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郑州市学分制试点工作走过的历程
自2010年9月份郑州市中职学校正式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召开了七次重要会议
自学分制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全市共召开了七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省、市有关领导和试点学校有关人员,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指导意见并对其进行解读,对各学校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讨论等。
(二)组织了七次培训和学习
为了提高有关人员对学分制软件的应用能力,郑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研室共组织了五次培训,每次培训都邀请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详细讲解,就软件如何使用进行探讨和交流,了解各试点学校软件使用情况。
此外,我们还召开学分制工作专家辅导报告会,邀请学分制方面的权威人士杨黎明教授为我们分析学分制的定义和内涵,并针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有关对策。
为帮助学分制试点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切实解决学分制实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组织学分制试点学校的管理人员赴上海学习,参观了几所学分制开展得好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先进经验为我市开展学分制试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开展了三次深入调研
为了解各学分制试点学校学分制工作开展情况,我们共组织了三次深入调研,重点针对组织机构建立情况、宣传动员覆盖情况、教学计划实施情况、选修课开设情况、学分制软件使用情况、学分制手册使用情况和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针对每所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给学校提供了解决对策。
(四)举办了两次选修课观摩活动
为深入了解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推出精品选修课,我们共开展了两次选修课观摩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精选出优质选修课,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前,此项工作已经成为我室的常规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为优秀选修课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选修课课程质量,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课程资源。
(五)召开两次大型专题推进会
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对该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我们共召开了两次大型专题推进会,会议目的主要是展示学分制工作阶段性发展成果,邀请做得好的学分制试点学校进行经验总结发言,并邀请有关领导对以后的学分制试点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学分制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经过将近六年的实践,郑州市学分制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我市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健全了组织机构
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政教处、组织人事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实习就业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学分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实施学分制工作进行领导和顶层设计,对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为学分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
(二)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课程资源
选修课是学分制工作的重头戏。各试点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制订科学、合理的选修课课程开发流程,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有的学校开设选修课多达几十门。随着这些课程投入实践,课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此外,随着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也开发了一批特色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不仅涵盖公共素养类选修课,而且涵盖专业拓展等类别的选修课,有些学校的校本教材有30本之多。有些选修课教材是作为内部材料使用,有些已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在学分制管理体制下,学生具有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样的竞争机制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要适应学分制带来的变化,就必须根据这种变化主动钻研业务,提高知识层次,自觉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开出高质量、受欢迎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自发、主动地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作为推行学分制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在实施学分制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实施学分制,有了对学生毕业学分的最低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按照学分制手册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了规划。
2.日常管理得到加强
学分制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要求学校认真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成绩等,做好学生日常在校表现记录,便于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分进行核算。
3.学生综合能力增强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获取课程学分,还能通过各种活动获取非课程学分。这些活动包括各种竞赛、军训、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特长和兴趣等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
4.学生就业质量提升
学分制的实施,也给学校的学生就业质量带来了可喜变化:学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明显提高,职业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大部分学校都与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反过来吸引生源,促进招生工作,实现了招生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结合学校需求进行信息化分期建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努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部分学校充分以有线和无线连接的校园网站为载体,加强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使校园在数字化校园软件的辅助下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部分学校还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便于教师们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教研方法,推进强化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有的学校还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真实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学过程与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
学分制系统作为学校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都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此外,部分学校还充分使用学分制系统各大模块的功能,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等方面的管理。
(六)催生了一批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在实施学分制工作过程中,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注重搜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对如何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及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论文、课题、优质课及选修课校本教材等,这些优秀成果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作为教研部门,我们也积极开展学分制专题研究,注重提升教研员的科研水平。2013年,我市课题《中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研究》荣获中国职教学会“2013-2014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一等奖;2014年,我市课题《基于学分制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被立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2015年,省级规划课题《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并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项目;同年,《第三方对学分制工作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探索研究》被立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七)促进了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办学制度,改革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创新了校企互补互促、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
学分制实施后,各学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的学校自办企业,助推学分转换;有的学校引企入校,提升学分质量;还有的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矛盾,为真正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弹性学制等办学模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三、当前学分制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顶层设计不够不完善
经过五年多的运行,大部分学校已经从原来的对学分制内涵认识不清主动转变到改革管理模式,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
应该认识到,学分制试点工作是试点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它不是依靠教学校长一人、教务处一家就能完成的工作,更不是学分管理员一人的事情。它需要学校从整体上做出设计,按照各项学分修习的来源进行合理分工,制订详实的可操作的学分制工作制度,依托学分制管理平台,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积累,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能把学分制理解为到学期末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选修课、综合实践、实习等学分简单叠加核算。应该把学分制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学分制试点工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有力抓手,把学分制作为一个综合平台来看待,把学分制工作当成教学常规来抓。
