怕应试者平时成绩差点:但只要能在75分钟(高考要三天) 内分别应刘五名评委的考验,顺利过关,便可从众人中杀将出来,拿到进入这两所中国最优秀大学的passport。这种方式被美其名曰“综合素质考察”,说白了,还是一种快速的“海选”。只是如果遇到笨嘴拙舌的陈景润,或者《美丽心灵》中的纳什教授,这样的模式很有可能会淘汰他们。这又是何等的可惜!
其实,“海选”从来不像娱乐节目宣称的那样“成就每个人的梦想”,而在于把精英的标准降低,或者干脆改变标准,忽略某个方面的要求来迎合草根的需求。以往的歌唱家要经历乐理、发音的积累、但现在只要不走音,或者走音走得不离谱也可以成为音乐界的名人、精英;以往的“十八铜人”要在少林寺内苦修多年,还有佛学、道德等方面的标准,现在的选拔则完全简单化,会打就有机会;以往考进名牌大学要十年寒窗,三天(高考)涅磐,成绩是全部标准,如今成绩只是一个小因素,面试时75分钟的表现成厂全部。
这,是“海选”的无奈。
人们在缺少思想的时候, 总是会说“听听大家的意见”, 向众人求助。这是一种习惯的思维。其实“海选”也是一种类似的思维。当唱片业长期不景气,音乐人才缺失时,人们想到了“听听大家的意见”,想通过“海选”,在最广泛的人群里选拔人才。同样,通过海选“十八铜人”来保护传统武术,通过“海选”一样的面试选拔大学新生,背后也是我们在保护武术遗产和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的创意缺失和行动乏力使然。这也是“海选”盛行,由娱乐界向社会各领域蔓延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