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条新闻挺感人,南京环卫工人杜大妈“用手掏阴沟中落叶”被广泛报道后,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为了表示支持杜大妈,把母亲从泗洪接到南京,让母亲和自己一起当回环卫工人。和捐款相比,这种做义工式的慈善行为更有价值。当下中国慈善事业之冷,到了亟需更多人行动起来的地步。
在中国,做一名慈善家很困难。说中国没慈善家,这话可能有点狠,但的确有太多人在拿慈善开玩笑———表面上做的是慈善,背地里谋求的是名声和利益。
正是有大批伪慈善家的存在,才让真正做慈善的人难被分辨。久而久之,做慈善成为“随大流”的跟风行为,难见有人把一项慈善事业做深入、做持久。
中国目前整体上不具备全民做慈善的氛围。对于慈善机构的不信任,导致很多人失去捐款信心。《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全国只有25%的慈善组织完全或较多地披露了信息,与此相对称的,是72%的受访者认为“善款去向不够透明”。慈善机构通常按捐款总数额的10%提取项目管理成本,也被广为诟病。有网友评论说,慈善资金养肥了慈善机构。
在中国,热心慈善的大多是普通人,他们做慈善的动力,多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根深蒂固的观点。这些观点到了现代,虽然被演绎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家国一体化口号,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老百姓对慈善事业还保留热忱,而慈善机构没能珍惜这份热忱,让它们慢慢冷去。
当然,慈善之冷,还应该从文化、经济等方面寻找深层次原因。文化层面上,当今价值观迷失、道德滑坡、急功近利心理普遍,几千年来向善的文化传统已经断裂,人们做慈善失去了文化支撑;经济层面上,走过物质极度匮乏时代的人们,对物质的渴求到了病态的地步,富人通过挥霍行为满足心理需求,即便捐款,也总带有施舍心理———习惯在电视台的镜头前捐款,成为很多单位、个人的一种表演。
西方慈善的核心,是追求心灵的互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慈善更多地是给人安慰和信心。
而在中国,慈善有被等同于金钱的迹象,捐钱多了就是大慈善家,捐钱少了、捐钱没被别人知道,就会遭到道德谴责,甚至“逼捐”。这样的环境下,怎能诞生更多慈善家?怎能营造放松的慈善氛围?
到了该从苦难化的慈善氛围中走出来的时候了,让慈善回归爱意,让慈善愉悦心灵,这是慈善的真谛。
(编辑赵莹)
在中国,做一名慈善家很困难。说中国没慈善家,这话可能有点狠,但的确有太多人在拿慈善开玩笑———表面上做的是慈善,背地里谋求的是名声和利益。
正是有大批伪慈善家的存在,才让真正做慈善的人难被分辨。久而久之,做慈善成为“随大流”的跟风行为,难见有人把一项慈善事业做深入、做持久。
中国目前整体上不具备全民做慈善的氛围。对于慈善机构的不信任,导致很多人失去捐款信心。《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全国只有25%的慈善组织完全或较多地披露了信息,与此相对称的,是72%的受访者认为“善款去向不够透明”。慈善机构通常按捐款总数额的10%提取项目管理成本,也被广为诟病。有网友评论说,慈善资金养肥了慈善机构。
在中国,热心慈善的大多是普通人,他们做慈善的动力,多出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根深蒂固的观点。这些观点到了现代,虽然被演绎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家国一体化口号,但受传统观念影响,老百姓对慈善事业还保留热忱,而慈善机构没能珍惜这份热忱,让它们慢慢冷去。
当然,慈善之冷,还应该从文化、经济等方面寻找深层次原因。文化层面上,当今价值观迷失、道德滑坡、急功近利心理普遍,几千年来向善的文化传统已经断裂,人们做慈善失去了文化支撑;经济层面上,走过物质极度匮乏时代的人们,对物质的渴求到了病态的地步,富人通过挥霍行为满足心理需求,即便捐款,也总带有施舍心理———习惯在电视台的镜头前捐款,成为很多单位、个人的一种表演。
西方慈善的核心,是追求心灵的互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慈善更多地是给人安慰和信心。
而在中国,慈善有被等同于金钱的迹象,捐钱多了就是大慈善家,捐钱少了、捐钱没被别人知道,就会遭到道德谴责,甚至“逼捐”。这样的环境下,怎能诞生更多慈善家?怎能营造放松的慈善氛围?
到了该从苦难化的慈善氛围中走出来的时候了,让慈善回归爱意,让慈善愉悦心灵,这是慈善的真谛。
(编辑赵莹)