(二)在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从整体上讲,两批试点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学分制框架已初步形成,然而具体来看,操作层面还不够深入和细化。
首先是管理制度层面,各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但有些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比如如何利用学分制专项经费来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如何进行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如何用学分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顶岗实习学分如何考评等。
其次是操作层面,某些学校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使学分制工作成了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的事情,长期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最终成了一个“负担”。
比如,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平台的作用,只是使用了其中的小部分功能,这样学分制平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各试点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学分制管理平台,规范和细化学校的各项管理,甚至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分制管理平台,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选修课资源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经过五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各学校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形成了选修课程体系框架。但各学校之间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极不平衡,有的学校多达几十门,有的学校才开设几门;而这些选修课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符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还有待考察。学校如何提供有针对性、关联性的选修课菜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选课,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虽然在2015年4月份对各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做过摸底调研,但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整合选修课课程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选修课质量。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各学校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化建设,但教学资源库还有待丰富和完善,还需以学分制系统终端为核心,进一步扩充校园网络,加强各系统之间的对接和使用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把学分制管理软件平台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
四、未来学分制工作的目标及整体思路
过去我们在进行学分制工作顶层设计时,主要是根据当时情况,从细节处着眼。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摸索,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和发展策略,在尊重我市职业学校学分制实践的基础上,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突破该项工作的发展瓶颈、着力解决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打开工作思路上。
一是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郑州市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指导意见》。在完善该指导意见时,既要考虑我市中职学校试行学分制的整体情况,对共性问题做出宏观指导和规定,又要给学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目前,我市参与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学校已达17所之多,针对各校之间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情况,我们以后要以工作突出的学校为典型,帮助各校更全面地开展此项工作;继续推行“学校结对制度”,对于做得好的学校,推广其先进经验,带动相对薄弱的学校,使该项工作均衡发展。
三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分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针对我市学分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细化各项评价指标,出台切合我市实际的学分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对各试点学校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四是要以学分制管理平台为载体,打造我市职教管理系统。继续督促各学校提高学分制管理软件的使用率,尽快上线教育局(职教室)终端管理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库,为各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跨校选课,为学校之间加强沟通搭建平台。
五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提升育人质量,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改变和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专业、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市场,才能改变和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多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培养问题意识,多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以专题研究推动该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责编 周继平)
自2010年9月份郑州市中职学校正式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以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召开了七次重要会议
自学分制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全市共召开了七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有省、市有关领导和试点学校有关人员,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制订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指导意见并对其进行解读,对各学校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讨论等。
(二)组织了七次培训和学习
为了提高有关人员对学分制软件的应用能力,郑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教研室共组织了五次培训,每次培训都邀请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详细讲解,就软件如何使用进行探讨和交流,了解各试点学校软件使用情况。
此外,我们还召开学分制工作专家辅导报告会,邀请学分制方面的权威人士杨黎明教授为我们分析学分制的定义和内涵,并针对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有关对策。
为帮助学分制试点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切实解决学分制实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还组织学分制试点学校的管理人员赴上海学习,参观了几所学分制开展得好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先进经验为我市开展学分制试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开展了三次深入调研
为了解各学分制试点学校学分制工作开展情况,我们共组织了三次深入调研,重点针对组织机构建立情况、宣传动员覆盖情况、教学计划实施情况、选修课开设情况、学分制软件使用情况、学分制手册使用情况和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针对每所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给学校提供了解决对策。
(四)举办了两次选修课观摩活动
为深入了解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推出精品选修课,我们共开展了两次选修课观摩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精选出优质选修课,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前,此项工作已经成为我室的常规工作。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为优秀选修课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选修课课程质量,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课程资源。
(五)召开两次大型专题推进会
为进一步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对该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效指导,我们共召开了两次大型专题推进会,会议目的主要是展示学分制工作阶段性发展成果,邀请做得好的学分制试点学校进行经验总结发言,并邀请有关领导对以后的学分制试点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学分制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
经过将近六年的实践,郑州市学分制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我市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健全了组织机构
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政教处、组织人事处、学生处、团委以及实习就业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学分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实施学分制工作进行领导和顶层设计,对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为学分制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
(二)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课程资源
选修课是学分制工作的重头戏。各试点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制订科学、合理的选修课课程开发流程,开设了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有的学校开设选修课多达几十门。随着这些课程投入实践,课程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此外,随着选修课程的开设,学校也开发了一批特色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不仅涵盖公共素养类选修课,而且涵盖专业拓展等类别的选修课,有些学校的校本教材有30本之多。有些选修课教材是作为内部材料使用,有些已经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提升了教师队伍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在学分制管理体制下,学生具有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样的竞争机制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要适应学分制带来的变化,就必须根据这种变化主动钻研业务,提高知识层次,自觉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便开出高质量、受欢迎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自发、主动地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
作为推行学分制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在实施学分制前后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实施学分制,有了对学生毕业学分的最低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并按照学分制手册要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了规划。
