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各学段的课外阅读作了量化要求。本文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阅读的效果作了分析和探讨,以期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关键词:兴趣;课外;阅读;问题;氛围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了阅读的效果:盲目性。学生不知道读哪些课外书,结果是乱看一气。无计划性。学生有兴趣时就读,无兴趣时就不读:有时间就读,没有时间就不读。可谓“一曝十寒”,缺少计划性和持久性。不平衡性,兴趣所系。阅读兴趣浓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多;缺少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少,甚至没看过一本课外书。条件所限。城里的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藏书。而农村乡镇却很欠缺,尽管学生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功利性。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一味地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观念落后,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从而抑制学生的阅读空间。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阅读列入课程表,它已成为书香校园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祖父的园子》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如她是什么地方人,一生写了多少作品等。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大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公认的爱读书的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四、阅读应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阅读想象,创新思想: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开,创新能力亦会在想象中不断提高。
以课文为原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去伪存真,推荐学生订阅一些物美价廉的少儿读物。少年儿童求知欲望强,可是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非法出版物和许多不健康的书籍。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正面的带领学生选择书籍,向学生介绍优秀的儿童读物,向家长和学生推荐订阅诸如《农村孩子报》、《学习报》、《百科知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
总之,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还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淑红.《美读教学设计》.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2]劉宪华.《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3]刘俊祥.《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关键词:兴趣;课外;阅读;问题;氛围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了阅读的效果:盲目性。学生不知道读哪些课外书,结果是乱看一气。无计划性。学生有兴趣时就读,无兴趣时就不读:有时间就读,没有时间就不读。可谓“一曝十寒”,缺少计划性和持久性。不平衡性,兴趣所系。阅读兴趣浓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多;缺少阅读兴趣的学生看的课外书少,甚至没看过一本课外书。条件所限。城里的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馆、阅览室,学生家中也或多或少有些藏书。而农村乡镇却很欠缺,尽管学生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功利性。一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一味地与词语的摘抄、与读后感的写作联系在一起,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家长观念落后,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从而抑制学生的阅读空间。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阅读列入课程表,它已成为书香校园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
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学习《祖父的园子》之前,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萧红的资料。如她是什么地方人,一生写了多少作品等。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断,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借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大家爱读书的故事;还可以让班级公认的爱读书的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四、阅读应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拓展阅读想象,创新思想: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开,创新能力亦会在想象中不断提高。
以课文为原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去伪存真,推荐学生订阅一些物美价廉的少儿读物。少年儿童求知欲望强,可是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的非法出版物和许多不健康的书籍。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正面的带领学生选择书籍,向学生介绍优秀的儿童读物,向家长和学生推荐订阅诸如《农村孩子报》、《学习报》、《百科知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
总之,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还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有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淑红.《美读教学设计》.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2]劉宪华.《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读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3]刘俊祥.《让每一位儿童都成为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