2.日常管理得到加强
学分制更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要求学校认真记录学生的考勤情况、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成绩等,做好学生日常在校表现记录,便于每学期末对学生的学分进行核算。
3.学生综合能力增强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获取课程学分,还能通过各种活动获取非课程学分。这些活动包括各种竞赛、军训、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特长和兴趣等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
4.学生就业质量提升
学分制的实施,也给学校的学生就业质量带来了可喜变化:学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明显提高,职业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大部分学校都与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反过来吸引生源,促进招生工作,实现了招生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五)加快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结合学校需求进行信息化分期建设。经过几年的积累和努力,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部分学校充分以有线和无线连接的校园网站为载体,加强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使校园在数字化校园软件的辅助下更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部分学校还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便于教师们交流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教研方法,推进强化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有的学校还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真实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促进教学过程与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
学分制系统作为学校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都设有专人负责管理,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此外,部分学校还充分使用学分制系统各大模块的功能,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等方面的管理。
(六)催生了一批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在实施学分制工作过程中,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注重搜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对如何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及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论文、课题、优质课及选修课校本教材等,这些优秀成果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作为教研部门,我们也积极开展学分制专题研究,注重提升教研员的科研水平。2013年,我市课题《中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改革研究》荣获中国职教学会“2013-2014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一等奖;2014年,我市课题《基于学分制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被立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2015年,省级规划课题《学分制背景下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结题,并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项目;同年,《第三方对学分制工作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探索研究》被立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
(七)促进了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基本办学制度,改革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创新了校企互补互促、互利双赢的办学模式。
学分制实施后,各学校“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的学校自办企业,助推学分转换;有的学校引企入校,提升学分质量;还有的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
总之,学分制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矛盾,为真正落实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弹性学制等办学模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三、当前学分制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顶层设计不够不完善
经过五年多的运行,大部分学校已经从原来的对学分制内涵认识不清主动转变到改革管理模式,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学分制试点工作。
应该认识到,学分制试点工作是试点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它不是依靠教学校长一人、教务处一家就能完成的工作,更不是学分管理员一人的事情。它需要学校从整体上做出设计,按照各项学分修习的来源进行合理分工,制订详实的可操作的学分制工作制度,依托学分制管理平台,加强过程管理,注重积累,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能把学分制理解为到学期末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选修课、综合实践、实习等学分简单叠加核算。应该把学分制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学分制试点工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有力抓手,把学分制作为一个综合平台来看待,把学分制工作当成教学常规来抓。
(二)在操作层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从整体上讲,两批试点学校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学习和实践,学分制框架已初步形成,然而具体来看,操作层面还不够深入和细化。
首先是管理制度层面,各学校虽然已经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但有些制度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比如如何利用学分制专项经费来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如何进行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如何用学分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顶岗实习学分如何考评等。
其次是操作层面,某些学校缺乏整体统筹规划,使学分制工作成了个别部门甚至个别人的事情,长期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最终成了一个“负担”。
比如,有些学校没有充分发挥学分制平台的作用,只是使用了其中的小部分功能,这样学分制平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各试点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学分制管理平台,规范和细化学校的各项管理,甚至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分制管理平台,以此为契机,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选修课资源和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经过五年多的摸索和实践,各学校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形成了选修课程体系框架。但各学校之间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极不平衡,有的学校多达几十门,有的学校才开设几门;而这些选修课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符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还有待考察。学校如何提供有针对性、关联性的选修课菜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选课,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虽然在2015年4月份对各学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做过摸底调研,但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整合选修课课程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选修课质量。
(四)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各学校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化建设,但教学资源库还有待丰富和完善,还需以学分制系统终端为核心,进一步扩充校园网络,加强各系统之间的对接和使用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把学分制管理软件平台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机融合。
四、未来学分制工作的目标及整体思路
过去我们在进行学分制工作顶层设计时,主要是根据当时情况,从细节处着眼。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摸索,我们调整了工作思路和发展策略,在尊重我市职业学校学分制实践的基础上,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突破该项工作的发展瓶颈、着力解决学校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打开工作思路上。
一是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郑州市职业学校试行学分制指导意见》。在完善该指导意见时,既要考虑我市中职学校试行学分制的整体情况,对共性问题做出宏观指导和规定,又要给学校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是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目前,我市参与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学校已达17所之多,针对各校之间工作开展的不平衡情况,我们以后要以工作突出的学校为典型,帮助各校更全面地开展此项工作;继续推行“学校结对制度”,对于做得好的学校,推广其先进经验,带动相对薄弱的学校,使该项工作均衡发展。
三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分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针对我市学分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细化各项评价指标,出台切合我市实际的学分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对各试点学校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四是要以学分制管理平台为载体,打造我市职教管理系统。继续督促各学校提高学分制管理软件的使用率,尽快上线教育局(职教室)终端管理平台。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库,为各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跨校选课,为学校之间加强沟通搭建平台。
五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学分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提升育人质量,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改变和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专业、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市场,才能改变和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应加强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多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培养问题意识,多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以专题研究推动该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